吉安新闻网新闻

念念擂茶

亲,暂时无法评论!

来自赣鄱之地的我,最想念的是家乡千年古镇七琴的古法擂茶。客居岭南三十年,琴河潺潺流水,携带着千年的传承和记忆,悄悄潜入远方游子的血脉。膏粱厚味,腹胀胸闷烦渴之际,打开冰箱,勺取一坨茶渣,兑一碗清水,调羹轻旋两圈,白色的芝麻仿佛被注入灵气,在翠绿的水面如天鹅般优雅地游动,几轮之后悄悄潜入碗底,碗沿留下一圈淡绿色水沫。空气中芝麻和小茴香的香气婉转缠绕,和青茶叶的清香味纠结缠绵,凝结成家乡醇厚浓郁的味道。家的味道,亲人的味道,氤氲在眼前如翡翠般的茶水里。

擂茶,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据传源自汉朝,北宋广为流行。经过千年的演绎,擂茶流传至南方各地,分化成不同的类别:油茶、咸茶、净茶、饭茶、米谷茶……各地擂茶的配料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家乡的擂茶和福建西北一致,是最古朴原始的咸茶,基本配料是青茶叶、芝麻和盐。

古镇山丘上,茶树四季常青,随时可采。镇上好客的人们一年四季备有擂茶,擂茶既是日常保健饮品,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年节时令,擂茶必不可少。农闲之际,女主人从山上摘回青翠的老茶叶,俗称茶娘,撕去叶片上坚韧的筋脉,清洗泡发,放入擂钵研磨。记得母亲当年总是拿出一条四方木凳,侧翻放倒,坐在凳面一头,将小脸盆大小的阔口擂钵坐放在凳子脚架上,双腿夹紧钵子,两手握紧三尺茶树擂槌,用力旋转研磨。茶树棍和陶钵紧密贴合,圆圆的末端沿着螺旋形的纹路一圈圈飞速旋转摩擦,宛如跳动一支高难度的双人舞。舞池中央的主角——青色的茶娘,悠闲地按着顺时针方向缓缓移动,身姿逐渐变得曼妙灵动。吸收了清水和力量之后,散乱无序的叶片不断地重新分化组合,一片片碎裂变细,张扬跋扈之气了无踪影,变得凝聚内敛,精致优雅,细腻柔软。在有韵律的摩擦声中,茶的灵魂香气沿着古朴的陶器缓缓飞升,空气里弥漫着原始古朴的茶青味。绵绵茶香里,青砖细瓦,荷塘流水,芙蓉飞燕,自成一幅隽永的江南擂茶图。

细磨成泥的青茶完美变身,撒上白色芝麻、小茴香和盐,再捣上几擂棍,擂茶的茶饵便做成了。夏秋农忙季节在田畴干完活回来,从碗橱里掏出大口白瓷碗,取一勺茶渣,调成一碗上好的清凉饮料,咕嘟嘟大口喝下绿色的液体,然后慢慢咀嚼碗底剩下的碎茶渣,香气扑鼻,齿颊生津,暑气全消。农闲无事,村里人喜欢召集人开茶话会,村头村尾,见者有份。主家擂好茶浆,调上一钵子擂茶,手持长柄小竹筒,按人头舀出几大碗擂茶,端出几碟自制点心,八仙桌上众人围茶而坐。尝一块春季经过发酵处理、夏秋反复暴晒,甜中带辣的油黑色酱饼或是咸酱豆子,嚼几颗田埂上新收的盐炒脆黄豆,吃几片香煎米皮或薯仔片,剥几粒炒花生,时不时啜几口青茶,田园村舍,家长里短,聊不完人生百态,话不尽天下大小事,享不尽天伦之乐。

待客常用的擂茶以茶叶为主,芝麻为辅,日常家庭个人化的擂茶则五花八门。头疼脑热,喉咙肿痛,墙角边扯一把凤尾草,灌木丛上采几条攀爬缠绕的海金沙、大青叶、藿香、川芎都是擂茶的原料。

2017年暑期回家团聚,行动不便、久不下厨的母亲兴高采烈地要做擂茶吃。临别时她将擂钵和擂棍送给了我。去年回乡奔丧,行完各项礼仪,深夜亲友们围坐一起喝擂茶,聊起做擂茶的方法,临走前堂嫂送给我一袋新鲜上好的茶叶。回到广东,含着泪,在白鹭湖畔的寓所用家乡的擂钵擂好茶,放冰箱冷藏,分外珍惜。

行路万里,擂茶是挥不去的思念,家是永远的牵挂。

文/邓华


看吉安新闻网新闻

就上吉安号新闻客户端

吉安新闻网移动党端 手机党报

点击下载客户端

相关推荐
验证成功
评论成功
评论失败
你已点赞
手机验证

网友评论

条评论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2014-2016 sjb.jx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