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朋友的信息,说今年准备的几场考试全都失利,现在自暴自弃,严重怀疑自己,希望我能够开导一下。
关于失利,关于颓废,谁都有过。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不堪回首的往事。幸运的是,随着时间流逝,我们逐渐沉淀;于生活的喜怒哀乐中,持续修炼;最终,在俗世纷扰中,百毒不侵。
最近,重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或许这本书会给处于逆境的你带来些许启发。
书中有句话:“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即人应该通过各种事情磨炼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稳与安定”的境界,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要在事上磨。而这个“事”主要指的是不顺利、心烦的事。
当年,王阳明放逐贵州龙场驿站,那里到处都是植物腐烂的气息,狼虫虎豹遍地,瘴疠之气弥漫。他虽然对放逐地的严酷现实有了思想准备,但到达龙场那一刻,心还是瞬间冷了下来。但他并没有消沉,既来之则安之,他保持乐观的心态应对艰难处境,竟还在那搭建了“何陋轩”和“玩易窝”等窝棚。也就在那里,王阳明完成了他思想上的重要涅槃,也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至此,心学产生,王阳明成为一代圣人。
人生不过如此,绝望与痛苦正是磨炼自己的最佳良方。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在遭遇挫折时,通过各自的应对方式得以日益显现。
考试失利,确实会令人伤心、迷茫、不知所措,可以理解。但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势必会错过更好的机会。如果把这次不完美的考试当作一次经历去接纳,去感受,去反思,迅速收拾心情,整理自己,那么又将是一次成长。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在事上磨。
“在事上磨”,不是避世或逃避现实,而是通过积极应对挑战和困境,在事上修炼心性,磨炼自己,稳定内核,这样才能更快定心定力,重新出发。
可能有人也会疑惑,道理都明白,可就是做不到。正如网上流行的那句话:很多道理都懂,可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
为何会这样?
书上说:因为知行不一。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书中认为:“就是要把道理落实到意念、思维、语言、行为上,让它真正地表里一致、言行一致。”正所谓“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这就很好理解了,你之所以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你没有真正践行这些大道理。之所以未能践行大道理,是因为内心深处并不真正认可这些大道理。
正如此刻,你知道想要考上更好的岗位就必须努力,精心准备考试。但在备考时,总是忍不住玩一下手机,刷刷短视频,看看小红书,打打小游戏。其实,潜意识里,你还认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我就玩一下,也不会耽误多久,考试时运气成分很大……这样的认知在不断怂恿你,而你的行为就是默认了。
如此,你内心深处的错知错见,主宰你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让你一次次在自我安慰中迷失自己。有句话说得好:错知则错行,浅知则浅行,深知则深行,正知则正行。你只有真正认同某些正向观点,内心无比臣服它,你的行动才会跟得上,这才是“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这样,一件小事,尽力去做,就会产生力量,正如王阳明所言:心上练,事上磨。
就我自己而言,我深谙王阳明的“在事上磨、知行合一”的道理,所以,每次比赛或考试,我都是全力以赴,面对失败也不怕。还记得备考教师国编的那段时光,我毅然卸载或屏蔽了与学习无关的手机软件,早起晚睡,背诵默写。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我始终坚持做好,慢慢地汇聚成了非凡力量,最终以第一的成绩入围。工作之余,阅读、写作、运动和早起,成为近年来我一直坚持在做的事,也将是我未来持续坚守的生活方式。
学会“在事上磨”,真正的强者是不畏失败与困难,他们会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在困难中变得更加坚韧,逆境中锻炼出坚强的内心。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内心深处不认同的信念,在行动上就行不出来,只有真正领悟“在心上学,在事上练”的道理,学会运用与践行,那么,你的下一站,定会更精彩!
文/ 刘雪丹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