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习教授叶嘉莹逝世,享年100岁。
诗词大家叶嘉莹曾获得“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称号。这一殊荣,是对她不遗余力,大力推广和普及中华古典文化的充分肯定。为了展现叶嘉莹的奉献情怀,弘扬她几十年如一日诗教传薪的园丁精神,原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沈立岩主编的《为有荷花唤我来——叶嘉莹在南开》,以叶嘉莹在南开大学传授中国古典诗词为切口,生动描摹出这位诗词大家的翩翩风采。
书中所辑的篇目,大多来自亲炙弟子、家人友朋、助理秘书的倾情回忆。他们从不同的方面,讲述了叶嘉莹执教南开,创建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迦陵基金,传授古典诗词,让中华传统文化开枝散叶的感人故事。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就饱受中华古典诗词的浸淫。大学时代,她专研古典文学专业,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曾先后被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校邀聘为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20世纪七十年代末,她回国任教,应邀给40多所大专院校义务讲授中国古典诗词,后选择在南开执教。叶嘉莹在南开执教期间,不仅一心育桃李,在推动诗词教育上成绩斐然,而且,还多方奔走,参与创建了古典文化的研究机构,并先后捐出3000多万元人民币,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助力中华传统文化基业长青。
全书在序章中,特意精选了叶嘉莹的《我与荷花及南开的因缘》一文,详述了她与古典诗词及南开结缘的经历,生动展现出她为弘扬诗词文化,不图名、不计利,默默耕耘讲坛的授业经历。叶嘉莹在自述中说,她因出生于荷月(七月),自小就情有独钟地爱上了荷花,对于荷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之美质尤为爱赏。荷的清廉及高洁品质,深深影响了叶嘉莹的一生。青年时代,她客居国外讲授中国古诗词,向世界各地撒播中华文化的种子,用自己精妙的解读,诠释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由衷喜欢上了古老而悠久的中国文化。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叶嘉莹授教的步履开始踏上中华大地,在国内众多讲坛,她讲中华古诗词的深厚渊源,与莘莘学子共同探讨这些典藏之作的思想意蕴。再后来,她受邀留在南开大学,继续深耕在中华古诗词教育的园地里,就像一个不倦的提灯人,为中华古诗词的研究,指路照明,让中华文脉拓出广阔新径。
在《为有荷花唤我来——叶嘉莹在南开》43篇文章中,叶嘉莹的众多学子、友人、亲朋,感怀于叶先生70多年扎根古诗词研究领域,为探究中华文化的精深要义所表现出的大义担当。仰慕于她为推广和宣讲中华传统文化,于求真务实中所展现出的执着奉献。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淡泊名利,一心为公,这需要多么高尚的情怀,需要多么专注的一种精神,需要克服多少难挨的孤独和寂寞。可贵的是,历经沧桑的叶嘉莹,并没有被滔滔世俗所裹挟,而是始终怀揣着一颗金子般的赤诚之心,热忱回报着中国人民对她的养育。支撑她的,不止是“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更有她对家国深情的眷恋。文中,我们跟着众多学友佳朋,一起走进叶嘉莹所构筑的诗词世界,既领略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叹服于华美诗章所描摹的世间万象;又从叶嘉莹精彩的品诗讲词,以及她跌宕起伏的命运遭逢里,领略其壮怀激烈的诗词人生,从而,从一个个侧面,鲜活映照出叶嘉莹丰富而宽广的心灵世界。此外,全书还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创新方面,对叶嘉莹七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古典诗词的开创性工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令人敬佩的是,叶嘉莹不但独具匠心地解读古诗词,引领我们品鉴那些绝妙华章里的博大意蓄,还广泛联系现实生活,在境由心生中,亲自创作出一首首意味隽永的古体诗词。在这些古体诗词里,她时时处处以荷的高雅和正直,激励自己做一个大写的人,将百岁人生的感悟,对现实生活的感触,对南开执教生涯的感怀,一一写进她生命的“履历表”里——在诗词中表达着对荷的敬意,表达着对美丽中国的真挚之爱,她用切身的行动,很好地实现了这一人生诺言。
而今,历经百年风尘的叶嘉莹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的崇高风范,却长久地留在国人的心中,她的奉献与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并为之点赞。
文/ 钟芳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