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赣水春潮涌,铁树银花不夜天。2月28日,青原区渼陂古村千盏灯笼映红青砖黛瓦,国家级非遗“彩擎巡游”与千年绝技“打铁花”在富水河畔交相辉映。古戏台前,6条56节篾龙腾空而起;富水河岸,1600℃铁水化作漫天星辰,这场以“寻味传统·醉美渼陂”为主题的下元宵文化盛宴,吸引1.6万人次游客涌入古村,在“庐陵文化第一村”的街巷间,触摸千年文脉,见证非遗新生。
彩擎巡游 古韵新声话传承
晨光初露,梁氏宗祠永慕堂前早已人头攒动。4米多高的彩擎架上,7名盛装幼童扮作文天祥、吴伦等历史人物,随擎架缓缓旋转。“忠”“孝”鎏金大字在晨晖中闪耀,20余名壮汉肩扛台辇穿街过巷,龙灯、蚌灯簇拥如潮。游客举起手机追逐巡游队伍,抖音话题#渼陂彩擎#播放量3小时破万。
在“多留余地”广场,56节篾龙成为互动焦点。外地游客陈先生带着孩子加入舞龙队伍,手握龙把随号子发力:“一节龙身代表一个民族,这种设计很有深意!”据统计,活动带动传统手工点心“龙饼”销量300余份,古村商铺单日营业额同比增加30%。
火艺倾城 铁花星雨寄宏愿
夜幕垂落,古村化作光的海洋。畲族火裙舞者旋转如焰,裙摆火星勾勒出凤凰图腾;火壶艺人肩挑60斤铁壶,炭火随步伐泼洒成流星轨迹。21时,10名铁匠登上特制高台,熔炉中1600℃铁水翻滚如熔岩。“打花喽!”随着老匠人喜强一声声吆喝,铁水击向夜空,瞬间迸裂成千米火树银花。摄影爱好者黄先生用延时摄影记录这一震撼瞬间:“比烟花更磅礴,每一帧都是中华文明的DNA。”
在非遗市集,VR技术让消逝的“烟花傀儡”重现:数字屏中,7层花筒逐层绽放《西游记》《白蛇传》戏文场景,与实体火艺表演虚实交织。“用科技复活非遗,让年轻人看得懂、传得下。”渼陂古村的操盘手、湘妹子谭春丽介绍,今年创新推出“火艺研学套餐”,受到众多研学团队和游客的青睐。
文商共舞 红古交融启新章
活动不仅唤醒文化记忆,更激活共富密码。在明清商铺街,“红军布鞋”非遗工坊单日体验租赁手工鞋数量大增,店主梁玉星笑言:“一天挣了平时半月的钱。”据统计,古村民宿入住率达98%,特色药膳“红曲煨肉”等11道状元宴菜品销售超800份。
政府搭台、文化唱戏的效应持续释放。青原区投入1500万元修缮28栋古建筑,培育青年非遗传承人,开发AR导览系统。曾召开过“二七会议”的文昌阁内,全息投影重现红色历史;古村直播基地里,古村里的“00后”主播张亮用汉服换装秀带货非遗产品,单场观看突破1万人次。“要让老技艺成为新时尚。”该镇组宣委员邓星星望着如织人流,憧憬振兴愿景。
子夜时分,铁花渐息,河灯顺流而下。古村码头上,最后一批游客仍举着“忠”“孝”字样的灯笼拍照留念。这场文化盛宴,用千年非遗与时代创新的碰撞,为庐陵大地写下“何以中国”的渼陂答案。
文/本报全媒体记者 徐瑞春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