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记者走进万安县韶口乡韶口村,但见美丽的心安湖畔垂柳依依、绿意盎然,不远处的鱼文化馆、龙舟文化公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精品示范点星罗棋布、各美其美,与附近的果蔬产业基地、渔光互补等项目交相辉映,构成了赣江岸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韶口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市人大机关的驻村帮扶”,村民们赞不绝口。
市人大机关定点帮扶韶口村以来,驻村工作队坚持抓实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提高村支部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和村组织的服务水平;抓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抓实村级“六个一”,积极推动“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监测帮扶常态化
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近年来,市人大机关紧盯韶口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人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做文章出实招下功夫,认真履职、勇于创新,汇聚合力、善作善成,有效促进韶口乡村全面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
积极探索建立了“沉下去遍访+请上来恳谈”机制,除上门入户对全村81户脱贫户、8户监测户和大病户、多人低保户等重点人群进行常态化遍访之外,每月组织召开一次驻村工作队与困难群众的恳谈会或屋场会,面对面倾听诉求、征求意见建议,切实掌握他们的家庭收支以及“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环境卫生等情况,并及时做好防返贫监测研判工作,充分落实落细各项帮扶政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问题。
截至目前,驻村工作队建成并完善了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助推乡村振兴联系点和农民贴心人工作室,引导45户脱贫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龙头企业、创业致富带头人联农带农47户,并搭建法律援助和致富能力培训讲堂,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和“法律明白人”学习宣传、“有法帮你”为民实践等活动16场次,受益群众达820余人;收集并办结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设施、项目推进等意见建议18条;及时解决革麻塘组村民反映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部分村组水稻因井冈山航电枢纽蓄水倒伏赔付问题,以及上沅组环境整治精品点打造、洋坪组水污染防治项目推进和西岗山采石矿纠纷等民生诉求30多个,真正把人大联系服务群众、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延伸到了“神经末梢”,使群众的声音变成了百姓的福音。
产业发展规模化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目前,韶口村现有10个产业基地,每年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50万元以上。在巩固光伏发电、渔光互补、农光互补、高产油茶、生态鱼养殖等产业基地正常运营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积极协助村里盘活藜蒿、富锌富硒蔬菜、脐橙等果蔬产业基地。同时,创新性开展以“场村联营”方式和经营收益按“国有林场60%、农户30%、村集体10%”的“631”分配机制,在韶口村千亩高标准油茶基地里连片套种蔓荆子、岗梅,利用疫木清理山场新增开发建设200多亩岗梅中药材产业基地。
不仅如此,驻村工作队还积极招大引强,主动跟进福建永庆竹业集团投资落户万安县竹科技产业园;招引泰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0首付”“2包保”的运作模式,在韶口大力发展赤松绒食用菌生产;引入社会组织盘活撤并的村小等农村闲置资产;引进浙江君宸文旅集团来韶口实施农文旅产业链发展建设滨江风光带。
目前,村级产业通过建立“党支部+经营主体+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实现“三方得利”,既增强了乡村的自我造血能力,又带动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乡村治理精细化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抓住了制约工作的问题这个根本,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牛鼻子。
近年来,驻村工作队主动履职尽责,积极聚力赋能,坚持典型示范引领,每年协助村里创建3至5个美丽宜居示范点、乡风文明示范点、乡村治理样本点,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不断提升全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同时,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深入挖掘和传承创新韶口红色文化、龙舟文化,推进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采取“党建+理事会”模式,大力推广“村民说事”“清单制”“积分制”,组建红色调解队伍,在邻里守望、化解矛盾、助推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做到矛盾纠纷不出村。
驻村工作队通过一系列帮扶举措,聚焦关键环节与民生关切,全方位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韶口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绚丽画卷,也为后续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不断提升该村广大农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让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文/全媒体记者吴广城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