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新闻网新闻

黄洋界保卫战中的气象因素

亲,暂时无法评论!

《荀子·王霸篇》有言:“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其中,“天时”指适合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则是得人心、上下团结。

在井冈山革命战争中,黄洋界保卫战正是天时、地利、人和完美结合的典范,为新中国近代战争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28年8月,湘、赣国民党军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兵力空虚,发起第二次“会剿”。8月30日,敌军出动4个团的兵力进攻井冈山黄洋界。红军仅以2个连的兵力迎战,并充分调动当地群众,在黄洋界筑下一条“竹钉防线”。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红军成功击退敌军。曾担任中央纪委常委的刘型,在黄洋界保卫战时是连党代表。他回忆说:“在黄洋界保卫战中,除了参加战斗的正规部队外,赤卫队持各种旧式武器夹杂着少数钢枪,担任警戒,配合作战。妇女们组织后勤队为前线服务。儿童团、少先队在防务委员会和工农兵政府的领导下,全部动员起来了。”

黄洋界海拔1343米,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山高壁峭,地势险要,上山仅有两条小路,是宁冈、永新等地进入井冈山腹地的必经通道。红军在此筑有工事,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黄洋界气候多变,风大、雾多、湿度大,常有浓雾弥漫山腰。黄洋界保卫战发生在8月底,正值井冈山山区大雾频发的季节。根据气象资料分析,井冈山黎坪海拔948米,年均雾日数超170天,最小能见度仅10米。8月雾日相对偏多,月均大雾日数有15—20天之多。井冈山山区的大雾局地性强,雾日数与海拔高度呈正比。黄洋界海拔1343米,出现雾日数应该比黎坪多。

黄洋界的雾为什么频繁出现呢?我们不妨从气象学上来分析一下。雾的形成一是需要充足的水汽,二是冷却条件,三是需要有凝结核。雾可以是上升冷却形成的,如蒸发雾、上坡雾、锋面雾;可以是水平冷却形成的平流雾,其特点是范围大、不易散,有时伴随毛毛雨的天气;也可以是辐射冷却形成的辐射雾,主要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这种雾的特点是范围小,通常随着太阳的升高,地面温度上升,辐射雾很快就会蒸发消散。谚语“十雾九晴”说的正是这种雾。一般来说,山区的雾有一定的变化特征,开始时间一般在傍晚到上半夜居多,消散一般在日出后至正午前,且雾持续时间较长。而雨雾等出现时间则无规律可言,一天中任意时间都有可能出现。

黄洋界位于高山区域,多云雾、雨雾、上坡雾等,高山地区的云和近地面的雾一样,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另外,当山区出现降水时能见度下降,会出现雨雾。有时可能是锋面雾。其成因,一是与其地形地貌密切相关。首先,黄洋界地处高海拔使得其气温相对较低,当湿润的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冷却时,会凝结成水滴或冰晶,易形成雾。其次,黄洋界四周的山脉和峭壁起到了屏障作用,使雾不易扩散和消散。二是山区夏季午后易出现的局地短时降水,使近地层空气湿度加大。高湿度的暖空气爬坡上升,空气中的水饱和蒸气压降低,潮湿空气绝热冷却达到过饱和,多余的水蒸气就液化为小液滴,就形成了雾。此外,南方的山区森林植被茂盛,当地小气候对雾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据刘型在《黄洋界保卫战前后》中回忆,8月30日凌晨,浓雾漫山,8时许浓雾渐散,山下湘敌才沿着曲折陡峭的山路开始向黄洋界哨口发起进攻,疯狂地扑向红军阵地。由此,可印证当时的天气情况:29日夜间,黄洋界开始生成浓雾,致使30日凌晨浓雾漫山,浓雾开始消散前,能见距离估计不足100米,甚至只有几十米。黄洋界保卫战打响是在上午8点左右,当时,太阳刚露出山顶,浓雾尚未散尽,能见度很低,应该小于500米,导致敌军很难对地形、环境进行细致的侦察,未发现通往山上的两条小路上的“竹钉阵”和其他几道防线设施。一排排竹钉大显神威,让敌人寸步难行。山区的浓雾在阻止和延缓敌军进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敌军未能有效突破防线。

下午4时许,红军将一门迫击炮抬上阵地,向敌军发射了3发炮弹。前2发因受潮未打响,第3发炮弹正落在敌军指挥所,炸得敌军魂飞魄散。敌军原以为红军主力不在山上,听到炮声后误以为红军主力已回,仓皇撤退。夜间,敌军利用云雾弥漫的时机,逃至酃县境内。

红军成功阻止了敌军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是气象条件与地形优势的完美结合。浓雾延缓了敌军的进攻,还影响了敌军的侦察和作战效率。

毛泽东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首词不仅讴歌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也展现了军民团结一心、英勇奋战的精神。

文/李玉婷 徐丹

看吉安新闻网新闻

就上吉安号新闻客户端

吉安新闻网移动党端 手机党报

点击下载客户端

相关推荐
验证成功
评论成功
评论失败
你已点赞
手机验证

网友评论

条评论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2014-2016 sjb.jx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