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清晨,峡江县水边镇下痕村卫生室已亮起灯光。46岁村医邹小春已洗漱完毕,端坐在案前整理150多位高血压患者的随访记录,药柜里排列着200多个贴着村民名字的药盒,窗台上还晾着昨夜急诊时被雨水浸透的白大褂。
1998年7月,19岁的邹小春从卫校毕业,在择业时,他婉拒了省城医院的“橄榄枝”,毅然返乡接过母亲的行医箱,当了一名村医。27年间,邹小春的“医”路坚守,让他成为2200多位村民的“健康守护者”。
为精进医术,邹小春白天接诊、晚上自学,还自费参加32次专业培训,学习中医针灸。他在卫生室墙上贴满穴位图,对照模型练习针灸、艾灸手法。正是这份执着,让他在2001年那个惊心动魄的午后,用专业素养创造了生命奇迹:一名6岁孩童溺水停止呼吸,他持续给孩童做心肺复苏20多分钟,直至救护车抵达,将孩童从死神手里拽了回来。
下痕村下辖12个村小组,大都散落在比较偏僻的山坳里。27年来,邹小春几乎每天都要奔波在这些村子里,骑坏了2辆自行车,换了5辆摩托车,行程近百万公里。
27年来,经邹小春救治的村民不胜枚举。82岁的肺心病患者姚四妹半夜发病,他顶风冒雪徒步3公里施救;留守儿童高热惊厥,他裹着棉被把孩子护在怀里骑车送医;春耕时节村民被毒蛇咬伤,他带着抗毒血清冲到田间救治……
走进下痕村卫生室,“六室分开”的标准化布局见证着邹小春的改革实践。他率先实行药品零差价,自费购置雾化机、制氧机等设备,建立全县首个村级健康档案数据库。他开办的“健康讲堂”每次都座无虚席。为让村民看得起病,他垫付的药费单积了半抽屉。
27年来,邹小春婉拒了数次城里医院抛来的“橄榄枝”,亲朋好友也多次劝他去条件更好的医院工作,他指着桌上泛黄的健康记录本说:“这些叔伯、阿姨的降压药剂量,这些娃娃的过敏史,除了我,谁记得清呢?”
夜幕降临,邹小春接到村民打来的寻医电话,连忙背起药箱,骑着摩托车行驶在村道上。那药箱里母亲绣的平安符与他新添的电子血压计轻轻碰撞,奏响着跨越时代的医者仁心之歌。
文/吴晓莲 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广城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