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时政> >正文
跟老百姓同坐一条板凳 —— 永新各乡镇“遍访农户”启示录
2023-11-19 11:22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0

三湾乡党员干部走访了解“三湾人家”民宿运营情况。

2

曲白乡党员干部走访农户。

3

才丰乡村干部走访脱贫户。

本报记者刘重耀、龙玉然、胡志勇

45岁的张维维是永新县三湾乡三湾村支书。“一年走坏了三双皮鞋,”11月2日,忙不停的他笑着跟记者说,“我现在才知道什么叫镇村干部硬着头皮、走破脚皮、磨破嘴皮……开展工作。”

张维维的体会,正是永新全县各乡镇、村党员干部的普遍感受。

在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在基层一线汲取群众智慧,在基层一线解决问题、促进发展。自今年10月始,永新全县乡镇深入开展“遍访农户”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全县组建遍访小组2189个,政策理论宣讲覆盖9576户36472人,收集问题1549个,意见建议784条,共解决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问题95件,协调解决民生实事1136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19件,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放弃“官”念,放下身段,放低姿态,跟老百姓同坐一条板凳,设身处地从群众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群众才会买你的账。这是永新各乡镇深入开展“遍访农户”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记者采访获得的最大启示。

启示一:产业怎么干?大家“来商量”

乡村振兴,首要是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的前提是要发展一个好产业。产业发展怎么干?工作做得到不到位?效果前途好不好?大家有话直说,“有事好商量”。

三湾地广人稀,老百姓遇上一件难事,特别是搞农业产业碰到一点问题,一般都要依靠驻村干部上门走访来解决。当地素有晒红薯干的传统,但一直以来并未形成规模。村民龙志强以前在县城做抖音,去年回村做红薯干加工,年产一两万公斤。“全村约收到1万公斤红薯原材料,远远不够,只好从外地调购。”张维维介绍。了解到情况后,今年乡里鼓励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开垦荒山等手段,扩种红薯达200多亩。而且还解决了龙志强的车间占地问题,这名创业者“一颗心落了地”。此举可谓三赢:盘活土地资源,壮大特色产业,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村民张金桂是个蜜蜂养殖户,每年春秋两季产蜜达一两千公斤。今年产量更高,为了解决他的蜂蜜滞销问题,张维维“遍访农户”时给他“打保票”。通过网络平台、亲朋好友和各类场合卖力“吆喝”,张维维最终践行了诺言,“完成了任务”。

2016年建成的“三湾人家”民宿,2022年底装修竣工。今年1月份开张之后,由于客源少,举步维艰。为此乡里多次找到当地商人贺小光商量,让他作为第三方接管运营,完善“吃住行学”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仅今年暑期,该民宿接待总共上万人次的红培团队,收入50多万元。“一名村民单是卖矿泉水,一天都卖了上千元”。

“我们村是红色名村,乡里一些红色资源,比如贺页朵誓词广场、誓词学堂要利用起来!”“我看油茶产业不错,适合丘陵环境”……才丰乡广泛收集群众和企业对产业、项目发展的意见建议,再结合政策和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产业,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高效融合。

“发展农业产业,不能一味地坐在办公室去绘制所谓的纸上蓝图,我们的党员干部还是应该多去田间地头走一走,和老百姓谈一谈,顺带帮他们算算账,分析一下产业有没有发展前途,到底该怎么做。”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启示二:民生怎么办?群众“说了算”

三湾是“遍访农户”做法的源头。他们访什么?一访基本信息、二访理论宣讲、三访实事需求、四访对策建议。

怎么访?群众点单、党组织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形成闭环,确保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三湾村的水利维修改造和饮水安全工程,牵动着村民和乡村两级党员干部的心。经过多方努力,今年不但进一步解决好了饮水问题,而且花费7万多元资金进行水利维修改造,引流山泉灌溉水稻田可达六七十亩,11月底即可竣工。

“以前这里杂草丛生,满地垃圾,夏天还有毒蛇出没,村民有需求,我们要回应。”才丰乡副乡长朱强说的,正是龙安村百田组老祠堂旁一块200多平方米的闲置地。如今这里经过环境整治,不但进行了水泥硬化,而且周围建起花坛,成了村里一个微型停车场。每天晚饭后,村民还在此开展娱乐活动。

贺页朵誓词广场边的龙湾路,因为重型卡车经常路过,破损严重,而才丰小学后门又开在附近,学生出入会有一定安全隐患,如今已改造完成。“包括才丰中学旁的油榨坊路也是上个月就修好的。老百姓提出来的问题必须重视。”朱强跟记者介绍。

才丰乡以前就有“屋场夜话”“半月谈”活动。现在开展“遍访农户”,每半个月村组织和群众代表召开会议商讨工作。村里解决不了的,乡政府每个季度召集相关单位召开联席会议调度推进。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1928年3月至6月,毛泽东同志曾三次到永新县沙市镇塘边村实地调查,开展中国土地革命的试点工作。如今这里“遍访农户”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该村脱贫户徐寿先在驻村第一书记曾招明帮助下,办理关爱政策手续,觉得十分满意。曾招明跟记者说:“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

10月的一天,烟阁乡党员干部通过“遍访农户”,发现圩镇老街道区域老旧房屋多,相当拥挤,关键是缺少一个较大公共活动场地,村民对此皱眉头。乡党委随即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决定对旧广场进行提升改造,并在旁边新建120平方米的惠民大舞台,现已全面完工。这让老百姓心里特别暖。

启示三:纠纷怎么解?党员“看我的”

10月31日,曲白乡白沙村两名村民因长年恩怨,当天又闹得不可开交。其中一名村民一气之下,将另一人家占用自家约0.1亩的油菜田篱笆全给搞坏。而这户人家也不甘示弱,操起铁锤就把对方10年前,建新房时占用自家约两三平方米的水泥地全给敲碎。眼看口角相争,冲突不断升级,情绪激动时两人甚至把对方家中的柴火扔到河里,大有演变为“武力”解决之势。恰逢包组干部李小清、郭慧正在“遍访农户”,及时介入,反复调解,最终平息矛盾,两户人家握手言和。

交农民为友,拜农民为师。曲白乡在“交友拜师”大走访中,发现问题121个,其中集体问题12个,个人问题109个,已解决113个,还有8个正在处理。

三湾乡推行红色调解工作法。“遍访农户”开展后,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0余起,调解成功率100%。该乡邀请红军后代何继明将军为调解组长,乡司法所所长、派出所所长为副组长,同时将“两代表一委员”、乡贤“五老”等各方力量充实到红色调解队伍。每周集中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推动信访问题有效解决,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矛盾纠纷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是群众急难愁盼的汇集地。“在很多人眼里一些小矛盾、小纠纷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落在每一户老百姓家中,每一个人身上就是天大的事。我们就是要通过下沉基层主动摸排,及时把他们关心的‘大事’都调解好、化解好,心里头才能够踏实。”曲白乡宣传委员吴丽萍说。

(本版图片由永新县主题教育办提供)

责任编辑:邹洋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