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提到鸽子,仁和村的乳鸽名声可是响当当呀!”近日,走进峡江县仁和镇仁和村江西智耀农牧有限公司乳鸽养殖基地,一排排鸽笼整齐排列,2.5万对毛色鲜亮的鸽子“咕咕”地叫着。“我们每天观察鸽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就立即采取措施。”该基地负责人廖小东介绍,基地有8个养殖鸽棚,年出栏超50万羽,年销售额1000余万元。
产业有盼头,农民有奔头。仁和村大力发展乳鸽养殖业,编制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深化乳鸽产业链加工,并借助乳鸽工坊和“元气小鸽”电商平台促销售,致力于打造全省最大的乳鸽养殖基地。该村推行“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联农富农联结模式,打造“一村一品”,乳鸽产业产值占仁和村总产值达85%,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以上。
乡村产业兴,振兴添动力。仁和村产业兴旺的背后,是我市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完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程落地落实。
规划先行强设计。我市全面实施“211”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程,有序推进泰和县、吉水县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井冈山茅坪镇、柏露乡、葛田乡连片示范区和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我市提前谋划、率先布局,乡村摸清底数关、县级把好方向关、市级严把审核关,科学严谨对100个市级示范村进行规划编制。第三方机构再系统地对规划编制进行评分,形成了高质量、有特色、合规范的示范村规划编制。”市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邱云一语道出了乡村振兴示范村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组合帮扶强力量。我市创新提出“六个一”帮扶机制,每个示范村安排“一名县委常委或党政领导班子、一个市县部门、一家实力企业、一名杰出乡贤、一名科技特派员、一个驻村工作队”组合帮扶;在投入保障上,我市明确要求每个示范村每年财政投入不少于300万元,市财政专门拿出1亿元资金投入到示范村中。截至目前,100个示范村共投入各类财政资金近13亿元,社会资金7亿余元。
人才培训强队伍。我市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全省率先推进乡村振兴学院建设,为乡村振兴示范先行奠定了人才基础。全市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网络“1+14+169+909”教学体系,实现四级联动、开放式、全覆盖办学网络。各级乡村振兴学院创新“指尖课堂”“干部夜读”“田教授”等立体式教学模式,订单式培养乡村振兴干部、技能实用性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等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学院共聘请专家、讲师、乡贤等共415名,举办培训班1449场,培训人次9万余名,覆盖100个示范村相关干部和群众。
村庄蜕变见成效。在井冈山碧溪镇石坪村,目之所见皆如诗如画,游客纷纷到此打卡,昔日黄金水道六八河边上的一个小山村成为井冈山乡村旅游的新热点;在吉水县醪桥镇坝溪村,精致绚烂的油纸伞高空悬挂、非遗展品琳琅满目,青砖黛瓦里古朴诗意扑面而来,游人纷至沓来,古村落熠熠生辉,重现古韵;在泰和县马市镇蜀口村,碧水、岸线、小桥、农房相映成趣,生态乡村美丽画卷映入眼帘……整村变了样,百姓乐开花。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100个示范村在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等各方面呈现出崭新气象。
产业兴旺马力足。在推进产业发展上,我市坚持多措并举,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夯实“三农”基础,带动群众增收。100个示范村中,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达605家。持续发力拓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点达123个,其中获得省4A级以上旅游点16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8个。
乡村建设景怡人。我市坚持点线面结合、统筹推进,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及面貌正在稳步改善提升。100个示范村中,“四好农村路”示范村达89个;每个示范村一半以上村庄已创建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宜居庭院;搭建“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监管平台100%,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平均超99.5%。
乡村治理重文明。我市强化基层党组织示范引领,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探索建立“乡贤+乡村治理”平台,通过积分制,开展移风易俗,整治高价彩礼,调解矛盾纠纷,解决各类隐患,在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决策咨询,协商民主议事对话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井冈山报全媒体记者 刘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