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时政> >正文
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新干溧江镇非遗“竹马舞”进校园走笔
2023-06-07 10:21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同学们,跟着老师的动作来,我们要反复练习,把每一个动作做到位。”近日,在课堂上,学生们开心地跟着老师学习动作。这是新干县溧江镇非遗“竹马舞”走进小学课堂的生动场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展示了源远流长的独特生产生活风俗,彰显着特色鲜明的民族文脉。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竹马舞”,溧江镇依托文化资源优势,与当地中心小学深入合作,通过特色课堂、教育传习、体验互动和交流展演等活动,实现非遗项目与特色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们在参与和互动中,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助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走得远。

新干“竹马舞”是江西一种较典型的汉族民间舞蹈,清朝时期盛行。“竹马舞”又叫“竹马灯”,相传在清朝年间,有一位新干籍老药师在山东、河南等地经营生意时,发现“跑驴”(赶驴)杂耍,觉得非常有趣,遂带回家乡表演,起初叫“神马”,玩者扮作各路“神仙”,骑马游春,走村串巷入户,向人们送福音、赐吉祥,谓之“神马送春”。这种舞蹈经本土艺人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群众喜闻乐见、富有地方特色、流行一时的新干民间舞蹈。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溧江镇借助学校这一文化艺术教育的主阵地,于2016年启动“竹马舞”进校园活动,经过7年的推广,已经走出一条非遗与学校艺术教育相结合的特色传承之路。在当地中心小学,“竹马舞”已作为艺术类精品课在全校推广,并制定了《“竹马舞”非遗传承校本课程》,建立了56支“竹马舞”小队。溧江镇中心小学也因此先后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被中国民协评定为民间文化教育示范校,获得了冯骥才题名的“小小民艺馆”称号等。

当地非遗传承人、溧江镇中心小学“竹马舞”特聘教师——溧江镇桃湾村村民洪三华领着记者走进溧江镇中心小学,在专门的舞蹈活动室内,陈列着表演所需的各色竹马和服饰。“我们会利用课余时间或双休日来学校教孩子们跳‘竹马舞’,每学期还会定期举行‘竹马舞’排练成果展示,孩子们都学得特别快,跳得特别好。”洪三华说。

“除了邀请老艺人指导外,我们还会邀请县文化馆的老师进行专业指导,将传统‘竹马舞’动作与可观赏性动作进行整合,既保留了传统性,又增强了观赏性,现在我们还在探索制定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竹马舞’教学课程,力求成为‘竹马舞’传承示范学校。”溧江镇中心小学校长饶国杰如是说。

非遗进校园只是当地探索非遗传承的一个小小缩影。为让非遗“竹马舞”重焕异彩,这些年来,溧江镇做足宣传推广功夫,邀请当地“竹马舞”传承艺术家郑庭贵、洪三华等人,组织镇(村、组)干部和当地群众,组建“竹马舞”巡演队伍,走村串巷进行表演,既是送文化下乡,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更是传承这项民间艺术。此外,组织当地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走访老艺人,请老艺人讲述、表演“竹马舞”故事,非遗工作人员积极进行搜集、整理、汇编、入档。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2006年新干“竹马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是一种坚守,更是一种力量。近年来,为了让“竹马舞”动起来、活起来,溧江镇与县文化部门携手,大力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活动。

“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好‘竹马舞’,把文化的力量传递到千家万户,将非遗精神传递给一代又一代。”溧江镇文化站站长黄美云说。

文/傅杰、井冈山报全媒体记者范小勇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