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万安围屋的繁衍秘史
2023-05-19 10:00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文/肖岱芸

赣南围屋一般分布在赣江源头,章贡两江合流后围屋极少出现。处在郁孤台下的万安县涧田乡益富村水坑村有一处围屋极为显赫,这座围屋的名字叫增文堂。

围屋平面呈“回”字形,占地面积3696平方米,建筑布局分七纵一横,围长66米,宽56米,共有房间246间。围内房屋构造均为两层硬山顶建筑,用材简单,包括生土、土坯、青砖、卵石、木材等,工艺古拙。围外铺有鹅卵石钱纹地面,门前有口月牙形水塘。正面设有五扇门,正门是青砖平砌的门楼,门框是红米雕花条石,从门楼进入围屋有一小院,为两井三进式布局,院内正中是家祠增文堂,左边置四排厢房,开三扇巷门,右边置两排厢房,开一扇巷门,左右两侧厢房各有小天井。围屋后横置的一排房屋与左右厢房连接,将整座围屋封闭,一扇后门与外界沟通。

增文堂是黄氏族人黄日恒兄弟纪念先祖的家祠,堂号取自其祖父黄若曾和其父亲黄文名中各一字,或许是心怀增子增孙的期望,故将“曾”改为同音的“增”,取名“增文堂”。该堂是围屋内建筑工艺最高,装饰最精美的地方,设在围屋内核心位置。堂中央悬挂清乾隆十六年朱红色底金黄色字皇帝敕封的御匾,凸显围屋的百年荣耀,蕴含围屋的不凡历史。

增文堂建筑风格独特,外形保留了闽西、赣南围屋堡垒式结构,但没有闽西、赣南围屋森严与封闭,增文堂有六扇门与外沟通。围屋布局合理,构筑精巧,外围宏伟大气,内围紧凑适用,采光通风极好,冬暖夏凉,创造了土地节约集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范式的典范。

增文堂肇始于康熙己亥年(1695年)。黄氏族谱载,增文堂黄氏后裔黄日恒记述:“五世两迁,家门零落,先人之绪将坠矣。余祖父披荆斩棘,开垦入籍,始居于水背,勤劳敦厚,创业乘家,至己亥复架数椽于瑞溪。岁丁未余父溘然逝矣。至丁巳年,余偕弟日慎又重创屋宇及买门前田土,而屋之基址乃备然贫穷不能恢扩。”这份写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自述,完整地表述了增文堂建设的大致过程。第一阶段是黄若曾父子的“结庐”时代,第二阶段是黄日恒、黄日慎兄弟的“创建”时代。

现场考察,围屋右一纵房屋与围屋内其他纵房屋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建筑用料上表现出来的简朴。三百多年过去,建筑的基础已经裸露出卵石和石头,却少有青砖,这一特征说明增文堂始祖在“结庐”时代的艰辛。同时这一纵房屋与其他纵向和横向的房屋还明显表现出“脱节”的特征,这应该就是己亥(1695年)黄若曾父子“复架数椽于瑞溪”的产物。如果说仅此一纵房屋属于“结庐”时期的建筑,那么增文堂围屋并不是形成于康熙己亥年(1695年),它的形成应该是黄日恒兄弟在继承祖业的基础上,创造性采用围屋形式建设的结果。

万安客家人的房屋多为干打垒的建筑,这一处唯一的围屋形制让人颇感惊讶。黄日恒兄弟为什么采用围屋的建筑形式,这是否与家族繁衍的梦想有关?

当地传说当年有一官员经过水坑,远看房屋背靠青山,面朝秀水,如坐靠椅,蓄势待发,疑为藏龙卧虎之地,遂下马步行以示敬意。他近前却看到屋靠山脊,于是登马飞奔头也不回。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说明水坑黄氏在结庐时期并不讲究风水,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建房省钱,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客家人迁徙的艰难历程。增文堂黄氏远祖久居江夏(武汉),近祖以赣南为中心,辗转于闽粤赣边,而围屋在闽粤赣又相当普遍,采用围屋的形制或许与黄氏先前的居住地有关,或许也包含了黄氏兄弟对于家族繁衍的新的期待和向往。

黄氏族谱载,黄日恒写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自述中说:“谨按始祖宗信公,字质甫,号介轩,虔南宁都人也。二世遂居龙川洋贝义城,传至瑜公,肇基本里石头湖,生子五,余祖公行四,迁本邑泗都家焉,生子栋,栋公生子二永政永敬。政公生子一若曾。敬公生子三若苔若燕若足。苔乏嗣。燕公生子一秀龙,足公生子一应龙。秀龙公生子二日选日舜,应龙公生子二日沄日池。若曾公生子余父文公,自康熙三年岁次甲辰携余父徙居江右万安甘溪,而永敬公之子若孙亦先后来居于此。”根据这个记述,增文堂黄氏万安开基应是康熙三年(1664年),31年后辗转至水坑增文堂开基。而更为明显的是,黄氏不是举族迁徙,而是举家而迁。

关于增文堂黄氏的境况,黄日恒也有回忆。按照黄日恒的自述,黄氏在结庐时期生活极其艰难,而且在当地也不是大族,因而饱受欺凌,这样的境况直至黄日恒贡出后才有改观。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年黄氏兄弟之所以采用围屋的建筑形式,正是出于紧密团结族人,共同抵御外人欺凌的需要。

从黄氏族谱中看到,黄日恒在增文堂黄氏繁衍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家族繁衍中主要的成就不仅是开创了增文堂的繁衍新纪元,而且他把祖先的坟茔迁往一处,让这个饱受欺凌的家族从此有了精神依归。事实上在增文堂黄氏后人中,黄日恒的影响同样巨大,很多人认为他做了大官,得到了皇帝赐匾,因而成了增文堂黄氏的最高荣耀。过去增文堂家祠中正厅高悬乾隆御匾,乾隆封赏的是黄日恒的父母,敕封黄日恒父亲黄文为修职佐郎,黄日恒之母郑氏为八品孺人,封赏的时间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此时黄日恒在干什么呢?据同治九年《进贤县志》载:“黄日恒,万安人,岁贡乾隆十五年任。”这样低层级的基层官员,能得到皇帝如此大的封赏,这只能说明黄日恒必有常官不及之处。可惜的是同治九年《进贤县志》对于黄日恒的记载除了这简短的一句话之外,再无其他的记录。

一座老建筑,保护它,就是留下一段不朽的迁徙史;激活它,就是再现一个家族的繁衍史。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