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庐陵时评> >正文
大力挖掘古村特色助力乡村振兴——关于吉州区激发钓源古村生机活力的调查与思考
2023-04-27 10:28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吉安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注入了动力。吉州区从钓源村自唐末肇基距今1100 多年历史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主动保护、开发、利用好钓源古村的古色资源,并与吉州及其周边的丰富红色、绿色资源深度融合,力争把钓源古村打造成为全省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庐陵文化体验地、 乡村振兴示范地,以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努力让沉睡千年古村焕发新的光彩。

钓源古村的古色文化底蕴深厚

钓源古村位于吉州区兴桥镇,距吉州城区 18 公里,整村居民多复姓欧阳,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后裔及宗裔聚居地,也是一个神秘与古朴、开放与现代兼具的特色古村,呈现出四个鲜明特征:

布局规划独特。古村按照太极八卦造型布局,主要由庄山和渭溪两个自然村组成,两个村庄依照太极图的双鱼星座落在“S”形弯里。整村没有一条笔直的路、直筒的巷,甚至每幢房屋的四边也寻觅不到四方皆直的四沿,俗称“歪门邪道”。古村表达了钓源先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道与人道完美交融的境界。

人文气息浓郁。古村始建于唐朝末年,承载着独具江南特色的庐陵文化。村内楹联、格言家训多以道德伦理教育为纲,以“崇孝敬祖”“勤俭治家”“耕读为本”“审慎处事”等理念为核心;村内还珍藏有米芾书写的《昼锦堂记》石刻碑、苏东坡端州石砚、解缙题写的“定安”等文物珍宝。

建筑造型奇美。村内有壮观的赣中特色民居建筑, 有保存至今的明清古建筑 190 余处、宗祠家祠 9 座、书舍5 处,民居的门、窗、床木雕图案和门楣、屏墙石雕图也多以八卦图案为内容,香港城市大学把钓源古村列为中国古建筑学的示范点。

绿色生态优良。古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村庄周围被2万多棵香樟树环绕,村内还有不少千年青松古柏,尤其是池塘星罗棋布,呈现“七星伴月”布局。

激发钓源古村生机活力的实践探索

吉州区历来高度重视利用好钓源古村的资源禀赋, 以“因古复古、修古如古、古今融合”的思路,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遵循历史文化风貌,挖掘庐陵文化内涵,大力推动钓源古村的拯救、保护、改造、发展、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钓源古村进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十四五”乡村振兴省级重点村, 被评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生态新农村、省4A 级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品牌深入人心、沉睡千年古村焕发新生与活力。

高品质定位。遵循品质为王原则,以欧阳修文化、农耕文化为重点,以老屋为载体、历史为故事,全面提升钓源古村功能品质,立足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钓源古村的资源禀赋, 将钓源古村打造成未来美好生活新村落、田园度假生活新标杆、乡村振兴头部新品牌的定位。

高规格设计。高端引进国内文旅行业知名企业作为“十里芳菲·钓源古村”项目建设运营团队。项目首期改造升级景区入口体验区、古村古韵区、文化探索区等 8 大板块,布局研学、民宿、餐饮、文化创意、生态农业等多元业态,打造钓源听雨、钓源踏雪、遇见钓源、生活钓源、春夏秋冬游钓源等主题游。

高标准打造。按照运营前置的理念,由项目团队牵头负责设计、施工、管理、运营、业态培育等全过程,形成完整工作闭环。核心景区按照杭州十里芳菲度假村落的标准建设,房屋外观越千年、内部装潢超五星;十里芳菲长廊按照高品级旅游公路建设,以路为景、以景串线,打造具有感官冲击的远山大门、樱花长廊、网红打卡点、彩色骑行道、绿叶标记。

高水平融合。着眼于找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点, 拓展乡村生产力外延,提高乡村生产力效能,积极探索形成“新农业+新服务+新家园”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即生态农场打造零碳智慧特色种植的“新农业”, 文化赋能打造体验式场景消费的“新服务”,和谐共生打造身体休整精神刷新的“新家园”,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村民共同致富。

钓源古村焕发生机的现实启示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设“六个江西”的目标,要求“聚焦旅游强省建设,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地、休闲康养度假热门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扩大‘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影响力”。钓源古村焕发生机的实践探索,对于我省挖掘古村特色、助力乡村振兴具有现实启示和推广价值。

下好“拯救”先手棋,让古貌焕新颜。“拯救”是挖掘古村特色、助力乡村振兴的前提。建议紧抓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大好机遇,加大对承载历史文化资源、老百姓乡愁的古村落、古建筑的拯救力度, 将“古村古屋”纳入保护发展规划、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中,明确认定条件、拯救要求、保护范围等事项,探索实行“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等多类型拯救方式,力求做到“面子”修旧如旧、“里子”宜居宜人,实现古村的“活态”拯救和新颜绽放。

弹好“保护”交响曲,让古味变新韵。“保护”是挖掘古村特色、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建议从古村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的属性出发,整体性保护古村遗产,延续古村的文化脉络和文明形态,做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系统化、法治化、智能化推动古村保护及管理,让古村所拥有的古味和所承载的历史文明在现代文明中呈现出新的韵味。

练好“开发”基本功,让古色焕新机。“开发”是挖掘古村特色、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建议遵循“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的原则,明晰“规划先行、创新引领、产业支撑、 人才保障”的古村开发思路,盘活利用村民闲置房屋,让古村落、古建筑保值增值, 打造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样板。强化古村开发资金筹措,探索形成政府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以租赁、承包等形式投资古村开发的模式。深入挖掘古村蕴含的美元素,构筑以美物、美院、美宿、美景、美食、美人为应用场景的新型古村旅游度假目的地,促使古村蝶变成为“新村”“网红村”。

牵好“发展”牛鼻子,让古村成新村。“发展”是挖掘古村特色、助力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建议加强古村发展的政策供给,以古村所蕴含的村史、村志、乡规、族训等历史文化及其古建筑为切入点,在保持自然风光和原汁原味风貌的基础上,把我省丰富的古色资源、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深度融合,构筑点、线、面多层级全域旅游大格局,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实行古村发展专项育才计划,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带动的土专家、田博士、农创客,引领古村发展迭代升级。全面梳理并建立有条件可利用的古村落、古建筑资源库,引导鼓励古村居民以其所有的古建筑、房屋、资金等入股参与古村保护、开发、利用,助推古村的多形式活化、 新化、品牌化。

打好“治理”数字牌,让古风育新气。“治理”是挖掘古村特色、助力乡村振兴的保障。建议用数字赋能古村治理,创新组织、沟通、协同等在线服务,利用 5G 和大数据等手段,建设以乡村干部、村民、游客为主要对象的“数字乡村”平台,为古村治理、文旅服务、安防监控注入“智慧基因”和“数字翅膀”,让信息传递更便捷、古村治理更智能、旅游服务更优质、应急管控更高效。创新“互联网+古村旅游”营销模式,应用 VR、AR等信息技术,系统介绍古村人文知识、自然风光、民俗建筑等传统特色,实时发布文旅活动信息,把古村旅游品牌、旅游产品、旅游路线、旅游体验等推销出去,延长文旅产业链条,让古村风尚孕育形成时代新风,彰显古村特色品牌、 提升古村文旅价值。

总而言之,推动旅游强省目标的实现、落实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推进文旅融合的要求,需要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挥古村特有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走特色旅游发展、特色产业支撑、专业人才支持之路, 让古村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名村。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课题组、吉州区人民政府)

文/王金平、敖四江、王 陶、单森林、戴达峰、代红伟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