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榕树下> >正文
芋头花,轻轻晃 ——读庞余亮《小先生》
2023-01-13 10:29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文/低眉

《小先生》当然对于教育有着深切的意义,但它首先是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至少吸引我的原因,是在于它的文学审美质地。

它的情感非常动人,笔法也很好,白描而淡泊。不浓,不烈,淡,但就是动人,有味道。比较中国,而且还正。老实说,现在有很多剑走偏锋的写法,弄很多斜枝和梅花影子给人看,看不到枝干。《小先生》不一样,一根梅花的姿态几乎都能看到。更多时候,还能看到一个个细节的特写镜头,靠着这些镜头,你的思想会开花。那些心上一疼,心头一暖,会心一笑,都来了,愉悦。

说《小先生》正面冲锋,是因为它的姿态和方向。它不是剑拔弩张的冲锋,而是淡脾气的冲锋,徐徐的,舒展,留白,温软,忽而一阵晚风过,恍惚枝头花已开。只呈现,不议论。淡淡的白描,如画。像芋头花,轻轻晃。

很讲究的语言,尤其注重名词和动词的使用,句式感性。庞余亮自己也说过,如果把名词和动词都安置好,几乎就没别的词啥事儿了。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小先生》是一本用名词和动词写起来的书,也是一本用“句子”写出来的书。不用这么奇怪,这里的“句子”是指文章里不经意间引用的当地口语。比如,把学生分成两类,“吃字的”和“不吃字的”。很多次,我想起了汪曾祺。《受戒》里的小英子,也是这么说明字的,她说他写的字,很“黑”。庞余亮应该是江苏兴化人,和汪曾祺的老家高邮靠得很近,民风民俗乃至语言习惯,相互融化。语言的风格上,庞余亮和他的苏中前辈一样,得了滋味,像花一样说开就开,长短句,在这个苏中平原才子那儿信手拈来。

虽是一本散文集,写的却全是人物。各式各样的学生,学校里的校长,黑脸教导主任,等等,甚至有庞余亮“自己”。各人各性格,跃然纸上,活灵活现。庞余亮写人物,也让我想起归有光,寥寥几笔,传神,而又余味悠长。汪老肯定会高兴,家乡不远处的后生,写出了一本赓续且光耀了汪式审美的散文。

打开《小先生》,苏北水乡的气味扑面而来,余音袅袅中一帧帧展开的苏北风俗画,又在淡淡墨痕间,渐次隐去。汪曾祺也有很多民俗风情的描绘,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甚至连处理苦难的暖意也一样。庞余亮选择了淡泊的白描,也选择了用暖意包裹苦难。身体残疾不会骑自行车的学生,老婆摆糖担子的仇先生,父母双亲外出“擒”钱出了意外的孩子,暑假在学校看书和孩子们烤知了吃的乐趣,竟然被误解成“好吃宝”,甚至是同事考研成功而带来的淡淡失落……人生里有不可避免的无奈,人性里有难以回避的黑暗,庞余亮没有沉浸。淡淡的风吹着,暖暖的阳光照着,温柔的心软着,温情笼罩着《小先生》,笼罩着苏中平原。

我们敬爱的陶行知先生若是地下有知,看到《小先生》,恐怕会比汪曾祺更加高兴,睡着了笑醒了。因为这真的是一部乡村教育诗,献给二十世纪末那个年代所有的人的教育童话。

这本书之所以被这么多的人热爱,除了它本身的文学品质之外,也因为它的情感非常高级,动人。《小先生》的情感,高级就高级在它的内敛,沉静,讴歌纯粹的师生情感和不带任何色彩的教育方式,它带领读者享受温暖,也并不无视斑点和阴暗。它处理苦难的方式令我赞叹。

也许是乡村小学教师这样共同的经历,《小先生》的故事特别打动我心。这些拉拉家常、谈谈淡话儿的师生故事,实在是动人的。《小先生》式的教育方式是非常艺术的教育方式,它是一首献给乡村教育的抒情诗。可以说,时代呼唤《小先生》式的小先生,小先生们也呼唤《小先生》式的时代。

无论如何,感谢庞余亮先生,使我温柔地疼痛着回到了20世纪末的小先生岁月,历历在目,且读且疼。怀念曾经的小先生岁月,致敬在纷乱的时代仍然尽力守护内心之光的人们。即使在教育似乎只剩筛选和分层的当下,我仍然相信,一定有人仍然怀有《小先生》式的光芒。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