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榕树下> >正文
活学活用何绍基
2022-09-02 09:52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文/马于强

中国书法史到了清代进入一个特具含义的变革历史发展时期,后世称谓“书到中兴”。碑学之兴带来的清晚期碑学书法的发展创造全面崛起,也使此前书法帖学的式微重获新的影响和转机。因此,清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众体并举而全面探索艺术的兆始时、健全时、探新时。思想的兼容并包、姿态之贵,提供给后世一条为学可资借鉴的正途大道。在这一碑学中兴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出入金石碑版,具有独特风格的碑派书法家,何绍基便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等,湖南道州(今道县)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官至户部尚书,工于诗文书画。何绍基自幼随父移居北京,亲承传授。其后随其父辗转各地,又结识了一些金石书画爱好者,特别是结识了张琦、包世臣等提倡北碑的学者书家,共同探讨书画艺术,于是书艺大进。

何绍基工书法,精小学、金石篆刻等。其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东洲草堂诗集》《惜道味斋经说》8卷,《史汉地理考证》《说文段注驳正》等,是多才多艺的书法家,被誉为晚清以来第一人。“子贞太史工书,早年仿北魏,得《玄女碑》宝之,故以名其室。通籍后始学鲁公,悬腕作书藏锋,日课五百字,大如碗,横及篆隶。晚更好摹率更。故其书沉雄而峭拔,行体尤于恣肆中见逸气,往往一行之中,忽而壮实斗力,筋骨涌现,忽而又如衔杯勒马,意态超然,非精究四体、熟谙八法,无以领其妙也”,这是《清稗类钞》中全面评价何绍基书法的一段文字。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在《曾文正家书》中说过“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

与其他书家一样,何绍基学书也是由颜入手,以颜体的篆籀味为主,还融合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兼之《张黑女墓志》,尝评此碑说:“余既性嗜北碑,故摹仿甚勤,而购藏亦富。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他崇尚颜体,却不囿于颜体。对《争座位帖》根柢平原,将秦汉篆隶、北魏碑刻熔为一炉,从形体、笔法等方面大胆突破,是活学活用颜体《争座位帖》最成功的典范。在诸体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广,也最为时人和后人称道的当属他的行草书。

何绍基生活的年代,碑学兴盛,曾以绝对优势统治书坛。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所以何绍基也是力遵碑学。正如他自己所说:“于北碑无不习,而南简扎一辰,不甚留意。”因此在碑学理论方面,何绍基不但继承了阮元对碑学的复古思想和包世臣在北碑笔法上的开创,还在此基础上传承和发展。何绍基广临汉碑,掺以己意,“用笔灵空、洒脱,更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被后人称为“晚清书坛第一人”。

何绍基的书法因其用笔的独特影响书法创作的独到,其中回腕高悬是他独特的执笔方法,为达到“生拙迟涩”的效果,将整个手臂一直处于运动与僵硬的互相对抗中,是一种违反人体自然习惯的书写姿态。一方面因何绍基使用长锋的羊毫笔,羊毫弹性较差,为避免笔锋倒伏,势必要求肘腕高悬;另一方面碑学理论要求点画有金石味,为达到这种金石气何绍基更加肯定了这种执笔方式。何绍基的楷书和行书除了追求篆、隶笔势外,因其独特的回腕高悬执笔方法,他的行书还表现出下笔坚实遒厚、力重势沉、以浓墨涩行为要的特点。

何绍基不仅是书法名家,也是一名书法理论家。他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提出了一系列书学思想。在思想上,不断挖掘开新。“书须存篆意”强调学习篆书对学习书法的重要性,这在清代碑派书法上有重要的意义。何绍基还对阮元提出的“反对姿媚、追求古质”观点进一步深化,提出了“重骨轻姿”,进一步丰富了碑学理论。“横平竖直”是何绍基书法评论的一条准绳,为篆分古法找到了一条具体的标准,在清代碑派审美观上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何绍基提出了书家应“自立一家”,强调了书家要立于书法艺术之林而不倒,就必须自立一家。这些观点给以后书家在开宗立派上起到了典型作用。作为一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坚持碑学观点的书法家,他在取法北碑、变革楷书和行草书笔法方面的成就,标志着碑派书法的审美原则在各种书体领域的全面落实,对晚清书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作是“开光、宣以来书派”的一代宗主。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