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庐陵时评> >正文
擘画好“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蓝图
2022-08-29 08:53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曾泽军、谢华忠、范说根、万芳、王高萍

面对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吉安生态环境的优势突显和五百里赣江日夜不息的“流量”,能否“激活”这江流水,变“水流量”为贯穿吉安的“经济流量”甚至带来更多的“流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考题,擘画好“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蓝图是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应有之义。

一、充分认识构建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意义

赣江中游是指赣州至吉安新干县一带,赣江自万安县切入吉安,流经泰和、吉水、峡江、新干等县,纵贯吉安市,全程约260公里,号称“五百里赣江”。市第五次党代会、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拓展升级吉泰走廊发展战略,建设以走廊为核心,昌吉赣高铁、五百里赣江两线为纽带的赣江中游(吉安)生态经济带”。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推动吉安依托吉泰走廊打造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

(一)从科学内涵上来看,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战略的提出符合高质量发展根本之要

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战略的字面关键词:水、生态、经济。这个战略的提出,首先是考虑赣江生态环境对江西生态的影响作用甚至拓展到赣粤沿岸;其次是基于生态禀赋的比较优势,吉安最大的优势是绿色生态,通过提升“两山”转化能力,特别是领导干部“治山理水”的能力,着力于将绿色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三是以吉泰走廊战略为基础,以走廊为核心,昌吉赣高铁、五百里赣江“一廊两线”为纽带,从生态与经济两方面协同发展来打造吉泰走廊的“升级版”。

(二)从区域经济学学理视角来看,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的构建有可行之鉴

综观目前我国各地生态经济带建设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以河流为依托,具有跨区域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江”为载体打造经济带的比较有名至少有7个,比如:长江经济带、皖江经济带(安徽长江流域)、滨江经济带(浙江)、川江经济带(长江上游河段,四川、湖北)等。以“河”或“海”为载体打造经济带的至少有12个,比如:贵阳南明河经济带、辽宁沿海经济带、红水河流域经济带(西江主要干流之一)、黄海经济带等。这种模式是基于各区域之间的差距客观存在,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将资金、资源、政策等向优势产业倾斜,再通过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经济辐射等方式带动当地整体经济的增长,属于区域内的非均衡发展或增长极模式。

(三)从当前区域一体化发展态势来看,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助推经济发展符合大势之趋

一是当前一体化发展实践表明,扩大市场、提高生产和组织效率,是毗邻地区加强合作的内在要求。二是吉安自身通过打造吉泰走廊的区域发展战略实现“昂起龙头,挺起脊梁,立起支点”目标已取得较好成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拓展延伸,建设以走廊为核心,昌吉赣高铁、五百里赣江两线为纽带的赣江中游(吉安)生态经济带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必然选择。三是从外部机遇来分析,时机非常有利。当前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等多个重大战略叠加机遇,尤其是在2020年全面脱贫后,又在苏区振兴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这些为下一步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建设上升战略并争取上级要素支持提供新的重大机遇。

(四)从吉安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区域竞争力路径来看,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的构建是务实之举

一是经济带建设区域范围生态底色优势明显。2021年,吉安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地率分别提升至67.7%和41.78%,富含水力资源、矿藏资源,生态底色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建设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的基础。二是吉泰走廊扬优成势并支撑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和跨越发展,为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发展基础。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是吉泰走廊的“升级版”,走廊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高出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战略主导产业呈现快速集聚发展态势,已形成6大百亿产业集群。同时,两个国家开发区大力发挥“双引擎”带动作用,走廊共有国家和省级重大发展平台20多个。此外,作为江西中部地区重要枢纽和节点,助力全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打造江西新的增长极,引领带动吉安市“十四五”时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欠发达地区探索进位赶超的路径。三是整合“水陆并进”的吉安模式,丰富高质量发展内涵,提升区域竞争力。沿江打造节点城镇,五百里赣江风光带,聚集产业群,辐射带动沿江各岸,进而形成多个经济圈。此外,通过京九高铁、昌吉赣高铁、五百里赣江等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推动沿赣江城镇形成结合自身特色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突显自身特色发展路径,对提升吉安市区域竞争力,助推江西省高质量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新格局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快建设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的思考与建议

2021年12月1日,省委书记易炼红在吉安调研时指出,吉安要在“加快转型升级上奋勇登攀,着力打造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生态经济带,既区别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经济发展的传统工业区,而是融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重效应的一个新型概念,要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寻找“双赢”路径,实质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一)在顶层设计上,高起点规划并将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是在谋篇布局上,坚持着眼长远、立足全国全省视角,放大坐标系,结合新阶段新要求新理念等发展要求,进行谋划布局。二是围绕赣江生态经济带自身建设,明确经济带的总体思路、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提出在流域“四水一岸”保护修复(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和岸线)、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赣江黄金水道、区域开放合作等领域的重要举措和重大项目。三是在战略升级上,将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比如组建“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开发建设集团”来统筹协调。借鉴吉泰走廊战略发展经验,将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在体制机制上,重共识强协作一体化推进

一是强化“赣江共识”,建立落实共识的机制。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区域范围要对赣江生态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总体思路、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等进行明确,形成“赣江共识”。二是构建赣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协作的平台。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省级层面上推动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协作工作平台,采取专题论坛、联合攻关等形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共同探讨生态经济带建设之路。三是尽快建立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市内跨越万安、泰和、吉安县、吉州、青原、吉水、峡江、新干等,市外有赣州,宜春等,跨区域的生态补偿问题解决是不可回避的。

(三)在重点方向上,对标“三区”建设,做好“山水”文章

加快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建设,促进沿江区县经济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特别是赣粤运河规划重启,对吉安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的构建来说,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是重要前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根本之策,增强“黄金水道”能力、再现“金庐陵,银鄱阳”是首要选择,沿江城镇群联动发展是有效载体等,在重点方向上要对标“三区”建设目标,做好“山水”文章。

一要围绕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构建经济带特色产业体系。以生态经济理念为指导,构建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达到协调统一的特色产业体系。进一步巩固战略新兴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首位产业的领先地位,完善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水电气等一体化发展格局。依托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高端业态,与属地工业园区联动互动发展,推动吉安形成“区块集成+带状经济延伸”新的发展格局。以赣江沿线县区特色主导产业、数字经济产业、现代绿色产业等为主力军,打造一批特色循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特别是结合我省正开展的“数字经济”建设工程,下好先手棋,顺应风起“云”涌,做到奋进有“数”。

二要围绕赣江流域生态优势,加强经济带在水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及文化旅游开发建设。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对标“双碳”目标,将绿色发展贯彻始终。在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对污染物排放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水资源合理利用等做好严格管控,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国家发改委、旅游局编制的《全国生态旅游规划(2016-2025年)》,明确支持全国建设20个生态系统健康协作区,提出建设罗霄山生态旅游协作区和长江中游旅游协作区,推动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将位于赣江中游流域打造成为长江旅游战略和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推动区域依托、水陆联动发展,探索生态旅游联合发展模式。

三要围绕策应对接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推进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开发开放。全面融入和深度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努力将赣江沿线县区打造成为全国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区域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整体转移重点承接地。重点要完善开放平台,大力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推动井冈山综合保税区提质发展,加快创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促进外贸扩量提质。同时,经济带还要突出加强与省内区域战略合作对接,延伸拓展南北纵向合作,南向突出与对接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并在产业方面加强电子元件、工业金属(稀土、钨等)、家具家电等领域交流合作,北向突出融入大南昌都市圈,在消费电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原材料(铜箔等)、能源金属(锂等)等领域交流合作,打造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内陆前沿、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腹地。

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的建设是吉安“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的重要路径选择,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做好长期规划,制定实施区域政策,沿江各县形成“赣江共识”,建立健全平衡各方利益的体制机制,为协同推进吉安高质量发展形成合力。

(作者单位:中共吉安市委党校课题组)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