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庭松
吾乡方言有意思,“作劲”是个高频词。从字面理解,“作劲”乃振作干劲之意。凡事要使劲,奋力,将来才可能脱颖而出,从而在乡亲们面前露脸扬名,这是“作劲”的心理驱动力。
小时候,刚刚背上母亲缝制的花书包,她便摸头叮嘱:“好崽要作劲读书!读到书,以后就不用日晒雨淋,撂光锄头把,坐办公室吹电扇凉风去!”时代在快速发展,作田日晒雨淋少多了,锄头也用得少了,电扇早已经升级为空调,办公室里配置的空调动不动就是中央级的,母亲惊讶着也变老了。然而,“好崽要作劲读书”的叮咛一直在延续,中华民族崇学的传统在这得到最朴素和最直接的体现。尽管读书未必能改变命运,但若不读书,命运就会轻而易举改变人。鼓励下一代作劲读书,最根本是源于上辈的切肤之痛。
有乡间小孩趁父母忙,整个暑假都在看电视。满屏都是爱,小屁孩被鼓捣得离魂失魄。有天,他鼓足勇气向妈妈提出:“妈妈,我要讨老婆!”这话被旁边爸爸听到,迅雷不及掩耳,一个耳光甩过去,怒斥道:“沤黄土的,才读四年级,就想吃天鹅肉!难怪整个暑假不做作业,电视都要被你磨烂了吧?不作劲读书,将来老婆都讨不到!”
四年级小同学被抽得满眼冒金花,天旋地转中感受到了现实的暴风骤雨。
十二年一个轮回,该同学已然大四,面临毕业,父亲说:“不能考上研究生,作劲读书的日子就到头了。接下来,找份养活自家的工作,作劲挣钱讨老婆!”同学不甘心,倔强地顶回去:“不!我还要作劲考一年,而今冇个研究生文凭,连老婆都讨不到!”
父亲一愣,勇敢地盯着比自己高出一个头的儿子,大声说:“要作劲就要真作劲,不要作虚劲!从小你就哄爹哄娘烧早火,歇心太重。跌倒就要作劲爬起来,一年眨一下眼就过去了。再考不上,就等于又白耽误一年身子了。”儿子垂下了头,父亲发现他还是比自己高,声调逐渐柔软了。
作劲是真努力,假装作劲,那就是真“作”劲,结果自然是不会配合“作”的。作劲有程度之别,从虚零到十分,别人或许看不出,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作劲是低调的持之以恒,是立常志而不是常立志。朴实的乡亲只认埋头苦干的人,而不喜欢牛皮吹上天的货。你一个学生经常热血沸腾,处处高调宣称要上985,结果啥大学都没考中,名落孙山存羞颜。乡亲们便会不无嘲讽地说:“作哩咯大劲!结果连一所大学都捞不到,牛皮吹爆啰!”
“作哩咯大劲”,也常用来讽刺不相配的行为。同样是整大学酒,考上北大的家里搞得隆重张扬,没一个人会说什么,相反大家都觉得,铺张点值,盘古开天辟地,村里就他上北大,乡里乡亲,顺带沾光。若你只是上了一所普通大学,排场却超过了考上北大的人家,乡亲们吃好喝好了,抹抹嘴还要说:“作哩咯大劲!人家北大的,都冇咯惊扬!”这就是典型的说闲话了,老婆听得都不舒服,来了个顺势训夫:“就你作哩咯大劲!有吃都攒嘴不住!我看你是腌萝卜干,闲(咸)得慌!去,喂猪食去!”河东狮吼,醍醐灌顶,老公顿时觉得这种得便宜卖乖的事情确实“作”了,赶紧提起猪食桶,哼哼着,去攒猪嘴了。
一步落人后,步步跟不上。人生不容易,时时要作劲。读书的时候要作劲读书,工作的时候要作劲工作,老了要作劲锻炼身体,即便走了,还要作劲为后人留下点什么。老这么走下去,不松劲泄气,自然是挺不容易的事情,要不怎么说“人生不自在,自在不为人”呢?
在不打紧的时刻,偷着喘口气,休息休息,这也是人之常情,美其名曰劳逸结合。
人生要紧时刻,关键的那么一步,艰难的那么几步,还真是要咬牙作劲,否则可能会前功尽弃。
董必武曾有诗句“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