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欧阳修和他的“朝圣者”
2022-07-08 09:38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文/曾志

1045年的深秋,一叶孤舟在汴河中悄然前行,一群大雁一字排开,无声地向南飞去。秋阳费力地撕破云层,洒下清凉的黄晕。风呼呼地劲吹,两岸黄叶乱舞,枯槁的芦苇在沙渚地瑟瑟摇晃。一个外表单薄的庐陵人站立船头,回头望了望灰蒙蒙的北边,迅即转过身来,眺望浩渺的前方,露出坚毅的神情。

这是欧阳修人生仕途第二次被贬。他从宋仁宗赵祯身边的谏官跌落到淮南东路滁州做太守。

滁州地处长江和淮河之间。境内多山,是东南名城扬州、江宁的北面屏障,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烽烟弥漫。这时的滁州虽“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已经是太平盛世,山高水美,物产富饶,社会稳定,民俗敦厚,然而欧阳修身受陷害,惨遭贬谪,远离京城挚友亲情,他不免心感凄凉,满腔愤懑。

然而,欧阳修终非凡人。他来到滁州,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宽简为政,以过人的才智,在逆境中追怀高远。

他在滁州的贬谪生活,给滁州山山水水染上了神奇的色彩。琅琊山、醉翁亭、丰乐亭,都因为他的诗文和宴游而名闻天下,成为后人景仰神往的名胜古迹。

实际上,就在欧阳修太守任上,滁州就已经成为北宋儒生开慧顿悟的圣境,一大批儒生不畏艰难朝滁州而去,开始了他们的“朝圣”之旅。

最先迈开双脚的也许是曾巩。照现在的说法,曾巩是个官二代。他祖上世代为官。太爷爷是宋朝的员外郎,爷爷是右谏议大夫,爸爸是宋天圣二年的进士,官至知县。曾巩生活在这样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家庭,自然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可想在仕途上博得功名,必须走科考这条道路。曾巩也不例外。十八岁那年,曾巩迎来了人生第一次赶考。他满怀信心地来到河南开封的汴梁参加科考,却不幸落榜。1041年,23岁的曾巩再次背起行囊,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可再次落第。

苦闷中的曾巩,想到了一个人,他渴望自己的文章,能得到这个人的指点。这个人就是文章已享誉天下的欧阳修。

直接登门拜见,还是找人引荐?曾巩思来想去,颇费一番思量。他还是觉得先写一封信较为妥当。这封信就是《上欧学士第一书》。

还真别说,曾巩采取写信的办法,可谓是妙招,起到了作用。欧阳修看过信后,看出曾巩的文采功底和志向,认为曾巩是个人才,很快热情地接待了曾巩,在写作上给予他精心的指导。这次拜见,让曾巩收获颇多,他的文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得知恩师欧阳修被贬到滁州,曾巩跋山涉水前往滁州拜访恩师。他在滁州住了二十多天,虔诚地向恩师请教。有一天,师徒两人散步来到一处“醒心亭”。欧阳修有意让曾巩写一篇《醒心亭记》。曾巩深知老师自号为“醉翁”,实际上非“醉”也非“翁”。他欣然提笔撰写亭记,阐释欧阳修沉醉于山水之乐的真谛。

1056年,曾巩带着自己两个弟弟和从弟、妹婿,浩浩荡荡地进京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曾巩可谓苦尽甘来,不仅自己金榜题名,而同行人员全部榜上有名。考取进士的曾巩,第二年被任命为太平洲司法参军,负责办理刑法事务,不久便被恩师欧阳修向皇帝极力推荐,调回京城校勘典籍。

在“朝圣”的青石路上,徐无党和徐无逸两兄弟结伴而行,那是1047年的秋天。他们来自遥远的浙江永康。徐无党也并非首次千里拜访欧阳修。他早在1042年就写信寄文给欧公,后登门求教,有一年还随行至滑州。1044年又陪欧阳修同游绛州嵩巫亭。这次见到徐无党、徐无逸两兄弟千里迢迢来到滁州拜访,欧阳修十分高兴,在酒宴上即赋《怀嵩楼晚饮示徐无党无逸》诗:“滁山不通车,滁水不载舟。舟车路所穷,嗟谁肯来游。念非吾在此,二子来何求?不见忽三年,见之忘百忧……”

这个时候,欧阳修正忙于撰写新《五代史》,徐无党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注解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紧跟着老师修炼自己。

在前往滁州“朝圣”的拥挤石路上,有一名儒生叫章生,他是胡瑗的弟子。胡瑗是今江苏如皋人,他是北宋时期的大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讲求“明体达用”,开宋代理学之先声。他先后主持苏、湖两州州学,开创“经义”“治事”两斋。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他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职。见到胡瑗的门生都前来求教,欧阳修尤其高兴。他在《送章生东归》诗中吟道:“穷山荒僻人罕顾,子以一身千里来。问子之勤何所欲,自惭报子无琼瑰。……”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欧公虚怀若谷和谦逊质朴的品质。

有一位孙秀才骑着一匹瘦马而来,他携带着数十篇文稿,不幸渡江时翻船落水,大部分文稿失落了。欧阳修对其不远千里携文来滁求教十分感动,孙秀才辞行时,欧公赋《送孙秀才》诗对其勉励:“高门煌煌赫如赭,势利声名争借假。嗟哉子独不顾之,访我千山一羸马。明珠渡水覆舟失,赠我玑贝犹满把。迟迟顾我不欲去,门我无穷惭报寡。时之所弃子独向,无乃与世异取舍。”

诗歌描写孙秀才淡泊名利而不随时俗,文才卓越而虚心好学,赞扬其不同流俗的独立人格,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对权贵势要的严厉批判,及对当时价值取向的怀疑和否定。

从这些不趋时尚、不贪名利、千里迢迢来滁问学的青年人身上,欧阳修获得了精神上的莫大慰藉,也看到了诗文革新事业的希望所在。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