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张家渡村及其得名
2022-05-27 09:18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张家渡村是青原区富滩镇西部的一个充满神秘、颇具古色红色的村庄。从吉安城区驱车沿青东公路,溯赣江而上九公里便到了赣江、泷江和富水三江交汇处的张家渡村。

张家渡是吉安城区赣江东岸梅林渡、凌波渡、丹砂渡、张家渡四大古渡口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前,就是这四大古渡口将吉安河东与河西联系一起的。明朝崇祯九年(1636年)十二月初一至十九日,徐霞客曾三次进出青原区境内,头尾9天游览吉安城东。《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了他三次过赣江往返白鹭洲,依次从四个渡口经过。徐霞客游历吉水县水南和青原区富滩后,是从张家渡下赣江乘小舟,到丹砂渡上岸往青原山的。

张家渡村名原来不叫张家渡。据张氏族谱记载,唐代元和庚寅年(810年),张固从广东曲江到此立基,至今已有1212年。张家渡虽是千年古村,但其村名却没有这么久的历史。说起村名的由来,村民们皆津津乐道讲述有关张冥淑发愤读书,做官发达后不忘家乡,乐为乡人排忧解难的动人故事。

张姓人徙居张家渡时叫舍埠。舍者,离去、抛开、丢弃之意,埠即码头。舍埠就是不受欢迎,令人讨厌的码头。相传当初该地是三江交汇处,赣江水至这里靠东岸较深,是水运的黄金水道。位置是好,可连一个像样的码头都没有,人们过河上下岸只是一个泥巴码头,又陡又滑,非常难走,过往民众无不怨声载道。这里不但码头糟糕,而且坐船过河也难。赣江是条大河,水急浪高江面宽,舍埠村几个地痞勾结河对岸白沙村的村霸,乘机敲竹杠,强行控制所有渡船,过往行人一律要乘坐他们的船过河。他们则晴雨几个价,早晚不同价,四季多样价,巧立名目,漫天抬价,恫吓过往行人,因此人们对这个码头,对几个宰客者恨之入骨,但又怕得要命,企盼着码头能更换成石块码头,并早日除掉这几个坑害过客的地痞村霸。除此外,该渡口还经常发生船覆人溺事故。人们十分恐惧在此过河,但又不能不过。村民们只能在心里诅咒这里是“舍埠”,久而久之,舍埠竟成了难听的被人诅咒的地名。

话说张姓人传到张固第八代时,舍埠当地出了个张冥淑。张冥淑虽出身贫寒,可他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知书达理,嫉恶如仇,扶贫助弱,且长得一表人才,深得村人喜爱。张冥淑长大后,功成名就,被当朝皇上招为驸马,加封左驸马督尉。张冥淑人在京城官场,心却想着家乡,念念不忘家乡人,尤其是乡人渡河的惨景历历在目。于是他为官初年,出资在家乡河边用麻条石砌了三个大码头,打造了三艘大渡船,还请来摆渡能手,购置了30石田地以解摆渡人生活的后顾之忧。这三艘渡船义务摆渡,让人们免费过往。慢慢地那帮船霸没了“生意”,但又奈何不了张冥淑,只好败兴而去。当地人见横行乡里的恶棍如此灰溜溜的样子,无不拍手称快。

张冥淑义渡之举不久就一传十八里,人们争相从这里过河,人们也干脆把“张家义渡”简称“张家渡”,人们从此把舍埠改称为张家渡,这村名一直沿袭至今。随着张家渡的易名,这里人气更旺了,街市也慢慢沿河建了起来。到清代中期,这里已有一里多长的街道,分上街、下街。吉水县县丞、吉安府利济公局、区乡政府等机构都驻扎张家渡。

抗日战争时期,南昌、九江等多家大厂为躲避战乱,曾搬迁至张家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九打吉安”东部主战场和军民集结地,朱德、毛泽东、彭德怀、曾山、罗炳辉、陈奇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留下过光辉的足迹。

该村留下的红色故事特别多,红色标语遍布,革命遗址遍地,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红色村落,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早年,张家渡民众为了纪念张冥淑,置匾悬挂于张氏祠堂梁上,匾曰“驸马督尉”“兵部侍郎”。并在《张氏族谱》里记下了这段美谈:“张氏有讳冥淑者,宋景祐年间以左驸马都尉家居,造三舟以济三津,买田三十石以给操舟者。”

这几块匾牌后来被毁,族谱也遭焚。值得欣慰的是,清代编修的《吉水县志》记载了这段史实,张家渡村人也世世代代相传着这一得名由来。

2021年,张家渡村史馆将这得名由来在显著位置展出,纪念张冥淑这位热爱家乡的乡贤。

文/刘克昆 罗传彬 曾思政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