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白鹭洲> >正文
螺溪印象
2022-05-27 09:11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有了罗霄山余脉倾斜而下的秀雅,有了牛吼江携卷而来的灵气,加上吉泰盆地一方水土孕育的千年底蕴,螺溪以及螺溪乡村呈现给世人的,就是不一样的江南意象——斜风细雨、青砖黛瓦、禾苗挺秀、白鹭纷飞,正如泰和县志所载:山川风物,清萃佳丽。江山映带在眉宇之间。

走进螺溪,是在朗润的五月。

五月的螺溪,像是落在宣纸上的一滴翠墨,正在庐陵大地上徐徐洇染开来。田野、村庄、山岗、河水,都是绿色的,绿得出奇,绿得如此浓厚张扬,绿得好似人为堆积到处流淌。走进这些绿的深处,会有很多不期然的遇见,盎然的古樟,斑驳的亭桥,各种风格的祠堂和牌坊,被树木遮蔽的古老津渡,格局讲究的村中池塘,清新光洁的文化展示,甚或是一两个奔跑的孩子和背着枯柴的老人……企图以短暂的行走去触摸螺溪山水深处的脉动,是很难办到的。

一切迹象表明,螺溪的建设者们为螺溪悠久而深邃的家园之美,付出了不懈努力。后唐时期的水利专家周矩,“据禾溪江之上流,以木椿、竹筱压为大陂,横遏江水,开洪旁注”,不遗余力地创筑了槎滩陂,至今仍泽被周边几万亩农田,号称“江南都江堰”。始建于唐代的龙源村,在传统农耕文明的滋养下,书香不断,人才辈出,登进士第者40余名,称“中华进士第一村”,被宋仁宗誉为“爵崇誉隆”,而改名“爵誉村”。村中遍布的祠堂、牌坊、书屋、亭塔,无处不彰显庐陵文化的厚重与辉煌,令人着迷,引人仰望。如今,有心的建设者为了赓续这方水土的文脉,依然遍搜古籍,翻阅族谱,编印出一本《人文螺溪》,囊括螺溪古迹、人物、山川形胜、历史传说,将螺溪故事娓娓道向世人。

螺溪,并没有一条叫螺溪的溪。

螺溪是一个充满意象意味的地名。“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螺,应是山的雅号,而溪则是水的代称。山水润泽,成就了螺溪的细节之美。

螺溪美在细节。连一座不起眼的小塔,都有一个不俗的名字,惜字塔;一座古渡之畔的普通亭子,都有一个文雅的命名,席字亭;一朵路边的小花,都有一个听起来充满文化韵味的名字,益母草。哪怕一间简陋而古朴的书屋,也因为一个叫胡定的进士曾经读书于此,而叫作“双柏庐”。很多古井的井沿上,都镌刻着“饮水思源”的警句。这种细节充溢在青砖黛瓦的古村小巷里,沉淀在螺溪人的血脉里。“田必力耕、书必勤读”,“家有子弟、教之成人”,是螺溪许多姓氏的家训。正是这些充溢的细节,让一代一代的螺溪人身上闪耀着精神的光华。有一刻,我甚至艳羡而且遗憾,遗憾自己没有生在这样布满精神密码的土地上。

全国文明村镇、国家卫生乡镇、省级生态乡镇,这些都是螺溪的荣誉,也是新时代螺溪的别名。螺溪地处平原,但因为文化的涵养而占据了文明、生态的高地。在爵誉村,万亩虾稻共作示范基地波平如镜,天光云影与一群群白鹭悠然徘徊,引起好摄之徒的惊呼一片。在藻苑村,千亩井冈蜜柚基地郁郁成林,秋收时节柚香满山,飘向全国各地。在保全村,上千亩的连体大棚让人惊叹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没有土壤的栽培也能结成硕果累累。

短暂的行走,是无法用工笔来描绘螺溪的。

你必须身临其中,浸染日久,才能勾勒她的意蕴,领会她的内涵。你也没有必要去追寻那些古人踪迹,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多了,太丰富了。水利专家周矩只是一个代表,思想家胡直也只是一个精神符号。隐藏在族谱中的解缙、邹元标等人对螺溪地方人文的称道和嘉许,或许更能说明这里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螺溪只是这方水土的现代诗性称谓,她更早的名字是“三都乡”,保留着都甲制的痕迹,而更古老的名字是“万岁乡”“信实乡”,朴素而毫无掩饰的传统和价值理念,隐现在千年文字书写里。

细算起来,我在庐陵文化孕育的土地上生活已经十多年。这些年里,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处,都增加着我和这方水土的联系。螺溪之行,令这种联系更深了一层。

文/剑鸿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