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关注> >正文
万华山下,两个读书人的故事
2022-01-14 09:34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陈诚故里——吉水县阜田镇陈家村

     

陈诚雕像

     

陈诚真人画像(藏于陈诚故里陈家村)

     

罗洪先画像

     

石莲洞  

■徐晓军

明初杰出的外交家陈诚官场退休之后,在家乡建了幢房子,供一家老小安居。新屋落成,他写了篇《新居上梁文》,开篇即云:“大江东去,吾郡称文献之邦;吉水西来,敝里谓坑源之地。猥以山川之灏气,笃生模谨之醇。”这里的江,是赣江;山,是江西中部的万华山;川,是同江河。同江河是一条小河,发源于万华山脚,蜿蜒50余里,流经吉安县油田镇、吉水县阜田镇、盘谷镇、枫江镇,至西沙埠渡口汇入赣江。万华山也称不上大山,方圆60余平方公里,大小山岭20多座,最高处海拔500米。但当地乡民,面对万华山,绝对称得上高山仰止。群岭深处的留田村,是避暑胜地,被当地人誉为“小井冈”。

万华山东临峡江,西瞰吉安,北衔新余,南护吉水,大部属吉水县阜田镇。阜田,依偎于青山秀水间,孕育着醇厚民风,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人文传奇。

南宋时期,临川进士陈国贞任吉州刺史,退休之际,“因见吉邑山川秀美,遂择文水西同水乡居焉。”(周孟简《高坑陈氏家谱序》)今吉水县阜田、盘谷、枫江三镇,旧属同水乡。

一开始,陈国贞住在万华山南麓杏林石峰庵下,其孙陈孟谦因为杏林缺水,迁至一里开外的张家山屋后。陈孟谦之孙陈季文又迁至黄龙岭下的膏畷(即高坑,今阜田竹园上陈家)。

老陈家自陈国贞在万华山脚下开基,五代单传。到陈季文之子陈仕可,生了两个儿子——陈伯炎、陈同。陈同生了6个儿子。长子陈威,贡士,曾任浙江海宁县令,后辞官返乡侍母。次子陈诚,即上文明初外交家,进士出身,五使西域,重开丝绸之路,彪炳史册。其余4子,或儒,或商,足迹遍海内。600多年后的今天,陈同嫡裔,仅族谱可考之数,在江西吉安、新余、赣州,湖南益阳,江苏盐城等地繁衍生息者,已逾7万。

张家山与高坑之间相距三四里,溪水相连。溪水北是万华山脉,南有一土丘。土丘占地不大,北面陡崖,突兀高起约二十丈;南面缓坡,徐徐延至炉下村口菜地。东西向观之,如一雄狮,临溪匍匐,狮首对着万华山,似睥睨寰宇,顿足低吼。当地人称之为狮子山。

传说,陈诚曾有言盛赞老家风水,称:左有黄龙岭,右见狮子山。至今,民间还流传着陈诚和狮子山的故事。当中,还有个传奇人物——元末明初名震赣中大地的山盗陶子和。

话说陈诚自幼天资聪颖,具豪侠之气,好呼朋唤友,经常荒废了读取功名的正事。陈同跑到石峰庵,求得石屋一间,做陈诚的书房,令其在此闭门苦读。

一日,山盗陶子和被官兵追捕,闯入石屋,请求躲避。这个陶子和,本是万华山脚下村民,落草为寇做了山大王,对乡民倒也从无扰害。陈诚二话不说,搬空一个大书箱,让陶子和躲进去,盖上盖子,再移个书箱压在上面。他刚刚弄完这些,坐到书桌前,一队官兵就闯了进来。陈诚从容应对,把官兵打发走了,复又埋头读书。良久,忽听“咚咚”敲木声,方才想起书箱里还困着个陶子和。陈诚搬开上面箱子,陶子和掀盖而出,道一声“后会有期!”即匆匆离去。

陈诚中进士后,在朝廷任外交官,数度出使西域。二使西域,他在帖木儿国首都哈烈待了半年多,和桀骜不驯的帖木儿国王沙哈鲁处得跟兄弟一般。陈诚回国后,沙哈鲁派使者向明朝贡来了一对象征大国雄威的活狮子。文武群臣都以狮子来献是皇上圣德远及所致,纷纷赋诗作文道贺。陈诚也作了一首《狮子赋》,洋洋洒洒一千五百言。

有人居心叵测,向皇上说起陈诚家乡有座狮子山,并说:“有狮子山,必有狮子。”不知皇上他老人家是当真信了,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竟然诏令陈诚即刻返乡,捉得狮子来献。否则,以欺君论罪。陈诚哭笑不得,回到老家,望着狮子山叹悔不已:怪只怪当初嘴欠,吹嘘什么风水。这小小的狮子山,哪里找得到狮子呢?

这日,一别经年的陶子和来告,他扎寨的深山里当真有个狮子窝。陈诚大喜,撸起袖子就要与陶子和进山。陶子和道:“恩公且慢。这野狮子谁敢去捉?只能趁母狮不在,去偷幼狮。刚好去年母狮下了对崽子。但赤手去偷,必被母狮追杀。需雕刻一百对木狮子,沿途抛下,骗得母狮一路分心停留,才能偷得幼狮逃出。”陈诚依计,刻了一百对木狮交与陶子和。过了几天,陶子和果然送来一对活生生的小狮子。陈诚赶紧带上狮子进京,向皇上交了差,保住了身家性命。

传说,那母狮在万华群岭间徘徊哀嚎数月,最后化作了一道岭,正与山下“雄狮”遥遥相望。

60岁那年,陈诚致仕,解绶归田。因高坑旧庐不够一大家子安居,陈诚带着子孙开基垅冈(今草坪陈家),取名仁厚里。仁厚里与高坑,隔稻田相望,鸡犬可闻。“吾之所以更斯名者,欲与同里之士各相勉焉,以成仁厚之风。”(陈诚《仁厚里记》)当时万华山一带聚居的村落,民风豪悍,盗偷之行常见,村落间械斗也时有发生。陈诚“于是,躬行孝悌慈三德,以为之倡,未几而教成于家矣,又未几而化行于乡也。”(曾棨《仁厚里记》)

陈诚归田,至93岁去世,乡居30余年。他躬身力行醇化乡风之举,与早年远赴异邦归抚蛮夷之行,实同一襟怀与抱负也。惜苍生之性命,躬君子之善行,出则解邦国之干戈,归则化民风以仁厚。陈诚的生命事功,似与那个有关陶子和、狮子山的传说,隐隐有所因循。

陈诚去世,后人依嘱将他葬在炉下村后山之山腰。墓门所向,越过狮子山头,遥对巍巍万华山群峰。

杏林、张家山、狮子山、高坑、仁厚里,皆在万华山南麓,相互间距离,多不过一二里。狮子山西北里许,有一小石山,即今天的石莲洞所在。当是时,世人尚不知有洞焉。

陈诚去世88年后,嘉靖二十五年,黄橙溪(今盘谷镇境内旧村落,已荒废)人罗洪先在居所四周访山问水。“循西北行,过高坑、竹园,至石排山下……有石屋庵……庵下有石穴,为虎豹出入所,以故徒众皆畏而避之……其穴循石缝中而入,迂回数折,则空旷豁朗,迥异常境……惜其翳于奥草,蔽于尘埃,为募土人锄而去之……不五日而大洞之形毕露矣……因名曰石莲。”(罗洪先《洪先自纪辟洞始末》)

罗洪先乃嘉靖八年科考状元。嘉靖十八年,他出任廷官,因联名上《东宫朝贺疏》,冒犯世宗皇帝而被除名,回乡隐居。罗洪先学研阳明,性宗周敦颐,主静无欲。得此佳地,遂在洞前结庐,曰“怀濂阁”(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手植松竹梅柳棘桂之属”;又在洞右建拱门,手书“驱虎关”,自此闭关不出。

三年后,罗洪先开门待友、讲学。一时间,过访、拜师、求学者,络绎不绝。为了接待、讲学和研讨方便,罗洪先陆陆续续在洞前洞顶修建了远尘楼、探月轩、正学堂、六秀堂、观复阁。昔日虎豹出入之废墟,俨然已成堂堂学院,世称石莲书院。

自辟洞至去世,18年间,罗洪先多次被推举入朝为官,他都坚辞不出。然而,罗洪先并非所谓“愤青”。他的追求,甚至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为入世。他说:“凡能力所及,儒者须以天下为己任,且欣然受之。”

今人评价中华数千年人物,世所公认两个完人,儒家鼻祖孔子和儒文化不世出的人物王阳明。罗洪先毕生以儒为业,最崇拜大他32岁的王阳明。虽从未谋面,但通过研习王阳明的著作,到40多岁时,罗洪先已然王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嫡传弟子王畿、钱德洪等人,经常跑来和他辩论,或者邀他外出游历讲学。世人已完全把罗洪先视为王门后学江右派的代表人物,王畿和钱德洪甚至还逼迫过罗洪先,要他自认为王门弟子。因未亲炙,罗洪先不答应。

罗洪先研习王阳明,却未拘囿于阳明学说。他发展并超越了自程朱至阳明一脉的理学、心学进路,自成一动静由心、知行合一的观念体系,对后世学者如顾炎武、黄宗羲等,影响至深。于“致良知”一说,罗洪先着力于“致”,有别于王畿等学者着力于“良知”的溯本清源。相较于观念思辨,罗洪先更关切具体事物、具体问题、具体行动方案。

他发现吉水税赋不均,甚至出现穷人补贴富人的情况,建议官府重新审订。官府说,重新量地定税,这工作量太大了,没人手啊。罗洪先当即决定自己开干。那年夏天,王畿又跑来找他,准备和他辩个十天半月,却看到他挥汗如雨在田间地头拖尺子。这次,罗洪先对他摆摆手,说:“没得空。”

经过六年的艰苦测量,罗洪先为当地官府完成了新税务登记簿的修订事宜。还有一次,吉水县城被大批流寇围困,守城官兵惊骇逃遁,罗洪先接管守城要务抵御流寇,使县城免受劫掠。

罗洪先穷究地理博物,绘制、撰述《广舆图》,也是急当时沿海地区抗倭和大明王朝边防之所需。一边不受官禄,一边解民忧、担官责,这就是罗洪先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致良知”。

小小石莲洞,是这个读书人蓄力勃发的起点,连续起跳的支点,也是他成熟、立言、传世的落点。而书院的创立与发展,让他的思想、才智,和古今学人的智慧,和一地生民的追求,得以涵养,融汇,贯通,散发,传承。昔日民风豪悍的万华山区,不经意间,已成学风昌盛之地。

据统计,今阜田镇境内,历史上有功名者56人,其中进士15人。可谓人杰地灵,贤良辈出。陈诚的德化、石莲书院的熏染,功不可没。如今,这一带仍然是密集出产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地方。尤其狮子山东南面的炉下村,是远近闻名的博士村,在外任高级教师、医师、教授、会计师、工程师者,近百人。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阜,土山也,像可拾级而上。考古学家发现,在原始人所居住洞穴的入口,有便于出入而挖的踏脚浅坑。大多数现代学者认为,“阜”字本义即为这些用于出入的阶梯。包涵石洞的小石山,占地约七八亩,高数丈,巨石层垒而上,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因此,罗洪先名之为“石莲洞”。远观,此洞山又似几个大大的“阜”字簇拥而立。“阜田”这个地名,竟有点符瑞加持的神奇。

土丘化狮山,石莲涵虎洞,原为山野间自然景观,因了陈诚、罗洪先等先贤的事功、开拓,已包含了援引世人攀登、激励后辈奋进的力量。这几年,阜田镇兴建陈诚文化展示馆,翻修石莲书院,并借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在每个村落的村头巷尾广泛植入先贤文化景观景点。一条绵延3公里、景点丰富、内涵深厚的传统文化观光带,已肇兴于万华山南麓。沿着先贤的足迹,“拾级而上”,正是当代阜田人前进姿势的写照。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