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关注> >正文
长征路上失散的红军: 41载回乡路
2021-12-24 10:07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施崇彪指着路边这块地说,父亲施明柱曾带着全家人在此劳作(施小龙摄) 

■曾思政 本报记者胡志勇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伟大壮举之一。在那个年代,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信设备、没有道路可走,红军官兵硬是凭着一身正气硬生生闯出了一条路,用脚跨越了高山险境,过江渡河,啃草根树皮,靠着双脚,凭着顽强的意志终于胜利抵达陕北。这期间多少红军将士离乡背井,流落他乡,甚至流血牺牲,令和平环境中的我们无法想象,实在是可歌可泣。

1934年11月间,红军长征到湖南东南方向,从江西进入湖南时,一路上敌人围追堵截,在湘江边设置了一道道封锁线。红军部队在过第三道封锁线时,伤亡过半。其中有一位红军班长身负重伤,重度昏迷,幸存的战友突围转移了。也许是命不该绝,他被寒风吹醒,附近群众舍命相救才幸存下来。此后他与部队和家人失散了41年,家乡人一直以为他早就“光荣”了,年年清明、冬至祭悼这位“烈士”。然而,“烈士”儿子施崇彪辗转找到家乡,并于1971年正月回到了家乡,与亲人相见。这位“死而复生”的红军“烈士”就是施明柱。近日,笔者采访了施明柱的儿子施崇彪,他唏嘘不已,根据父亲生前回忆,断断续续对其父失散前后的悲催境遇追忆陈述,加上村里老人补充,还原了这个悲欢离合的故事。

参加红军离开家乡

施明柱是吉水县文昌(水南)乡47都,今青原区富滩镇施家边村人。他的祖辈都是农民,小时候,父母带着几兄妹靠着租种大户家几亩田地度日,农闲时打短工挣点钱,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兄妹中,只有他这个长子上过几天私塾。1930年2月末,朱毛红军在水南围歼国民党唐云山旅先锋一团,其残兵败将慌忙顺泷江往下逃,通过水南桥从水北,往带源、古富、施家边逃窜,妄图与富滩大湾村的唐云山旅部汇合,以逃脱灭亡的命运。红军地方部队中鹄(富滩)独立营接到红军总部指令,要求在施家边南设伏,阻击南逃之敌。水南方向的红军队伍乘胜追击。约一两个连的敌军逃窜到施家边南四五百米处,肚中饥渴,准备吃点东西,却被红军后追前堵,大部分逃兵成了饿死鬼。施家边村的施明煊和田南村的廖德材是三元乡党组织负责人,他们带领施家边群众协助红军打扫战场。村民们还给红军送饭送茶,慰劳红军将士,场面好不热闹亲切。

平日里,山里百姓只听说过红军,现在与红军官兵近距离接触,发现这支队伍官兵一致,对百姓和蔼可亲,是一支真正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于是,村里施恩、施明云、施德松和施明柱等三四十名青年,当即报名参加红军。施明柱是1914年底出生的,还不足16岁,红军首长看着施明柱个头矮,加之比较瘦弱,便委婉劝他明年再来。就在这时,施明煊正好路过这里,施明柱灵机一动,忙过去拉着族兄求他说情。施明煊和施明柱同一家族,他年方三十,血气方刚,又懂医术,几年前就成为中鹄最早的共产党员,并任三元乡党支部书记。在施明煊眼里,施明柱虽然人小,但志气高,是儿童团骨干,参加赤卫队后,一点也不比其他队员落后,事事抢着干,不怕苦不怕累,的确是一块好料。施明煊看着施明柱急切虔诚样,便对几位登记的红军干部介绍了一番,施明柱随即端起一杆步枪,说他打枪可准呢。有地方干部施明煊如此推荐,又见施明柱雄赳赳的小大人样,施明柱就被破例招收了。

战斗失散流落他乡

施明柱参加红军后,先是编在预备队,进行军政集训,培训结束分到部队当了一名通信兵,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的1931年6月初,施明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下连队担任班长。在以后保卫苏区的三次反“围剿”战斗中,他表现英勇顽强,几次负伤,立功受奖。在革命根据地对敌斗争的几年里,施明柱随部队多次在东固、富田、水南等家乡附近地区行军作战,一次也没回去过。

1934年上半年,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形势越来越对红军不利,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严重失利。结果10月份被迫作军事转移,即开始长征。是月底中央红军进抵湘赣边界,由此开始了在湖南的征途。在湘东南郴州汝城一带,红军先后发起濠头圩、东岗岭、青石寨等战斗,终于胜利突破敌人第二道封锁线。

11月下旬,国民党湘军和桂军蜂拥而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红军将士被震昏了,耳鼻流血。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性可想而知。在桂东的遭遇战中,施明柱右腿被炸弹炸伤,头被震昏,战友以为他牺牲了,敌人也以为他死了。

不知过了多久,附近老百姓前来掩埋红军烈士遗体,发现施明柱竟活着,还在微弱呻吟,当地群众把他抬进山洞隐蔽起来,用草医草药救了他。但他神智仍不清醒,能走动时便东游西荡,懵懵懂懂,一个多月后,他流浪到郴州地界的永兴县碧塘乡锦里村,一个叫李家的小山村有户无儿女的人家收留了他,作为养子。

施明柱身体一天天得到恢复,慢慢记忆也有了,干活也还不错,成为里里外外一把手。没外人时,他才对养父母回忆一些往事。一两年后,施明柱完全融入了这个家庭,与养父母一家互敬互爱,亲密无间。几年后,养父母为施明柱成了家,妻子是当地姑娘曹丙林。他们于1944年生下了长子施崇彪。施崇彪十分聪明乖巧,伶俐活泼,嘴巴甜甜的,真是人见人爱。以后,施崇彪又有了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小日子如倒吃甘蔗节节甜。夫妻俩勤俭治家,四个子女孝顺,这个本无血缘关系的三代之家其乐融融,和谐美满。

山里孩子鲜见世面,也因大人不放心,施崇彪直到十来岁时,才走出大山进学校读书。农家的孩子懂事早,施崇彪读书日见长进,成绩名列前茅,他以高分考上了初中,三年后又进入永兴一中念高中。1966年上半年高中毕业,可是,一场运动打破了施崇彪上大学的美梦,命运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漂泊半生圆梦归乡

施崇彪作为“老三届”的首届高中生,推迟毕业,留校参加运动。1966年10月,施崇彪来到北京,受到毛泽东的第二批接见。接着,施崇彪来到革命摇篮井冈山瞻仰。

这次串联一举两得,施崇彪还有一桩心事——年过半百的父亲,思乡之情与日俱增,平时老听他念叨自己老家在“庐陵吉水水南47都施坊”。施崇彪要趁这次难得机会,顺便找找,以了却父亲夙愿。来到吉水县城,施崇彪便迫不及待打听老家位置。可是早在新中国成立初就废除了封建社会的“都里”建制,水南也根本没有施姓村。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施崇彪最终还是打听到了家乡——原来施崇彪父亲离家参加红军时,施家边村叫“施坊”,隶属吉水县文昌乡(水南)47都,新中国成立后改属水南区三元乡,1968年撤并到富滩公社(乡、镇)。施崇彪只身来到当时的三元公社施家边大队一探究竟,一打听,家族人还很多。

村里老人回忆,施明柱当红军离家了,可新中国成立后,健在的富滩籍老红军、长征干部20多人陆续回乡省亲,施家边村也有4人。施明柱家人赶忙跑去打听,结果大家都不知施明柱的下落,政府前来核实革命烈士具体情况,全乡有姓有名的烈士748名,施家边村的施姓烈士也有28名,唯独不见施明柱之名,其他信息也没有一点。施明柱家人悲痛不已,无奈之下,只得随风入俗,让他“入土为安”,找来几件他小时穿过的破衣裳,家门口装了一罐土,堆了个“衣冠冢”,族谱上也以“早年当红军牺牲”给予“光荣”了。此后每年清明、冬至作为逝者一同祭拜。年年如此这般,至他儿子施崇彪探访家乡时,亲人已给施明柱这个大活人误祭了近二十年。

家乡虽然找到了,可是养父母健在,抚养之恩要报,直至1970年养父母先后去世,养老送终圆满,施明柱才计划归家之行。1971年正月,除大女儿出嫁在湖南永兴外,施明柱携带全家5人踏上了归家路。

施明柱一家归来,施家边村及邻近村庄轰动了,乡人既为施明柱在残酷的战争岁月中顽强生存下来,流落他乡成家立业的奇遇而惊叹;也为施明柱赤胆忠心,磊落做人的品格所感动;更为施明柱不因对革命有贡献,因革命负伤失散在千里之外41年,而向政府和党组织伸手,仍然甘守清贫,靠着自己的双手过平凡日子而敬佩。

2010年5月,施明柱因病去世,走完了他坎坷曲折而坚实的人生历程。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