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关注> >正文
布衣张千载
2021-12-10 09:23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张鸣岗牌坊

     

横溪书院(当前正在维修中)

     

固山古寺  

作者:郭志锋

“生死交情,千载一鹗”。小人物张千载,作为文山的知己,其侠肝义胆、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庐陵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代表性人物是“五忠一节”文天祥欧阳修、胡铨、杨邦乂和周必大。

历史人物的“节义”固然可敬,而普通人物,也就是芸芸众生中的小人物所呈现出来的“节义”,其实更具典型性,更能引发大众的共鸣和敬仰。

“生死交情,千载一鹗”。小人物张千载,作为文山的一个知己,其侠肝义胆,其家国情怀,尤其令人动容。

结为发小

张千载,何许人也?

明代文学家李贽写了《张千载》一文。开头有介绍:“庐陵张千载,字毅甫,别号一鹗,文山之友也。”

其实,张千载和文天祥(原名文云孙)系发小,友谊深厚。

那么,住在万安县窑头镇横塘村的张千载,又何以与住在庐陵城里的文天祥是发小呢?

那天,我们走进横塘,但见绿水腾着碧浪,青山张开翠颜,一派秀丽的乡村风光。村民一听来意,个个热情高涨。甲说,张千载是我祖先,千古奇人;乙说,文天祥亦是我祖先,现还供在固山寺和祖祠里,享受代代香火。村里有位老者,颇通村庄变迁,藏了一肚子本地掌故。他说,多年前,自己曾见一石碑,不知是张千载的墓志铭,还是他的功德碑,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张千载的事迹。可当时没人识货,竟被作了小石桥,又作磨刀石,现下落不明。唏嘘之余,只能继续探访。

几经求本探源,拂去一层又一层尘埃,历史渐渐露出真实的面容。

《张氏族谱》记载横塘的开基祖叫“张日荣”,号荣甫,生于北宋祥符年间。其祖父张敏曾在南唐为官,一家先住在金陵城(今南京)的聚宝门外。其父亲张清之,以世袭之荫,做了知吉州兼总管府事,全家由此迁往庐陵。北宋灭了南唐后,张清之随即弃官,隐居在庐陵西街的青泥塘。当时,他的邻居就是文家,天祥的先祖守善与张清之非常投机,成了挚友。

张清之头脑灵活,为防不测,悄悄地在万安县的西冻(今横塘村)买了些山地和耕田,作为家业。守善见此情景,也跟着在横塘买了田地。《张氏族谱》上是这样写的:“庐陵张氏别业,万安固山(亦指横塘)别业,嗣后置有田产万安东北境上,近固山舍许”。而清朝同治年间出版的《万安县志》也有记载:“固山寺在横塘,宋时创建,文天祥以其庄地施为殿堂并土田与之”。

西冻,亦称“固山”,自古以来就被认定为风水宝地。《张氏族谱》上有首古诗形容说:“前有笔架山,后有纱帽岭。五龙出洞,四虎关拦,龙虎紧抱吉祥地。狮象把水口,缓水养金印,莲花罗墩坐城前,固山神尼掌乾坤。”到张日荣一代,因他“雅爱西冻之胜,幽楼成趣”,又因为祖业也在西冻。宋治平元年甲辰(1064年),他果断地把家迁到了横塘。一到横塘,张日荣就建了思故堂(后被文天祥改名为荣瑞堂),以祭奠逝世的祖父和父亲。两家虽然分开了,但由于文家在西冻也有别业,于是隔三差五,文天祥便会跟着父亲来到横塘,与张千载见面。文天祥自然也就成了张千载的发小,两人相伴成长。幼年时,两人一起在村前的小溪里抓泥鳅,在后山上逮知了。童年时,又曾一起踏着朝阳上学,踩着星光回家。形影不离,亲如兄弟。

如今,万安民间仍有关于张千载和文天祥曾一同在横溪书院读书的传说。横溪书院亦为张日荣创建,千载和天祥学业精进,两人各有千秋,被先生赞叹为可爱的“双璧”。

拒绝出仕

长大后,文天祥来到著名的白鹭洲书院,求学于硕儒欧阳守道门下。此时的文天祥“体貌丰伟,美皙如玉”,是个气宇轩昂的大美男。

他邀请张千载一起进城赶考。可是天不佑人,张千载屡考屡败,而文天祥却一路高歌。宋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岁的文天祥赴京城参加科考,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宋理宗出题“法天不息”。天祥略微思考,挥笔写就,全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理宗御览,惊喜万分,钦定为状元。皇上见他“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越看越喜欢,认为选到文天祥,当是大宋之瑞象,于是赐名“宋瑞”。

状元及第,位极人臣。这些光环笼罩在一个人的头上,已经足够完美。可文天祥却总觉得有些遗憾。他知道张千载的才学,很想推荐他出来做官。但每次一说,张千载总是回答:“在家里种种田、读读书,其乐无穷也。”也就是李贽所说的“文山贵时,屡辟不出”。

横塘至今保留一块珍贵的匾额。《张氏族谱》叙述了具体的经过。文山中了状元后,整个横塘村都轰动了。张千载自告奋勇,要他替固山寺题词,新科状元亲题“大雄宝殿”匾额一块,前款标明“赠张府”,后款落“文山”印,以示真诚和郑重。四天后,其父文仪逝世,文山只得弃官回乡。守孝三年,屡回横塘。而且每逢横塘村的红白喜事和节庆之日,文天祥只要知晓,一定会随上一份人情礼,并委派人员到场致意。

文天祥担任瑞州知州时,有一天,横塘村有位姓罗的百岁老人将要举办寿宴,作为举酒客的张千载突然收到了文天祥寄来的一首诗。诗说:“翠微三岛近,画阁五云(万安县的别称)横。春水鸥声滑,夕阳鸦背明。尊前持一笑,花下卧馀酲。曾见瑶池母,不为虚此生”。情真意切,祝福满满。远在数百里外的文天祥,公务繁忙,竟然还记得这样一件小事。张千载异常感动,将墨宝装裱起来,挂在中堂,任人参观。

慰劳义士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元军气势汹汹,入侵中原大地。宋咸淳十年(1274年),元军已大举南下,饮马长江,威胁京都临安,朝廷一片慌乱。德佑元年(1275年)正月,宋太后下《哀痛诏》,并给江西提刑兼知赣州的文天祥一道专旨,要他招募兵员,赴京守都。

文天祥接到诏书,立即发出“讨元檄文”,联络赣州、吉州等四方义士,招募将士五万余人,浩浩荡荡从赣州出发,顺江而下,来到惶恐滩头。

文天祥在万安县令的陪同下,走向县衙。在门口,突然有个壮年匆匆求见。该壮年豪情满怀地说:“门生张伯玱拜见大人。门生是本县梨岭人,闻大人勤王义军到此,愿尽倾家资万石,以资军响。”文天祥连忙说:“谢谢,谢谢!”县令说:“刁民之言不可信。”张伯玱忙说:“禀大人,门生家产已变为白银,现置小船中,请大人查收。”文天祥白了知县一眼,便派书吏郑仁去船上验看。接着又有一青年拜见文天祥,他叫刘庆元,组织了人马要加入勤王义军。文天祥一看,他的身后站着张千载,喜出望外,写下了“拼死文天祥”五个大字。

接着,文天祥却劝说张千载留下。张千载难以理解,不肯从命。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生死与共,共赴国难。”可文天祥说:“我在前方拼死作战,你可在后方替我募集军资,适当的时候再来助我。”张千载一听,说得在理,便勉强答应。

文天祥说罢,率领勤王抗元义军登上船头。张千载站在万安码头,目送他们驾船远去。

1996年出版的《万安县志》在“大事记”里记载:宋景炎二年(1277年)8月,文天祥率军来到了万安县的良口镇,驻守于三慧寺。张千载听说后,立即组织上百人挑着粮食和蔬菜、家禽前往劳军。他来到临时设立的都督行府,见到了面容憔悴的文天祥。文天祥说:“千载之助,如雪中送炭。”看着疲惫不堪的文天祥,千载忧心忡忡地说:“以你这区区之兵,如何抵挡虎狼之师?”天祥说:“虽自不量力,我也必须赴汤蹈火。”千载泪流满面。

翌日一早,文天祥率军北上。到了万安县城,文天祥握着张千载的手,欲语泪先流。张千载再度送别挚友。

信任文山

1278年12月,战败退守广东海丰的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俘,他立马吞下随身携带的冰片自杀,却没成功。元军统帅张弘范是个汉人,自以为天祥软弱可欺,竟令他给时任枢密副使的张世杰写信,企图通过天祥之手,以达到劝张降元的目的。文天祥冷笑一声,挥笔写下千古名作《过零丁洋》。

船行多日,渐渐靠近吉州。因山水阻隔,大家未听到文丞相舍身成仁的音讯,不免惴惴不安。庐陵向来崇文重教,有人居然担心文山苟且偷生。此时,一个叫王炎午的书生,写了一篇《生祭文丞相文》。此文列举众多可死事由,主题就是一个,要求文天祥速死!不仅要尽快死,而且要死得有名,死得有骨气!

此事传开后,张千载无比愤怒。他左找右寻,希望找到王炎午来问个究竟。但找来找去,却没有找到此人的踪影。

等他回到横塘,一说此事,全村都炸了。大家义愤填膺,纷纷驳斥:“文天祥,顶天英雄,何用生祭?王炎午,逞口舌之快,多此一举。此乃千古笑话。”

生死相随

在家里等候了一段时间,张千载决定到吉州城的码头等待。为此,他安顿妻子,变卖了家产。说等押送的元军路过吉州时,一定要跟着文山去大都,以便照料发小的起居生活。

他的妻子和村里人都认为这也是一个笑话,此愿难以实现。哪料,当元军押着文天祥经过吉州时,一天夜晚,张千载竟悄悄地摸近元营,见到了文天祥,直言自己将前往大都,陪他走过最后一段人生路。文天祥大惊失色,拒绝道:“不可,我前往的是虎窝,千载你不可受此牵连”。千载说:“我你发小,你可以舍生取义,难道我不可以舍家赴京?”

到了大都后,文天祥被关押起来,张千载就在附近找了个房子住下来,每天去给文天祥送饭。“往即寓文山囚所近侧,三年供送饮食无缺”,一干就是三年。

文天祥在狱中写的一些诗文,也由张千载花钱买通关系,秘密带出,其中就包括流传千古的《正气歌》。临刑前,文天祥特写一纸作为表白:“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文天祥的绝笔,其实也回答了王炎午之流的疑虑。王炎午听后,又撰《望祭文丞相文》。而布衣张千载,其忠其义,不是停留在文字和口头上。当他得知文天祥即将被处死,张千载早早做好了个木匣。文山遇难时,正值腊月,北方已普降大雪,积雪没膝。有人认为并非张千载一人去收拾尸骨。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文山夫人也没留下一字一语。横塘人认为,可能在千载孤身潜往的时候,结果如《宋史·文天祥传》中所言,文山妻欧阳氏也动身前往,还有许多义士一并同行。然而,收回尸身火化后,欧阳氏说:“我夫不负国,我安能负夫!”说完,遂自刭而死。张千载又把她的遗体运出火化,把骸骨收藏在布袋里。

回乡时,阴云密布,天空雪花飞舞,大地滴水成冰。路途遥远,张千载不可能如李贽所说的“舁椟南归”。而是身背木匣,腰系布袋,踏雪踩霜,日夜兼程。又有人认为匣里装的也非首级,而是文山的齿发,如王炎午云“已而庐陵张千载心弘毅,自燕山持丞相发与齿归”。可是在这一点上,横塘人始终坚信李贽所言,说千载背的就是首级,一回到庐陵,立即交给了文天祥亲属,使之及时得以安葬。村里人甚至还坚信李贽写的那个奇事,“是日,文山之子梦其父怒说:‘绳钜未断!’其子惊觉,遽启视之,果有绳束其发。”真相如何,横塘张氏并不追究。他们相信的是先人的那份忠义、那种美德。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自古民意不可违。张千载虽为布衣,命微如蚁,但陶宗仪的《辍耕录》、程敏政的《宋遗民录》、杨慎的《升庵诗话》等等著作,都点其名,写其事。而李贽一文,源远流长。

因为文山和千载在前引领,横塘村越来越崇文尚德。日荣、千载后人繁旺,英雄辈出。佼佼者如明代张鸣冈,官至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南京刑部尚书;又有张雨先后任云南道御史、甘肃和陕西巡察御史,且有《匏洲集》一书传世。至今村里还有鸣冈牌坊、敕书阁、课读斩以及固山寺等遗迹。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