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弘扬开发与思考
2021-12-03 09:45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永丰西阳宫碑亭  

■李梦星 文/图

庐陵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长廊中一幅绚丽的画卷。

庐陵文化,是赣文化大厦的重要支柱,是江右文明史册中耀眼的华章。

庐陵文化,是千百年来无数先贤呕心沥血、皓首穷经构筑的精神殿堂。

庐陵文化,是先辈留给我们厚实贵重的“家底”和高颜值的“脸面”。

抖落历史的尘埃,拂去岁月的烟云,盘点“家底”,获得的不仅是荣耀,还有启迪和鞭策。

庐陵文化是开放包容的。南北交通黄金水道赣江,给位于中游的庐陵带来了物资流、信息流、文化流,郡城成为江南重要经济文化枢纽。北方因战乱几次大规模南迁的士民,定居庐陵,输入了中原先进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艺。明末清初闽粤客家倒流入赣,又引入新的风尚。儒释道,都在庐陵大地开花结果,相得益彰,尤以儒家学说传播和实践著称。八面来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孕育出文化硕果。

庐陵文化是高贵华美的。享有世界知名度的,至少有三项:新干商代青铜器一经出土震惊世界,改写了江南文明史,证明长江中下游是中华文明又一摇篮;多件举世无双的国宝,在全球多地展览。永和吉州窑,兴盛600多年,曾是外销瓷生产中心,陶瓷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产品,远销海外,世界上多个博物馆当作国宝级文物珍藏。禅宗祖庭青原山,七祖行思创立青原派系,推动了佛教的大众化、中国化;繁衍的曹洞、云门、法眼宗,在禅宗五派中占了三派,信徒遍布东南亚,远及欧美。

名人伟士的豪华阵容,风光无限。三千进士的宏大规模,享誉天下;文天祥欧阳修杨万里堪称世界级的文化“大腕”。先贤们或研史记志,集古鉴今;或写诗作文,论政抒怀,留下了耀古烁今的累累著述,自唐至清5700多种,作者2500多名,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庐陵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人雅士创造的高雅成果,有的下化民间,被百姓接受。更广泛深入的文化现象,是乡土风情,是传统习俗和生活经验、生产技艺,是百姓津津乐道的传说故事。吉安县鲤鱼灯、永新盾牌舞、青原喊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安数不胜数,是活着的历史。

庐陵文化是以物为证的。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先人创造的精神财富,刻印在代代传下的书籍里、碑石上,垒砌在古祠古宅古坊中,雕绘在牌匾楹联上,遍布乡野。全市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21世纪以来,吉安大打庐陵文化品牌,不遗余力传承弘扬,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单位,春风化雨,滋润人们的心灵。同时,庐陵文化的开发与城乡建设、与旅游、与招商、与群众文化生活融合在一起,成为吉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

20年间,市里和各地越来越重视地方文化的挖掘与开发。中心城区复建白鹭洲书院、庐陵县学等一批文物,开辟儒林里街区、古后河绿廊等新景观。我无力对此项事业作全面回顾,仅就参与过的项目谈点感受。我参加过庐陵文化生态园、市新博物馆等陈展纲目拟制和提供文史支持,为市城展馆历史厅、吉安城革命史馆、九打吉安陈列馆等市、区多个展馆文案的主创者之一。我到每个县区都看过新建的历史纪念场馆,欣赏过文化广场或景区中当地文化的展示,观赏过若干次民俗风情表演。我撰写和评议过国家传统村落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申报的材料,评审过多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亲身经历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庐陵文化不是发黄的“老皇历”,更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也不是止于书面或口头延续,已经抹去时光的灰尘,正在化作固态形象或活态形式,融入现代社会,融入建设和发展之中,广泛持久地传播和弘扬着。我认为,这是吉安有史以来,传统文化阵地建设最兴盛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地方文化开发最丰富最活跃的阶段。

历史文化资源不可再生,却能持续开发利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个宏大而艰巨的课题,吉安已迈出雄健的步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面临问题和挑战,值得思考和探索。

思考之一:打造品牌。庐陵文化资源很丰富,但也很分散。因行政区划原因,资源分割,有的各自为政,规模效应不很明显。打破行业和区划的限制,整合资源,统一部署,突出重点,形成合力,树立一两个品牌,集中力量打响打红打亮,才能实现开发价值的最大化。应选择最著名的人物或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为品牌塑造,至于是取其亮点还是诗化、俗化?可集思广益,精选而成。

思考之二:文化资源的转化。庐陵文化资源进一步物态化、鲜活化,并形成有市场前景的产业,有巨大的空间。有的单位制作了一些“文创”产品,但缺乏有代表性的、市场热销的东西。有的和旅游结合开辟景点,但具有轰动效应和能持续下去的,不多见。同时,还需用活互联网的手段,让地方文化产品插上飞扬的翅膀。庐陵人文谷和古貌古心园等民营企业已作有益实践,期盼更多的企业投入其中。

思考之三:对文化资源价值的认识。过去流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说法和做法,如果现在还是这样就不太合适了。文化早已融入政治和经济、社会之中,本身就可衍化出许多产业,而且是巨大的产业。著名学者冯骥才说过,文化永远是经济的增长点。需要反思过往的差距,既要避免把庐陵文化当个摆设,又要切实转变观念并付诸行动。

思考之四: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保护第一”是首要原则,但实施困难不小。从吉安多年的实践可知,不管是古村落还是城市,不管是旅游开发还是市政建设,文物保护或修复越好,越受到游客喜爱,越有市场。往昔已逝,今后如何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值得谨思慎为。

传承千年文脉,珍爱“万贯家底”,沐浴时代阳光,再创吉安辉煌,我们携手共进!

作者有话说

“星歌说庐陵”专栏历时三年,共连载118篇文章,至此谢幕。作者感谢井冈山报社的看重,感谢编辑的辛劳,感谢读者们的厚爱。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