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榕树下> >正文
拓片补绘
2021-10-15 09:43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王渐鸣拓片补绘作品  

■王渐鸣

古时候,没有今天的摄影和复印技术,要想复制书画古器,唯有用临、摹、硬黄、响搨四法。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介绍说:“临为置纸于旁,观其大、小、浓、淡、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摹谓以薄纸覆上,随其曲折婉转用笔,曰摹。硬黄为置纸热汁上,以黄蜡涂匀,俨如皂角器,毫厘必见。响搨,谓以纸覆其上,就明窗牖间,映光摹之。”这四法,唐人善用之,尤其是响搨,又称“影书”、“影搨”、“摹搨”、“影摹”,传世至今的神龙本《兰亭序》及王氏一门翰墨都是用这种方法复制的,启功先生谓之“下真迹一等”,是最接近原作的。

及至宋代,欧阳修有集古癖,长期致力于搜集古碑刻金石,拓以自存,共集得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晚年择其精者一一题跋,成《集古录》十卷,是我国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皇帝命内廷有司精选从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广布人间——这就是在书法史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淳化阁帖》。从此,拓片成为书画古器最主要的传播工具,因为它将原件的笔画、纹样用墨捶打出来后,能够清晰、完整、准确、真实地反映物件的原貌。拓片应用广泛,诸如甲骨文字、铜器铭文、碑刻、摩崖、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砖、画像石等,都可以使用这种办法。其实,传拓之法,在隋朝已有,唐人偶用之,只是在宋代才兴盛起来。

早期传拓的方法,多为平面拓,适用于呈现碑刻或器物上的纹样或文字。后来,人们为了准确传达出实物的整体样貌,研究发明出了立体的全形拓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投影定形、局部拼拓等多个程序。清末大收藏家陈介祺(1813-1884年),喜藏古物,钟鼎彝器,十分丰富,也善于制全形拓,他藏有西周著名的毛公鼎,国宝因了他的传拓让外人共睹芳容。民国以后,周希丁(1891--1961年)又借鉴西方传入的透视、素描等方法,改进全形拓法,使立体感较前期大为增强,并出现了用墨色浓淡来表现光线明暗变化的新技法。

如果说单纯的全形拓本意尚非为艺术,只是为尽量展现器物原貌供人观瞻和研究,那么“全形拓补绘”则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无疑。在拓制的古器形上补以花卉、杂件,首开先河的,是一个叫六舟的和尚。

六舟(1791—1858年),俗姓姚,字达受,浙江海宁石井(今属钱塘江镇)人。幼即出家于盐官北郊白马庙,后曾任湖州演教寺、苏州沧浪亭、杭州净慈寺方丈。他是一代著名的金石僧,精全形拓,又擅画,他将自己裒访而得的十块古砖凿成砚后,制成拓片,分别补绘上灵芝、天竺、水仙、梅兰菊竹、松柏、菖蒲植物,汇为《古砖花供》一卷,另有补汉代雁足灯拓片而绘就的《剔灯图》、补阿育王所造之塔拓片而绘就的《礼佛图》,都是拓片补绘中的经典之作。

鉴于六舟和尚与江南文化圈交流广泛,他的拓片补绘传播和影响深远。书法、绘画、诗词和金石考证之学融为一体,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文化行为。近代以来,吴昌硕、吴湖帆等许多画家都乐衷此道,有时是多人合作,更显高雅和珍贵。当今之世,文化繁荣,拓片较先前更易得,加上翻刻品盛行,用以补绘的资源极丰,越来越多的人涉猎其中,颇得其乐。我所熟知的王登科先生有一批拓片补绘作品,不但笔墨精良,而且构思精巧,意趣横生,是此中难得的佳作。

我平时也会自制或购买一些有意思的拓片,视其造型,补缀些东西。一次得一经幢残石,酷似龟背,即添头脚,颇有神龟之像。又有友人赠“永和九年”砖拓,遂画旧门墙一面,使之嵌入其中,墙上生一丛仙人掌,门洞外电线支横,几只燕子立其上,题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永和九年”令人不由不思《兰亭序》而及王羲之也。当然,补绘最多的,还是在一些瓶尊壶鼎拓片上,添以杜鹃、莲蓬、兰花之属,也算是见贤思齐,雅人深致吧。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