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吉安的哭嫁习俗
2021-09-10 10:05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杨巴金

哭嫁是指女子出嫁时的一种哭唱仪式活动,也是一种传统婚姻习俗。据《礼记·曾子问》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战国时期,赵国公主嫁入燕国做王后,其母亲赵太后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待女儿出嫁后,赵太后是“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返’。”相传这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之起源。

吉安古代民间婚俗主要有六道程序。第一是定亲,双方父母将男女生辰八字配对,八字不合,一切免谈。第二是看人家,既然男女生辰八字相合,便在媒人介绍的基础上,女方亲人到男方家会面走访,互相打听对方的家境和人品,若双方都满意即定下亲事。第三是行聘,男方向女方送彩礼,约定为儿女亲家。第四是迎亲,待瓜熟蒂落之时,双方摆酒宴成亲,男方称作“讨新妇”,女方称作“嫁娘酒”。第五是拜堂,男女双方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父母,然后正式结为夫妇。第六是回门,女子出嫁后第三天,小夫妻回女方家探亲。

吉安人的哭嫁一般没有固定的唱词,多是触景生情,运用比兴手法,随编随唱,腔调多是与当地山歌有较密切的联系。内容是哭诉父母和长辈的养育之恩,感谢兄弟姐妹的关怀,感念对家乡的依恋,同时也为自己即将逝去的欢乐少女生活而悲伤、对未来婚姻生活的迷茫与不安等。哭嫁顺序有一定的讲究,必须是先哭祖宗,后哭在世之人;先哭自家,后哭外戚;先哭父母,后哭姑婶;先哭长辈,后哭晚辈。有些地方还把女子的哭艺如何,作为衡量其才德的标准,一般要做到语言妥当,表现自然,感情真诚,句式灵活。

哭嫁活动往往是从结婚日前两三天就开始。通常是母亲选择某个房间或者某个角落先哭起来,这样哭有两个原因:一是伤心。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女儿即将远离,要到另外一个陌生家庭去生活,从此天各一方,做母亲的内心确实是不舍和难过。二是迷信。“临嫁不哭,外家必败。”

按照民间传统的说法,女儿出嫁时必须要有人哭,而且越多人哭越好,俗称为“哭发”,寓意是祝福。听见母亲的哭声,女儿一般会主动跟过来,抱着母亲一起痛哭。过了一会儿,母亲会先止住哭声,嘱咐女儿:“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过几天,你就是别人家的人了。婆家不比娘家,不能由着性子来。在婆家要孝敬公婆,尊重丈夫,与邻居搞好关系。人要勤快,不会做的事要慢慢地学着做,不能给娘家丢脸。”女儿总是一边继续轻声哭着,一边聆听母亲的教诲。

少数地方的哭嫁也有固定唱词,并按照哭祖宗、哭爹娘、哭兄妹、哭叔舅、哭媒人、哭梳头、哭上轿等顺序来哭,不能乱哭。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也有新娘和陪哭姐妹们的即兴创作。到了结婚日清晨,哭嫁习俗进入高潮。哭嫁堂往往设在堂屋大厅,灯火通明,正中设有桌案,备有茶水和糖饼等。仪式开始后,出嫁女子由本家伯婶或嫂子从闺房中搀扶出来,鞭炮一响,新娘先向祖宗牌位跪下,行礼磕头,再面对父母双膝跪地,抱着母亲的脚号啕大哭,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女儿哭词例如:“娘把女儿当枝花,一尺五寸抚养大。花了钱来费了心,女儿哪忍离开家。”“油菜打花满垅黄,我怎舍得爹和娘。生来是女要出嫁,离家离亲很心伤。父母劳碌多受苦,养育之恩永不忘。”

面对女儿的哭诉,母亲随即哭起来。哭词例如:“女儿出嫁我伤心,到了婆家要谨慎。孝敬公婆天样大,敬重丈夫海样深。祖伯叔姑要尊敬,侄儿侄孙一样亲。不信请看屋檐水,点点落地不差分。”“夫妻吵口莫记仇,床头打架床尾和。夫妻好比同林鸟,相亲相爱到白头。”众亲人均是千叮万嘱,亦悲亦喜,亦哭亦教。

待哭嫁仪式快要结束时,男方的迎亲队伍便已经到达,于是众亲友抬嫁妆的抬嫁妆,引新娘的引新娘,各自忙碌起来。按照古时习俗,父亲是不能送女儿出嫁的,那时往往回避于某角落,伤心地含着泪水,既有对女儿出嫁的不舍,又有对她未来生活的祝福,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