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有趣的吉安方言
2021-08-20 10:31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安福县塘边村文明坊

     

吉安采茶戏

     

永新小鼓

■李梦星 文/图

现代社会,必须推广和使用普通话。但是,最能体现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是方言和俗语,俗称“土话”,是一个地区的民间语言。方言民俗是民俗的一大门类,是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情感,并承载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普通话和方言并存,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

赣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吉安方言被学者们列为赣方言的六大片区之一,叫吉茶片,就是吉安和邻近的湖南茶陵一带。其中又分为吉安话和永新话小片区。这只是学术上笼统的分法,实际上吉安根本没哪种方言可以通行全区域。市直单位的干部去县里、去乡里办事,很难用吉安城区或家乡的话表达意思,只好操着吉安腔的普通话,简称“吉普”。在方圆一两百公里的范围内没有统一的方言,其他方言区也有,但吉安更突出。俗话说:“隔山不同音,隔水不同调。”吉安便是典型的“方言岛”林立区域。如说的是本地话,峡江人无法与万安人交谈,吉安县人听遂川话,像听外语一般。即使在一个县内方言也不尽相同。吉安县南路片的永阳人听北路片的万福人说话,要花心思去猜;永新北乡一带人说的话,有的南乡人不知所云,虽然都属永新话。

我在文青客栈等微信群里作了一次调查,请群友说吉安老家几个普通词语的称谓,也就是日常叫法,真是五花八门,很有趣。因方言有的无法用普通话表现,我只能借用汉语拼音来表示类似的语音。

一是母亲。这是最常用的称呼,一般称妈、娘、姆妈等。可吉水八都有的地方叫“姨丫yi ya”,尚贤、枫江有的村叫“姨哟yi yo”,永丰、吉安县有的地方也有类似称呼;泰和万合有个村就叫一个字“耶”。永新有的地方叫“媛喔yuan wo”或“媛泼yuan po”,还有的叫“爱坡ai po”。新干有的地方就叫一个字“姆mu”。万安有的村却叫“奶奶nai nai”。

二是伯母。这是吉安方言最不可思议的称呼。我村在泸水中游吉安县梅塘镇,就在吉州区兴桥镇对河,这一带都把伯母叫“奶奶nai nai”;可吉水水东有的地方叫“姆姆mu mu”。我村却是叫叔母为“姆姆”,长幼次序调换了。泰和、安福、永新有的村里却把伯母叫“巴巴ba ba”,跟叫伯父同音,只是音调不同。怎么区分呢?伯父叫巴巴是阴平声,伯母叫巴巴是去声加上声。有时叫人时两个都在,就只好说男巴巴或女巴巴了。永新南乡叫伯母为“太太”,青原区渼陂叫伯母为“妇娘巴巴”,不明其义。

三是祖母。一般叫婆婆(po po,上声加阴平),禾水中游吉安县有的村却叫“假假jia jia”。吉安城区一带把姐姐叫做“假假”,容易搞混。安福西乡有的村叫祖母为“奶奶”,因口音变化也有叫“来来”的。渼陂村叫祖父为“公”,祖母就称一个字“坡po”。曾祖母,泰和和吉安县不少村子叫“老坡lao po”,老婆婆的意思;峡江河西有的村叫“亥坡hai po”。吉安不少地方把“太”,说作“亥”,就是“太婆”之意。

四是红烧肉。吉安县不少地方叫“炆肉wen niu”,吉水八都有的村叫坨子肉、坨坨肉。青原区和泰和河东不少地方叫红藮肉,就是加了天然色素红藮,是五花肉做的;如果是带骨头的肉红烧,叫“熬肉”,熬字是类似音,读阴平声;安福西乡也叫藮肉。永新有的地方叫“炆肉”,可西乡文竹叫“太肉hai niu”。

五是我(们)、你(们)、他(们)的称呼,有些离奇。吉安城区及其周边说我、你跟普通话相似,只是“我”有些变音为“鹅e”。可“他”就音不同了,说作“姐jie”或“ge”。表示多数“们”,就说成“鹅栋e dong”“你栋”“姐栋”。吉安不少地方,“我”的称呼是延传北方语音“俺an”,但开口和吐音要大些,似“ang”;“你”说作“行,xing,上声”;“他”也是说作“姐”。表示多数“们”,就说作“俺栋”“行栋”“姐栋”。我村一带就是这样称呼的。富水中游的称呼最逗人,渼陂村说“我们”的音调类似“航机”,“你们”类似“恨机”,“他们”类似“姐机”。相距不远的新墟一带,口音又稍有不同,“我们”的音调类似“俺机”,“你们”类似“恨机”,“他们”类似“顾机”。

以上只是列举了极少几个常用语的方言说法,浩如烟海的吉安方言根本无法摸清底细。不要说“十里不同音”,就是相邻的两个村庄,也有音调和语义的差别。不要说外地人弄不清,吉安本地人也有的如听天书。形成的原因很复杂,有历史、社会的,也有观念、习俗等方面许多因素。

我认为主要原因:一是人口的迁移导致了方言的多元化。汉末以后,尤其是西晋末、唐末、北宋末年,北方战乱导致大量士民南迁。其中一部分定居赣中后,说的是不同的家乡话,说的人多了,就会影响邻近的小村,形成方言小区,代代延续。如今半数以上吉安人的先祖,是南迁的北民。明代中叶以后,闽粤山区大批客家又倒流入赣,现在有近百万人口,说的是客家话,影响邻近村庄。

二是在古庐陵地区当官的、经商的外地人,退职了发财了不回原籍,在庐陵安家落户,繁衍子孙,成为名门望族。他们说的是原籍话,对附近的方言有较强的影响力,形成了方言圈。

三是上溯先秦时期,现吉安区域为吴楚交界处,方言交杂,有的古音存留,世代延传。

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方言是一种乡土乃至宗族情结的表现,包含着对宗族的认同,对故土和亲友的情感。俗话说“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道尽了方言的社会价值。用方言与同乡人交流,显得格外亲切,更容易沟通和取得信任。如村上的人出去谋生,回到村里打“官腔”,会被人耻笑的,甚至不理睬你。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