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乡村“师老”受尊敬
2021-07-30 09:35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清代私塾师老上课的情景塑像

     

吉州区兴桥丁塘村天地君亲师位匾  

李梦星文/图

吉安自古相传的良风美俗中,崇文重教是重要内容,成为一种乡风代代传承,不仅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还促进了崇尚文化社会风起的形成。典型的表现就是对老师的尊重。

旧时,在吉安乡间很多民宅里,可见厅堂的上壁中堂悬挂“天地君亲师位”的牌匾或条幅,受到供奉。把“师”与天、地、国君、亲长并列祭祀,显示了“师”的尊贵地位。这“师”当然包括各行业的祖师或师傅,但主要是指传道授业的教师。

老师的称呼除了普遍说的“先生”,吉安乡间还有个流行很广的俗称,叫做“师老”。比如称老李或老刘等,是亲切的称呼,或者是同辈间以及上对下的尊称;如称李老或刘老,虽只换了两字的顺序,就是对尊者的敬称了。老师两字前后换个位,感情色彩就大不同了。“师老”称呼的来源除了老师,还有两种说法,一是古语“蓍(shi)老”。“蓍”是古代以其茎用作占卜的珍贵植物,具有神性,加上“老”字,就更显尊贵,用来称呼主持仪式的人。可能是“蓍”不太通俗,就用同音的“师”字来代替,再引申到老师。二是吉安民间称呼有文化有声望的人为“斯文老成”,简称“斯老”。至今在赣江以东的青原区、吉水县、泰和县有的乡村,还流行推荐某一位学问较高、处事公正者为“斯老”的做法,主要职责为主持婚礼和生诞庆典等仪式,写写对联和请帖等。不管何种说法,都是对老师对文化的尊敬。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观念,深植于吉安人的心里,表现在家传与家教的言行举止当中。尤其是吉安民间私学书院的创办者或主讲老师,有的曾任朝中或地方官员,致仕后回乡办学;有的是科举落第者,无缘仕进,以教学为生。他们无一不是族里的名望人士,在普通百姓眼中是有身份的人。哪个地方有名师,产生的人才也较多;哪个地方尊师,文风就比较兴盛。

吉水县以刚正闻名于朝野的名臣邹元标,对家乡最大的贡献是办学培养人才。他受权臣打击排挤退职回乡后,30年居家讲学,从学者日众。吉水多位重臣名贤,如李廷谏、李邦华、李日宣等皆出其门下。

永丰明代状元罗伦,号一峰。时逢朝廷腐朽,他不愿同流合污,只在翰林院做了3年文官,便称疾辞职,回归故里,隐居金牛山,专心著述。又招徒授经,在乡间讲学。状元公的名望,吸引了四方从学者前来受教,为邻近县乡文坛一盛事。他为人刚正,清廉俭约,淡于名利,律己甚严。罗伦一生衣食简朴,粗茶淡饭,而每每接济他人,其高风亮节被世人仰慕。

明代永丰层山村的郭汝霖,中进士后曾任大理少卿等要职。退休回归故里,创办太极书院,又在螺丝庵讲学,时往青原山与同郡名流学者切磋不倦。临终时,没有一句说到家庭琐事,只是叮嘱儿子说,对亲属要和睦,不要违逆;对自己要谦逊,不要高傲;对生活要俭朴,不要奢侈。又寄语平生好友,勉励他们共同致力于学。

这些告老还乡的名士当起了乡间“师老”,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和良好乡风的形成,必然得到百姓的敬重。更多的是当地的秀才或落第的儒生,做乡村私塾或学馆里的“师老”,在乡亲眼中,是有文化、有见识的人,自然产生尊敬之意。

有的私塾“师老”是吃“百家饭”,轮流在学生家里就餐。家长会尽力拿出家里最好的食品接待。有的地方邻里之间或家庭内部产生纠纷,闹矛盾,往往喜欢请“师老”来调解。

古时儒医不分,读古书的老师不少还学了中医典籍,会背《汤头歌》,遇到村民有些毛病就开个中药方。我老家村里几位以前当过“师老”的,都会开简易中药方。

我年轻时当过民办教师,吉安俗称“赤脚老师”。虽没有正式编制,只拿工分,没有工资,但我对乡村的尊师之风仍有真切的感受。但凡村里的大事、喜事,通常会请我们这些“赤脚老师”写对联,吃宴席时坐主桌。谁家里来了贵客,也会请“赤脚老师”来作陪,主东会感到很有面子。那时有老师家访制度,家长当做最大的事来对待,谦恭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至今难以忘怀。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