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青原助推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侧记
来源: 井冈山报 2021-06-08 10:28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去年以来,青原区以列入全省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试点区为契机,紧扣“连线连片、组团组合、做出亮点、做出特色”的工作思路,全面运用“杨慧芝群众工作法”,高标准、快速度推动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工作出成效、有特色、走前列,有效打通服务凝聚、宣传教育、组织动员党员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五个融合”,达到了从“筑形”向“塑魂”的有效转变。

站群众位置,阵地整合实现“就近+就便”融合

该区按照“不推倒重建”“不另起炉灶”“就近就便,便民惠民”的原则,整合现有社区、农村合适的场所,盘活各类公共服务资源,科学构建“一站多点”的格局,打造了15分钟党群服务和文明实践活动圈。

整合提升现有阵地。打破部门界限和条块分割,避免出现“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雷同现象,注重因村而异、一村一品,推动村级阵地资源“线下整合”,高标准打造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加快“线上融合”,推动“三中心一平台”(即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和“学习强国”平台)融通联动,将其打造成网上党委的宣传阵地、政府的服务窗口、群众的志愿服务大厅。

激发盘活闲置阵地。按照“哪里能够聚集群众就在哪里设置场所”的要求,鼓励利用闲置的校园校舍、仓库、老“村部”、祠堂、礼堂、旧厂房、旧民房、红色旧居旧址、知青点旧房等场所改造建设活动阵地,变散为聚、变闲为用。东井冈社区、三彩村、木湖村、富田村、江背村等充分利用废弃的农机站、知青旧房、闲置粮仓、祠堂、废弃的医院等改建成文明实践站点。

打造区域示范阵地。坚持因地制宜、入情入景入心,全力构建好“一中心四片区全覆盖”的阵地布局。“1”就是区本级的综合文明实践中心,“4”分别为东固初心源泉片区,富田正气教育片区,河东、天玉、富滩产业联动片区,文陂、新圩、值夏共治共建共享片区,并对17个整合点实行挂点帮扶制度,发挥人才、技术、资金等优势,帮助文明实践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惠民服务供给等,形成具有青原特色的阵地资源整合模式。

说群众语言,实践活动实现“惠民+利民”融合

青原区注重开展全覆盖、分众化、菜单式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用带泥土味的方言土语,把理论传到基层末梢、把志愿带进千家万户、把文明送进百姓心田。

既说好“北京话”,又说好“青原话”。说好“北京话”即原原本本、不折不扣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传递到位。说好“青原话”即不教条、不僵化、不死板,用“乡土音”翻译“大道理”,用“家常话”解读“新政策”,用“小故事”演绎“新文化”,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用“好家风”弘扬“新文明”,涌现出“杨慧芝群众工作室”“东固红歌会”“小小红色讲解员”等品牌。在“杨慧芝群众工作室”志愿服务队的引领下,全区共有各类调解员700余人,培育了一支紧贴群众不走的志愿调解队伍。“东固红歌会”通过自编自导自演,成立以来共演出220多场,惠及群众3万余人次,被评为“全市五星农民剧团”。

既建立“正规军”,又用好“乡贤队”。坚持“上下结合”组建队伍,“上”就是“接天线”,选取讲政治、懂政策又接地气的党校讲师、党员干部组建宣讲“正规军”,确保政策宣讲不走偏;“下”就是“接地气”,积极在群众身边遴选一批乡间名人、名嘴组成宣讲“乡贤队”,让基层群众登台发声唱主角。乡贤们实施“春风”“夏凉”“秋实”“冬暖”等“四季歌”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分类、分时、分地、分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在农村,他们走进农家小院、田间地头,侧重讲党的惠农政策、致富经验、农村新风新貌、移风易俗等;在社区,他们进小广场、小公园,侧重讲各项民生政策、党的最新大政方针;在集市,他们街头巷口摆上小舞台,开展发放书籍、政策咨询、技术培训、健康义诊等服务活动。

解群众难事,为民服务实现“共性+个性”融合

为确保文明实践不是“空对空”,青原区以区级文明实践中心为“中央厨房”,围绕发动群众、服务群众这个“终端”,建立了符合多元化需求的“量贩式”、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外卖式”以及契合个体化需求的“小灶式”多维度“三配送”服务方式,志愿服务更加贴民心、达民意。

“量贩式”配送。精心制定了送思想、送政策、送新风、送文化、送法治、送技能等六大类共48个通用“菜单”,以便捷、健康、多元的“量贩式”配送至各文明实践服务队伍,以实践所、站为平台,为群众送去“文化盛宴”和“精神大餐”。志愿者针对贫困户的需求,提供周到服务。

“外卖式”配送。根据广泛收集汇总掌握的群众意见建议等具体需求,由区文明实践中心指导各实践队伍,以“关爱到家,上门服务”的“外卖式”配送方式,为群众送去“和爱邻里”“爱心小药箱”等一批接地气暖民心的文明实践活动。

“小灶式”配送。区镇村三级文明实践平台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接受习惯,无缝对接群众需求,以“小灶式”配送方式精准服务,开展“点出你的需求、亮出我的服务”个体活动,组织文明实践队伍和群众“面对面”“一对一”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针对富田镇杨柳村贫困户汪某明血友病的个体需求,在卫生健康支队的精准志愿服务下,实现了由原先需到省里拿药,变为在家门口就可取药打针的“微心愿”。

带群众互助,队伍建设实现“流动+常驻”融合

构建起扎根基层的“不走的队伍”、群众身边的“百姓之家”,实现群众之间互帮互助,这是该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初衷,也是目标。

打造“主力军”。坚持一个中心多支队伍齐头并进,以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为龙头,部门乡镇及社会志愿服务队伍为支撑,构建“1+10+N”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志愿服务总队下设理论宣讲、“红色文艺轻骑兵”“和爱邻里”等10支专业服务队,部门乡镇依据实际情况成立各类志愿服务小分队237支,以党员干部“带头”、专业志愿者“合奏”、农民志愿者“常驻”的文明实践志愿者骨干力量达到5000多人。

打造“民情观察员”。从文明实践站站长或成员中挑选政治意识高、责任意识强、服务意识浓,且在群众中有一定基础和威信的人员兼任民情观察员122名,制定了民情观察员制度,建立了民情观察员守则,推出了“报单、接单、派单、做单、评单、访单”的“六单”民情需求流转程序图,有力搭建起了文明实践了解民情、听取民意、汇聚民智、解决民生的“直通车”。

打造“常驻队伍”。强化顶层设计,充分激活农村各类志愿力量,组织引导各级青原好人、道德模范、乡贤能人、退职干部及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对象自发自觉参与村居志愿服务队伍,打造了一批以村民为主体、“不走”的志愿服务队伍,涌现了以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杨慧芝,中国好人陈小青、朱润根,江西好人夏淑英、曾广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志愿服务领队。

让群众作主,全民参与实现“共建+共享”融合

文明实践,百姓做主,人人参与,达到共建共享的有机融合效应。

群众自行组织实践活动。结合节假日,群众宣讲村规民约、法律法规、传统美德等,送理论、送文化、送科技、送法律、送文明等。富滩古富村、富田坪田村等地每年举行春晚,村民自发捐款,自编自导节目开展演出,为乡村增添了浓浓年味,引导村民健康地生活。

群众自觉服务基层治理。群众自觉推进村规民约修订完善,推行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基层自治组织的实施,基层治理从被动“为民做主”转变为主动“由民做主”,激发了基层治理的实效。

群众自发开展典型引领。自发地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婆媳”“脱贫之星”“致富模范”等评选表彰,将评议评选出来的典型设立“红榜”公布,通过“上榜、上墙、上网、上媒体、上舞台”等方式全方位呈现。同时,对一些不良风气、不文明现象自发设立“黑榜”进行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