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塘尾脱贫鱼水路
来源: 青原区融媒体中心 2021-06-03 11:14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塘尾脱贫鱼水路

——青原区天玉镇塘尾村脱贫攻坚纪实

“乡亲们,快来村里小学做免费体健哟!”

曾新华书记和村委干部们在手机里发出邀请信息,或电话通知,或进家门,告知各位村民。看着四面涌来的村民,他赶紧搜寻“重点对象”们。李道福、朱金明、王仁福……26家都来了。

阳光普照,微风也来凑趣。天玉镇塘尾村村小有了首个健康当圩日,井大附属医院的专家们来到这里义诊了!左邻右舍借机聚在一起,招呼声、寒暄声、拉家常声……声声惊喜,人人兴奋。

吵归吵,大家还是遵守指挥,排好队形有序接受体健:测血压、测血糖、做B超……

“大爷,这药您拿好,免费的!”

“大妈,您各项都好,继续保持!”

“大叔,烟要戒了,酒适当喝点,身体要紧嘞!”

……

每一户贫困户检查完离开时,手里多少拿着一些免费药,曾书记还走过去问候一声,送上一张绿色医疗就诊卡。

路问何方

塘尾,塘尾,一年路泥水。特别下塘尾自然村,地面密布泥水塘,天晴,一路扬沙起尘;天雨,一路水潭陷坑;天阴,一路浆泥烂滩。村民出行,还只能走塘边田埂小道。

塘尾村,位于吉安市天玉镇中部,距离镇政府驻地6公里,新105国道和虎青公路穿村而过。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83人。2016年被列为省级“十三五”贫困村。

贫困户都是因身病和体残导致,大多常年吃低保。自家种养的农产品不够吃,有时剩余点,也卖不出去。村里无集体农田、山地、水塘,也无集体经济。不改变现状,贫困还将持续,并且会恶化。

2017年5月,曾新华和队友刘仁华驻村扶贫,行眼前路,心情立刻沉重起来。虽然在接受扶贫任务前,对塘尾村情况已做了比较全面地调查与研究,但现实更显得窘迫。

要脱贫,先致富;要致富,先修路。下塘尾村的路,尤其迫切!路问何方?

路在脚下

说干就干马上干!扶贫工作队四处筹措资金与谋划扶贫产业联动起来,一边选产业筑基地,一边修路疏通村里村外的车辆人行货运,一边还要走进各家贫困户中说服参与脱贫产业。

以前,腊月里,常是扶贫干部提油拎米上门来,同时还塞上二三百块钱,让贫困户过好一个春节。如此扶贫实行了好些年,贫困不减,还有加剧蔓延之势。不仅如此,许多年纪稍大的贫困户还养成了一种平日坐等的旧心理。

精准扶贫春雷响,授人以鱼转授人以渔!劝说贫困户把自家分到的责任田土流转或入股合作社,并对他们进行职业操作和管理的简单培训,还要亲自参加合作产业管理。这一开会,贫困户们就闹意见了,不愿意入集体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依然想着先前坐在家中吃低保,等送扶贫款来。

下塘尾,贫困户王仁福夫妻俩都是残疾人,入股进基地管理,起初就是想不通。他不参加召集的贫困户会议,还影响一些贫困户也不参加。曾书记第一次上门时,就遭到了拒绝。

“我俩都七十了,都是残疾人,还要去劳动?”

“大家都要参加。”

“别人是别人,我拦不着,反正我和老婆子不参加!”

“大叔和阿姨,那是进合作社基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会累及身体”

……

曾书记和队友刘仁华去了第二次、第三次……每一次,他都耐心对老人俩细细述说——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只要他参与管理村级光伏电站岗位,轻松又健体,不仅每月有300元的固定收入,村里还照旧给老人俩低保。

人心是肉长的,再怎样的顽固人,也融化了。最后一次,王仁福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送干部们出门时,老人竟然飙着泪水说:“我知道你们这些年轻人上门劝服我们贫困户也不容易啊!以后,只要曾书记一句话,我拼了这把老骨头也会尽心干!”

路传口碑

王仁福老人都愿意入股进基地管理了。立刻,发动贫困户入股进基地的事情像大船起锚扬帆开始顺水顺风起航了。余下的贫困户工作就水到渠成了。

朱贱根,看到了光伏电站的远大前景,争着入股,还一度想成为基地管理员。扶贫工作组考虑了他的状况,也想借他的积极性进一步影响其他的贫困户,就让他在玉兴种植基地做管理员,每月有400元的工资。他高兴得像一个老小孩,每到一处逢人便说,如今自己也是一名管理员了。做好管理员之余,他还会在附近打点零工,又吃上了低保,家中生活日益好起来。

朱金明,一位患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特殊紫癜疾病者,因治病而家陷极度贫困,看到扶贫工作组尽心尽力帮扶,也想出来做事,但身体的极度虚弱就像路途狼虎一样阻断他的想法。曾书记没有忘记,不仅安排他的家人入股扶贫基地分红,还在社会扶贫网上发布他的患病情况,求助爱心人士捐助渡难关。

驻村后,曾书记以一个学者的善心良知,深悟扶贫,不仅只是就业物质扶助与智勇毅力唤醒,还得有健康的身体去承载脱贫后的美好生活。他想到了脱贫攻坚还需扶健康。

娘家井冈山大学敞开胸怀海纳,附属医院的天使们降临塘尾村村小,用精湛医术、热情服务、免费药品,义务就诊全覆盖塘尾村村民。才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幕。

2018年5月6日,他在自己的《扶贫工作日志》中如此写道:

活动结束后,村民见到我都说:“曾书记为我们把专家请到现场,真是办了一件大好事。”能得到村民们的赞许,真得感谢附属医院的专家们利用休息日义务为村民们进行义诊。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

路光诗意

扶贫之手,温暖而宽厚,牵携着村巷山间路,在田野山谷中平坦款步,潇洒一路春风细雨。

一座贫瘠的小山,长着稀疏矮细的松树。一个光伏棚,棚面洁净如墨玉,像一片覆盖山坡顶的屋瓦云。竖牌上蓝底黄白字写明“塘尾村村级光伏电站”。曾书记告诉我们,这里设了2个扶贫岗位,一个日常看护,每月300元;一个每周清洁板面,每月100元。这个电站输出的电能全卖给国家电网,收入的80%返给扶贫事业。荒山秃岭上,为扶贫产业安装一个光伏电站,光亮了一种因地制宜的扶贫情怀,但我们觉得这电站可以再扩大一些。

绿滋源蔬菜大棚,一块“青原区扶贫企业”的挂牌,像一位充满活力的青春少年,吸引了我们。

棚,高大宽阔敞亮。棚内农业设施现代化。棚顶盖有白塑玉膜,还有部分覆扣光伏电板。如此一来,采光照明控温湿都不费外来能源,真是一举数得!

棚内,碧绿夹道养眼润心。左边,一片菜秧苗犹如一块铺地绿毯;右边,西洋菜、救心菜、穿心菜和富贵菜,登台上架,舞绿叶向高空。绿叶中,有两个身影在晃动。仔细一看,一位大叔和一位阿姨在劳作。我们一群人脚步急促,四处穿梭,贴叶进丛盯闻,举相机抓拍,打扰了两人的辛勤操作。“脱贫奋进之星”贫困户李道福,在此处与我们不期而遇。

光伏能源,一项大有前景的绿色低碳产业,在天玉镇扶贫道路上,宛如一座光明长桥,明亮了脱贫的生态诗意。

路承传统

如果说光伏能源是整体脱贫后守护小康远行的桥梁玉柱,那么传统农家种养业升级就是去脱贫瓶颈的玉阶梯。

在一片小山树林包围的坑谷中,药材和绿稻做了村邻山居。药材披着神秘睡纱,我们只好眼观手摸,不能闻知她的肌香体气。绿色大米稻有些猖狂的喜悦。它们挤挤挨挨在形同棋盘的田丘里,借助秋光节气之力,甩开黄绿披风,伸腰肢、弯鸭颈,在用金色嗓音向路过者汇报丰收。

田中,几位年老的阿姨正巡行齐胸的稻穗间,拔去那些稻痞草株。曾书记一出现,阿姨们就招呼寒暄起稻田诸事。曾书记一边和大家聊起来,一边在田埂边上也伸手拔草。

这基地采用绿色管理,杀虫除草用药尽量少。井冈山大学兜底包销这里的稻米。26户贫困户入股参与播种管理,也受益分红。

走出基地时,我故意落后,向一位拔草的张三妹阿姨打听细节。正如牌示人语,一股暖流电击着我。

还有红芽芋种植地、逸香园,玉兴艾草合作社都洋溢着同样的故事。

路升恩峰

扶贫道路如战场,没有硝烟,但有大情怀。曾书记的扶贫工作,不仅帮扶贫困户的财富与健康,还帮扶起他们的知恩大意识。

塘尾村党群服务中心,扶贫中新建的三层楼房和宽大院子。楼顶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

年轻的曾新华书记戴着眼镜,穿一件大红T恤衫,左胸前佩戴着一枚党徽,在阳光下闪亮。

轻松谈笑中,我们被迎进服务中心二楼一间办公室。这里正进行着一场社员分红的场面。徐承卒、胡友文、邹成惠三位年近古稀的村民,正甜美得笑咧了嘴,用粗糙如枯枝的大拇指,在一页数据行格里,按下深红手印。随后,双手接过五张百元红钞,还忘不了捏着重数一遍。

曾书记告诉我们,以“合作社+基地+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运作,见效迅速。贫困户们非常乐意。其中涌现了不少的模范户,李道福,一个闪光的点。

绿滋源扶贫车间里,我们相逢。他,身材矮小,古铜色体肤,左腿残疾,但两眼闪烁着幸福的光泽。

他一家三口,妻子和儿子都属智残,他是体残。精准扶贫前,一家三口吃低保。他脑袋灵活,拖着残腿,做着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儿,赚些小钱补贴家用,但依然衣不裹体、食不饱腹、住不遮雨。

曾书记来到后,在扶贫企业里,给他找了一个在蔬菜大棚里扯草整菜的岗位。他笑眯着眼告诉我们,从2017年起,他在这大棚里每月工作20天,每天得到50元的工资。一年算下来,超万元的稳定收入,整家人吃穿是不愁了。

那么住呢?他一听这个问题,立刻开心地笑了,很热情地邀我们去家看看。

沿途,林荫浓浓,空气清新,彩楼栋栋,人车如流,欢声涟涟,好一幅乡村秋景画。

村路西边,一栋二层加盖隔热顶的新房在等候。

室内不大,两房一厅,附带小厨卫。地面墙壁干净,室内物件摆放紧凑有序。现代电器家具齐全。最引人注意的是厅正壁上张贴的系列荣誉证书,有各级政府授予他的“模范市民”,级别最高达国家。曾书记像导游,指着证书告诉我们,李道福原属极度贫困户,但自从脱贫后,生活上大改善,心怀对党和政府以及村民们的感恩,一有空闲,就义务为村民们做保洁员、清洗抽油烟机、村里图书管理员……有时还拉上智障的儿子一起干。

听到这里,我们眼鼻酸楚,浑身有一种幸福的感动。

知恩图报,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经无数灾难困苦,因为懂得感恩与涌泉相报,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2020年的首波疫情中,各村组织干部与志愿者对全镇249家贫困户家中及周边多次全面消毒,还免费发放温馨提示340份温馨提示、口罩1531个、消毒液93瓶。

大恩不言谢,贫困户们牢记心中。当得知宅家居民缺乏蔬菜,他们毫不犹豫地走进扶贫基地采摘新鲜蔬菜捐献。流坊村送给梅苑小区3000斤;桥上村赠给区卫健委8000斤。蔬菜,一叶一茎,诉说着知恩图报的故事与感动。

路绽春花

讲述中,曾书记手指推眼镜多次。那一瞬间,我看到了他的汗水与泪水交溶。很快,他恢复平静、继续。

疫情小停,村里号召大家捐款支援抗疫。塘尾村26户贫困户全部主动参与捐款,共计6230元。其中,少则几十元。有一户捐了1000元!讲到此处,他又推了眼镜。

“1000元!”这数字立刻惊诧了大伙,“是哪一户?去看看!”

“刘家店,户主叫张瑞金。一家人特懂感恩!”

曾书记前面带路,我们紧随。三层半的新楼房,附厨房带了一个稍大的院子,没围墙。屋墙上贴着“因残致贫”的卡片,2016年脱贫。

男主人张瑞金出去劳动了,女主人谢春花身穿红艳上衣,正在井旁洗衣,看到我们到来,高兴得满脸笑成了一朵比春花还灿烂的花。

曾书记一进屋,就像到了自己的家里,笑问着走进厨房,伸手揭开正在冒热气的电烹锅盖子。锅中,红甜玉米小圆块正牵手筒子骨欢跳翻舞着浪花。甜香袅袅升起弥漫。摄友们干脆拉开了冰箱,从上到下,仔细翻看。大家惊呼顿起,纷纷举起手中相机,拍下一帧帧惊喜。谢春花笑得更加开心了,活似一朵红艳大牡丹花。

路延后浪

没见到张瑞金,我们正遗憾,曾书记抛出一猛料。

疫情刚消,暴雨又来,一夜之间,村子泡在深水里。

曾书记在一家围墙边,目测手指口述,洪水浸没大人膝腰。当时,家家忙搬物件上楼避水。瘫痪卧床的张献衽急需上楼,妻儿女都在家,数次合力也枉然。情急中,妻子电话向曾书记求救。洪流汪洋,曾书记无法及时赶到,只好电话近邻。张瑞金得知,丢下自家活,漫着齐腰洪流,艰险走去。刚把张献衽背上二楼,洪水就奔灌屋厅。

肌肉萎缩的张献衽仰躺在床上,我们群体床边询问。他泪奔回话中,盛赞张瑞金的见义勇为。时而,张献衽激动地喊出:“感谢党和政府啊!感谢曾书记!”

一旁,站着残疾妻子肖沅贞,还有儿子张瑞彪和已出嫁的女儿。

张瑞彪,一位在读吉安职业学院的正常男孩,面对我们的采访有些腼腆。当我问他对这事有何感受。他思索了好一会儿,才说出自己的心声:

“我会铭记党和政府扶贫干部的恩情,努力读书。以后走上社会,我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听后,我们齐夸赞他——这才是后浪的风采!

曾书记有感这一家,在2020年5月27日的《扶贫工作日志》里写有一段:

“扶贫必扶智,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只有扶业、扶志、扶体、扶教等多管齐下,走群众路线——干群鱼水相融路,才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完胜!”

历磨砺千回,曾书记成为了一名学者型基层优秀扶贫干部。

采风归途,回望,枝展叶茂的千年庐陵古樟群间,绿米大稻基地边,一条洒满金色阳光的小康大道无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