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塘尾春风入万门
来源: 2021-06-03 11:13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塘尾春风入万门

文/刘岳

红色的森林消防车在马路上欢快地飞驰,车里坐着的是不是消防队员,而是六位吉安作协摄协的朋友。2020年8月29日,青原区政府宣传部组织开展“决战脱贫在青原”文艺采风活动,我和吉水作协的周会生老师被分配到天玉镇,同行的还有摄影协会的李春兰、龚忠泉等四位老师,司机竟是井大毕业的学长。

天玉镇紧接青原区城区,距离井冈山大学不远,十分钟左右,车便驶进了镇子南边的一个村落,停在一温室大棚旁,司机告诉我们塘尾村到了,这就是村里的绿滋源光伏大棚。下了车,我想起前几日区委宣传部发的活动方案里有安排乡镇干部陪同,问起周老师:“天玉好像有安排一个乡镇干部周杨带我们参观,不知如何联系。”站在一旁的司机师傅却开口应道:“我就是周杨。”这实在让我们吃了一惊,原来,周杨就是天玉镇扶贫站的站长,临时和接送司机调换了一下工作。周站长领着我们走进温室大棚,大棚门口,塘尾村支书、村主任梁崇耀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同时他也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

大棚里,种植着西洋菜、救心菜、富贵菜、穿心莲等各类健康蔬菜,阳光从棚顶的光伏板间片片洒落,映照得这些蔬菜愈加鲜亮。梁书记向我们介绍,这里是塘尾村的扶贫企业绿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光伏大棚,5个大棚一共占地8000平米,光伏装机容量800kw,以种植特色农产品为主,在前年一被批准为村级的扶贫车间。在盆栽架间穿梭参观时,见到两位老人正在低头拔草,梁书记解释说:“我们这个企业是扶贫企业,平时都会请村里的贫困户来帮忙拔拔草,也比较轻松,干一天给50块。”

这时,门口传来交谈声,一位精瘦的戴着眼镜的中年人向这边走来。梁崇耀书记介绍道:“这位是我们村的第一书记曾新华书记。”听到曾新华的名字,我只觉熟悉,仔细回想,原来就是咱们井冈山大学的派驻工作者!我隐约记得就在今年,曾新华同志被省里评选为年度“新时代赣鄱先锋”,校里曾组织广大师生开展过相关学习。想到这里,我激动地走上前向曾书记自报家门,身边的摄影家朋友见状,端起相机对着我们一顿狂拍。谈起塘尾村的变化和发展,曾新华书记欣慰地说:“17年我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无产业、无实体经济,现在我们有菌实验基地,有村级光伏电缆,有农业种植基地,什么都有了。”

聊了一会,转身却不见了周老师,走出大棚,发现他正俯着身子与一位老人家交谈,老人大约六十来岁,身材矮小,腿脚残疾不便,风霜满鬓,一双眸子却十分清亮,他叫李道福,是村子上的贫困户,每天也会来这儿帮忙拔草,一天能赚个50元。曾书记突然在旁边开口说:“他是我们村的‘脱贫奋进之星’,挺自强的,身体有残疾,家里也有病人,每天都在外面干活赚钱,拔草、洗油烟机、清理垃圾,什么都做,还会参加公益。”我们听了都很钦佩。随即,我和周老师提出想去他家中拜访,李道福讪讪地笑着说:“来我家啊,我家里也没有什么(物什),怕你们嫌弃。”我和周老师惶恐不已,连忙摆手,就这样,我和周老师就搭李道福的三轮电瓶车前往其家,其余人也坐上两部汽车出发。

几分钟后,三轮车停在了一栋平房前,打开家门,便看见一位患有眼疾的老妇人坐在前厅板凳上,正在独自玩着扑克牌,似乎存在精神残疾,可以想象平日里李道福在劳作之余还需要兼顾妻子的生活。一行人走进低矮的房屋,前厅墙上的一排证书映入眼帘,有个人小卖部的营业执照和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这个说起来也是塘尾村村委会的小妙招,即鼓励村中贫困村民在自家开设个人小卖部,批发一些烟、酒、茶、饮料及生活日用品在家中零售,成本低、投入少,多少也能让贫困户多挣点零用钱!但最吸引大家的还是用钉子钉挂在墙壁上的一张张荣誉证书——“吉安市2019年模范市民”、“天玉镇2020年脱贫奋进之星”。曾书记跟我们说:“他家是很困难的,自己小时候曾获小儿麻痹症,妻子有精神障碍,儿子也有精神病遗传。但是李道福他很坚强,能吃苦,2014年建的档(贫困户建档立卡),在去年已经实现脱贫了。”

我仔细打量着李道福,露出线头的立领T恤,不合尺码的西蓝西裤,有些污渍的橡胶拖鞋……我真实感受到了这位命运多舛的贫困户的勤劳与坚强。阳光从门扉中悄然溜入,曾新华书记同李道福相对而坐,和他谈着近日关于脱贫的一些政策,柴门口的老妇人仍在独自玩着扑克,一条黄狗卧在地上打量着屋里的众人……这是一幅动人的画卷,也是李道福几十年来不畏逆境、顽强拼搏的成果,在谈论中李道福总是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曾书记梁书记,其实,他最应该感谢的是自己。“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六十三岁的李道福把握住了机遇,创造了如今愈加美好的新生活,在场的朋友们无不对李道福竖起大拇指。

离开李道福家,曾新华书记、梁崇耀书记和周杨站长带我们来到近年建成的塘尾村委会新址。车开进村委会,只见白砖红瓦,小树新栽,一栋四层的小洋楼矗立在前,院子里虽有些单调素净,但依旧生机盎然,摄协的朋友们纷纷咋舌,戏嘲着曾书记他们“腰包鼓囊”。其实众人心里都清楚,这不但不是一个村所谓“中饱私囊”的产物,更象征着村子从贫困走向富庶,意味着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毕竟,村委会本就是服务群众的地方嘛!

村委会内部整洁干净,雪白的墙壁上都挂满了各类村委事务、扶贫项目的相关公告和宣传板,二楼三楼,办公室、会议室、治安保卫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等一应俱全。谁能想到,曾经没有存在感的天玉南部小村庄,在党的脱贫工作下,如今换了另一幅面貌。招待室里,恰逢三位村民大爷来领取补助津贴,看着他们攥着钱喜气洋洋的样子,大家都打心底为全面脱贫高兴,为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而高兴!

稍作休整后,我们决定徒步参观距离村委会不远的水稻田和光伏电站。乡间的小路绵延而平坦,两旁是浓密碧绿的桑梓。走过一个转角,一间崭新的公厕平房映入眼帘,公厕门口还有跷跷板、单杠等运动器材,俨然一副乡村振兴计划的示范图。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公厕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小型太阳能发电板,陪同的扶贫站干部介绍道,这块小小的光伏板可以吸收太阳光,为这间公厕提供日常的用电。采风的朋友们都赞叹不已,感慨道,“乡村扶贫建设真是把每一块钱都精打细算好!”

走了几十米,我们来到一个岔路口,一棵百年老樟矗立在前,村委会同志们带着我们向左边的稻田前进。刚迈上田垄时,只见两边的稻子不高,郁郁青青的;越往前走,两旁的稻子越高、越黄,周边的一切都像活了似的,一望无垠,满眼绿意。曾书记自豪地介绍:“这一块就是我们村的集体经济,绿色大米种植基地,长得非常好,亩产千斤,全部内销(井冈山大学)。”摄影家们看到如此风光,迫不及待地拿出相机拍摄。此时,田野里正好有三四位农妇拔着草,曾新华书记扔下矿泉水瓶,迈开腿跨进半人高的水稻田,查看稻田长势。梁崇耀书记补充说,这一块原是一些村民的土地,脱贫攻坚战中,被吸收改造为绿色优质大米种植的集体经济田,农民每年可以拿到600元一亩的产业分红,还有政府额外给予的耕地补贴。“他们只管种,不怕卖不出去,直接供应给井大教师食堂。”曾书记如是说。是啊,真好,农民不用担心销路的问题,学校也能以最实惠的价格收购最优质的绿色大米,这才是真正的对口扶贫!

田野里,稻穗低垂,颗粒饱满,昭示着全面小康前夕的富庶和希望!

接下来,我们爬上了一座小山坡参观塘尾村的光伏发电板。据介绍,小小的两块光伏板,一年里就产生了18万度电,仅7月一个月内,电量就已达到12000度。曾书记说,脱贫攻坚最大的法宝就是“因地制宜”,把每一寸土地都合理利用起来,两块光伏板就能让大家一个月多拿300元!

我们一行人有模有样地“视察”完村里的集体经济后,周老师却悄咪咪地把曾书记拉到一旁,我急忙凑过去,只见周老师认真地对曾书记说:“我们现在呢,是把(塘尾村)集体经济参观了一遍,这是你们扶贫的物质成果。但是,我们还想看看这些凭困户家里是怎么样的,和他们面对面聊一聊,了解一下关于精神扶贫的东西。”是啊,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贫工作下,我们距离全面小康仅一步之遥,贫困人口在经济条件、物质生活、基础建设上得到了很大提升,那么,他们在精神风貌、心理状况上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在这几年的脱贫攻坚战中,生活水平有没有发生变化?周老师的想法也激发了我的兴趣。于是,我们一致请求到几个曾经的贫困户家里坐坐。

坐上车,穿过几条乡间马路,我们停在了一栋红砖瓦房的院子里,周站长一边下车为我们打开车门(因为面包车的车门不好打开,周杨站长只好在每次下车时绕到面包车右侧为我们打开车门,真是辛苦周站长),一边向我们介绍道:“这里是张瑞金家,他也是之前的贫困户之一。”话音刚落,曾新华书记和梁崇耀书记车也到了,曾新华解释说:“这家呢,也是前两年的贫困户,他最打动我的是今年上半年发洪水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今年江西受洪水影响,很多地方受灾严重,天玉的塘尾村在当时也不能幸免。一日突降暴雨,塘尾村里一片洪涝,村里的贫困户张献衽,当时躺在家中一楼卧室,身有残疾动弹不得,眼看水位已涨近窗沿,张献衽一家都非常着急,而当日正好是周末,曾书记等干部都不在村里,其他村民也因各种理由无法给予帮助。这时,自己也有残疾的张瑞金毅然淌着已到腰部的大水赶到张家,与其家人合力将张献衽抬上二楼。听完这个故事,我们都很震撼,在别人不敢站出来的时候,张瑞金作为同样因残致贫的普通村民,却能不顾安危、不怕麻烦,对张献衽伸以援手,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院子里,一位中年妇人正在修理抽水泵手柄,见我们一群人来了,有些拘谨,我们连忙上前表达来意。随后,周老师对这位妇女开展了一个小小的“采访”,这位妇女就是张瑞金的妻子谢春花,今年46岁,比丈夫小1岁,很可惜,此时张瑞金正在劳作并不在家。谢春花说,张家在14年时因残致贫,被政府建档立卡认定为贫困户,在两年的精准扶贫下,16年已成功脱贫。丈夫现在是一名泥匠工,每个月有1000元左右收入,加上夫妻二人平日里打点零工、种点蔬菜、参与村集体经济分红,每个月都有好几千的收入,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

在张家门口,我仔细端详着左右两幅对联——“婚嫁喜迎座上客,于归难舍掌中珠”,便问谢春花家里有无子女,有谁办了红事?谢春花质朴地笑道:“是我女儿,前段时间刚结婚。”

我们在采访之时,曾书记和其他摄协朋友已迈过门槛打量屋内摆设,宽敞明亮的小洋楼里,家具虽少,但很齐全,厨房棚内锅碗瓢盆整齐摆放,砂锅里正煲着玉米排骨汤,曾书记拉开冰箱查看张瑞金家伙食情况,冷冻层里,有蛋有肉,还有一块狗肉,大家便又调侃起来,屋子里充满了欢快的气息。

从因残致贫、家徒四壁到盖房嫁女、锅有余粮,一副联、一锅汤、一块狗肉,反映的是这个曾经贫困家庭今日的美好生活,折射出的是广大人民的勤劳奋斗、党和政府的高瞻远瞩、基层干部的无私奉献。

理所当然的,我们决定也去张献衽家走访。穿过一条狭长的水泥路,我们来到了张家,陈旧的矮砖楼、粗糙的水泥墙,可见张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很好。狭小的前厅,只能放得下一张八仙桌和三条板凳,屋内比较杂乱,蔬菜瓜果随意地丢在地上,一位中年妇女、一位青年女子和一位青年男子坐在凳子上。一跨进屋里,曾书记就皱起了眉头,严肃地对女主人说:“卫生环境要搞好,家里是时候打扫下卫生了。”妇女面露愧色,连连点头。

我们报明来意后,女主人和我们聊了起来,这位中年妇女名叫肖沅贞,是张献衽的妻子,另外两位是他们的儿女,张献衽此时正在卧室休息,我们便决定不打扰。对于张瑞金鼎力相助的事情,肖沅贞依然历历在目,也对张瑞金非常感激。她解释道,丈夫是因父母近亲结婚造成的基因疾病,全身肌肉萎缩,现在几乎无法走动,只能卧在床上,儿子尚在读大学,家里全靠自己和女儿赚钱、照顾。幸好政府注意到了他们家的情况,快速建档立卡,开展精准扶贫,这两年也已成功“摘帽”。这位中年妇女用自己简单朴素的语言重复着对张瑞金家、对两位村委书记、对党和国家的感谢,没有谁敢质疑话语其中的真心——更何况,我们的脱贫攻坚本身就毋须质疑。

日渐高升,已近晌午,我们坐车离开塘尾村前往镇政府用餐。坐在车上,开着车窗,我能感受到,这个村子的风十分和煦,这里的阳光无比温暖,我深知,这美好的一切,都是党和政府的智慧与人民群众心血的凝结与衍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春风已吹入千家万户,塘尾村,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