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一滴水的姿态
来源: 2021-06-03 10:59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一滴水的姿态

——富滩镇脱贫攻坚纪实

陈  橹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富滩镇不停顿、不大意、不放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疫情灾情影响,针对剩余18户49人未脱贫贫困户、三类重点人员10户25人,“遇困即扶”机制8户28人,施行“一户一策”,确保未脱贫户全面脱贫,脱贫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他们的做法是全镇上下同心戮力,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那么,富滩镇的脱贫攻坚靠的是什么?答案是全体帮扶干部的努力,还有驻村第一书记的奉献,更有贫困户的奋进。他们就像一朵朵小浪花,以一滴水的姿态,汇聚成一条奔腾的河流。

 

一、在她心里,古富是第二个家

“7月9日晚,暴雨。走访贫困户,排除被困隐患。陈承长、彭家圣、陈义家漏水。肖教阶家因屋后有山体滑坡,暂时转移到村委会居住。杨树英家内涝。部分非贫困户情况更严重。水急,水深,睡不着,不敢睡。”

“团委组织的‘因疫致困青少年帮扶资金’已申请到位。走访彭根贵,看望彭月花、彭书金,两个孩子变化蛮大,女孩越来越活泼,男孩走路越来越稳,很是替他们开心。辛苦了大伯大妈,但终归比送去福利院,能留在自家亲人身边,还是看着让人欣慰。希望他俩越来越好。”

以上是刘菲的二则扶贫日志,虽然简短,却体现了一个扶贫干部对贫困户和群众的关爱。

刘菲,女,出生于1980年6月1日,2001年参加工作,目前就职于青原区发改委副主任。2018年1月,她来到古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她同扶贫工作队和村委干部一起同吃同住,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从党支部建设、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发展、文明实践等方面献良策、争资金、谋发展。

秋日,走进古富村,平坦宽阔的柏油路纵横交错,灰瓦白墙的房屋错落有致,农田整齐划一,池塘里荷叶碧绿,粉红色的荷花绽放,一道道亮丽的新农村景观映入眼帘。

“以前,村里的水泥主干道路面损毁多,群众呼声大,但由于缺少资金,成为了历届村委干部的“老大难”问题。为彻底解决群众的这块“心病”,响应群众关切,刘菲书记多次带领我们村委干部赴上级交通主管单位对接协调。”村委会王军平书记感慨地说。

王军平书记有点自豪:“过去,我们只知道城里人都喝自来水,这不,现在我们乡下人也喝上了。你不知道,刘菲书记是城里人,她和我们的想法就是不一样。她说乡下人也要像城里人一样喝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于是,在刘菲书记的倡导下,我们大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村9个自然村都装上了自来水,所有村民都喝上了卫生安全的放心水。”

“光伏发电,我们吸纳了全村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再根据他们的贫困等级和家庭人口,每户每年可以得到300-500元不等的利润分红。”刘菲如是说。

她带领我们村委干部多次前往田间地头现场勘查,征求村民意见,合理规划,科学施工,修建农田水渠800多米,新建农田生产作业便桥6座、水陂3座,清淤水塘10亩,为今后近2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奠定了基础。

她和村委干部苦心谋划的古富村文化活动服务中心建成了。

她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企业开展爱心捐赠,促使春兰贸易公司于2019年11月1日向古富小学捐赠了11台热水器。

她还联系到“吉安麦田”公益团队来古富小学开展一周一课,为期一年的“彩虹口袋”绘画教学课,丰富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让村里的孩子们也能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通过指尖记录下他们心中五彩斑斓的世界。

在她的提议下,我们筹建了古富村“扶贫爱心超市”。

她根据我们古富村的工作需要,对贫困户实行以工代“赈”,安排了公益性保洁岗位3个,每人每月工资300元;光伏发电巡查岗位1个,每人每月工资300元。

2019年,经她上门入户做扶贫贷款宣传,贫困户付江茂和肖常礼争取到养鱼贷款3万元和开店经营贷款2万元。

说起刘菲在古富村这两年多来的工作,王军平书记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

一桩桩,一件件,彰显了刘菲脚踏实地笃行一个驻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刘菲经常用来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的话。扶贫工作艰巨漫长,事无巨细马虎不得,“5+2”驻村是常态,对扶贫干部的能力和毅力都是巨大的考验。区里曾考虑到她是个女同志,小孩即将参加中考,建议派一名男同志为驻村第一书记,但被她婉言推辞。在她心里,她早已把古富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把村民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把和自己一起并肩战斗的村委干部当作了兄弟姐妹。

这是一滴水的姿态,当刘菲变成一朵小浪花时,映着七彩阳光,闪亮在人们的视野。

2.如今的他呀,是村里的脱贫之星

说起陈显富,在古富村里,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陈显富,男,1973年生,是古富村的一名贫困户,全家4口人,2016年底实现脱贫摘帽。他的小儿子陈扬鹏8岁就被检查患有严重的慢性肾炎,这样的病对于一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就是雪上加霜,每每想到一边要供孩子上学,一边又要维持治病费用,缺技术的他整日都显得郁郁寡欢。

驻村第一书记刘菲介绍说,自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来,我们针对陈显富家庭情况因户施策,围绕产业发展、医疗保障、教育扶贫、就业培训等制定了具体帮扶措施。

他这个人和别的贫困户不一样,别人是想政府补助,等工作组来帮扶,而他是自己想办法积极主动来争取脱贫。王军平书记如是说。

顿了顿,王军平书记接着说,他是个特别能吃苦的人,村里很多人都外出务工了,许多良田就空在那里,他主动找到邻居们商量要求自己来种,水稻种植面积由去年的10多亩发展到今年的50多亩;还都是他一个人种。他老婆平时在学校食堂做工,寒暑假又出去打工。这么一个能吃苦的人,不脱贫才怪呢。

听到两个书记都在夸他,坐在饭桌一边的陈显富腼腆的像个孩子。

这哪够呢?小孩治病要一万多,读书要两万多,一年没个四五万哪够开销?没办法,我平时还要抽空去搞副业做模板。陈显富说话时,脸上的表情显得有些严肃。

当问他搞副业一年能挣多少钱时,他又拘谨起来,憋了老半天才说出两三万吧。

王军平书记在一旁还帮忙介绍说,每年陈显富还会在自留山种植200多棵湿地松,已连续种植了5年,松树都有上千棵了吧。

憧憬未来,陈显富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几年来,在政府的帮扶下,在他自身的努力下,陈显富家庭经济稳步增收,儿子的病情也得到了效控制,目前大学三年级,孩子也很争气,希望在校完成专升本学历后能回家乡就业。

生活越来越好了,他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陈显富常说“没想到孩子生病了有补助,读书也有补助,现在还帮助和支持我搞产业,说句心里话,真要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我会努力多挣钱,以后有条件了,我还会帮助带动周边的贫困群众一起致富。”

这是一个贫困户的心声。

这是一滴水的姿态,当陈显富变成一朵小浪花时,被阳光照耀着,温暖着。

三、看见了么,那是他久违的笑容

53岁的李长海,是富滩村的一名贫困户,他曾经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肤色黝黑,脸色阴郁。是什么使他本该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变得如此毫无表情?是生活所迫,是一直压迫在头顶上的贫穷帽子。

李长海呀,他就是一个命苦的人。他的妻子本来就有智力障碍,正应了那句老话——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不,又患上了尿毒症。他夫妻俩育有一儿一女,24岁的女儿又弱智,上面还有80多岁的老母亲,一家人几乎全靠他一人养活。

李长海就像一朵耷拉着脑袋的向日葵,多么需要阳光的照耀。

2014年4月,村里把他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工作队来了,低保来了,扶贫资金来了,李长海感到熹微的阳光正向他照射下来。为了更快地摆脱贫困,他向村委会提出要自己创业,自主脱贫。镇里给了他5000元的创业基金。他开始养牛,当年12月就顺利脱贫。

2015年,他试种西瓜,因缺乏技术,加上天公不作美,他失败了。一家五口人的生活更加艰难。他心灰意冷,一度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此时的李长海就像一只搁浅的小船,进退维艰,希望渺茫。

全面脱贫不能落下一个人。镇里村里的干部没有忘记他,扶贫工作队也没有忘记他。在帮扶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他调整心态、重拾信心。李长海似乎觉得和熙的阳光,又一次莅临他的头顶。李长海那只像搁浅的小船,被众人推入江面,重新鼓起了风帆。

2016年,他申请5万元小额免息贷款,再次试种5亩西瓜。这次他吸取了失败的教训,查找相关书籍,学习西瓜栽培技术,向瓜农拜师学艺,引进优良品种。功夫不负有心人,西瓜喜获丰收。同年,在亲友的帮助下,他建好了一层楼,有了自己的新家。彻底改变了因几年前一场大火烧了他家的房子而居无定所。

2017年,他新建了钢架棚,再也不用担心瓜棚被大风吹走了,西瓜地也由原来的5亩,慢慢地增加到如今的30余亩。

为了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他利用种瓜外的土地空档期,种起了西芹。他带着4个村民起早贪黑、辛苦劳作,西芹长势不错,但是,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村庄封村,市场关闭,工厂也大多停工。望着长势喜人的西芹,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是的,李长海感觉希望的大门,再次被现实所关闭。

李长海没有想到,区里镇里两级干部又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当村支书郭必源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及时向挂点干部反映。在区、镇两级干部的帮助下,他的西芹销往镇政府食堂以及富滩工业园已开工的工厂。同时,经过村委会的宣传,不断有附近村民前来购买。说到这里,李长海激动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所有帮助我渡过难关的人。”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还清了建房时的十几万元欠款,在原有住房的基础上加盖了一层新房,去年把贷款也还清了。如今,他的钢架大棚有40余个,每年春夏季种西瓜,秋冬季种蔬菜,忙不过来的时候还要聘请本村的村民、贫困户来务工。“我没想到,我不仅不欠钱了,还能给别人发工资,去年的人工费都发了2万多元呢。现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他笑着说道。

久违的笑容出现在这个男人脸上,那是他对新生活的憧憬。他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成为小有名气的“西瓜王”。

这是一滴水的姿态,当李长海变成一朵小浪花时,水就从无形变成了有形,变成了一张幸福的笑脸。

 

四、他这个“黄瓜书记”不是吹的,是干出来的

今年47岁的陈年根,是龙塘村党支部书记,他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9年多,深得村民的信赖和喜爱。

说起“黄瓜书记”,村民都竖起大拇指。他这个“黄瓜书记”不是吹的,是实打实干出来的。龙塘村全村有2768人,7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这么大一个摊子就摆在那里,如何经营,就看他这个书记怎么做。修环村公路、建水渠、装路灯,也就是说,要改变村庄面貌,必须实行三化,即美化、绿化、亮化。都是些操心的事,他亲力亲为,把一腔热血,一身汗水,都挥洒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亮点上。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村容村貌的崭新变化,村民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龙塘村于2016年列入省级“十三五”贫困村,如何让村民人均年收入达标,如何让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94人)尽快脱贫,3553元这个数字像紧箍咒,令他吃不饱睡不着。起初,他每天口里念着的是这个数字,想着的也是这个数字,念着想着,一个能尽快脱贫的产业雏形就形成了。

是什么产业能在一年之内让整个村脱贫摘帽?是种植花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传统的耕作经验,以及优良的品种,构成了花生高产的最佳条件,他看准了如今的市场,摸清了现在消费者的需求。这不,当年每户贫困户就有1000元收入。

第一年尝到了甜头的陈年根,没有按部就班,他又在思考,必须要有个稳定的产业,让大家参与其中,才能更快地脱贫致富。选择什么产业?他与扶贫干部们反复商讨,发现种植黄瓜周期短、见效快、销售面广。

说干就干,陈年根借助结对帮扶单位给予的扶贫资金,利用村里流转的10亩土地开始种植精品黄瓜,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又安排贫困户就近务工。

“我在基地干一天活,就有100元的收入,一个月可以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真得感谢陈书记。”有视力残疾的贫困户周四迈很感恩。

“如今黄瓜基地已发展到30亩,亩产达9000斤,一年种三季,村集体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村民有了额外的收入,第一批分红每户就有500元。我们种的黄瓜品相好、口感好,平均卖到2元一斤,市场反响也很好。”陈年根乐呵呵地说道。  

他还根据村里的工作需要,安排了12个公益性岗位,全部给了贫困户,如清洁工、卫生监督员、图书管理员、水库报汛员、森林防火员、公厕打扫员等。

他扳着手指为贫困户算了一笔账,扶贫办300元,村级经济补助300元,加上每人每月不等的低保费(470元,400元,330元,260元),基本生活就有了保障。

走访贫困户是他每个月给自己安排的固定工作。对他帮扶的两户贫困户更是关爱有加,逢年过节,自己掏腰包,或送上200元钱,或送上一袋米、一壶油。

这是一滴水的姿态,当陈年根变成一朵小浪花时,他就像个太阳,给人以温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