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的为民情怀——王克华
来源: 区民政局 2021-06-03 10:33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2:青原区光荣福利院院长王克华

王克华,男,汉族,生于1958年10月,大专文化程度,199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右手残疾,现任青原区河东敬老院院长,2007年被选为区肢残人协会主席,2009年之前担任青原区河东街道友谊村党支部书记,2009年-2015年任河东街道敬老院院长,2015年起任青原区光荣福利院院长。王克华因为右手残疾,全靠左手行事,所以大家一直以来就直呼他“一把手”。

多年来,“一把手”不管是在村支书这个位置上,还是在敬老院院长和肢残人协会主席等岗位上,始终以残缺的身体、充足的干劲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默默的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义无反顾的与村两委会班子一起,带领全村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实现村组综合协调、快速发展;倾心倾力地关心关注残疾人,视他们为“亲兄弟姐妹”,给他们信心与温暖;耐心周到服务好五保老人,力促福利院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满腔的工作激情,真诚的为民情怀,赢来了领导的赞扬、群众的信任、无数的荣耀,该村先后被评为市、区综治先进单位,市抗冻救灾先进单位,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该敬老院被评为江西省“五星级”敬老院、全国模范敬老院;其本人先后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全省自强创业先进个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市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标兵、全市优秀人员调解员、吉安市劳动模范、全区优秀村支书、全区模范共产党员、全区优秀党代表、全区首届十佳公民道德行风建设标兵、全区先进敬老院院长等荣誉称号。

他,是一位心系群众、全力为村民办实事的好支书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王克华上任伊始,村级债务多,村级班子涣散,干群关系紧张,村民收入低。面对这一情况,他直面矛盾,带领村两委班子,不知辛苦,挨家挨户深入村民家中访贫问计,最终决定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为民办实事谋发展入手,让群众切身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要想富、先修路”。过去,村里通往城区的道路坑坑洼洼,十分难行,成了村民致富的“拦路虎”。王克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想办法、寻计策,终于筹集建设资金几十万元。资金落实后,他又一心扑在修理一线,亲自参与劳动,亲自监督检查,并针对占用部分村民的菜园地、宅基地而出现极少村民“乱掺和”的情况,苦口婆心做工作解心结。就这样,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终于顺利竣工了。之后,他又想方设法筹集建设资金50多万元修通了3公里水泥路,实现了100﹪的自然村通水泥路。原来的“烂泥路”真正变成了“致富路”。同时,针对友谊村是一个水淹区,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损失的情况,他又多次组织召开村两委会议,亲自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实地勘探修建渡槽路线,并争取到项目资金捆绑使用,一条投资10多万元共1000余米长的排灌设施如愿完成,几百亩的望天丘变成了双丰收的肥田。

“产业兴则农村兴,农家富则百姓乐”。友谊村虽地处中心城区的规划内,但长期以来由于主导产业不明确、生产力水平不高等因素,农民增产增收困难。针对这一现状,王克华同志从实际出发,全面分析本村的发展形势,拓宽思路,制定出《友谊村五年经济发展规划》等,明确主攻养殖业、种植业,辅以建筑、服务、流通等产业。

为鼓励村民发展养殖业,他带领村干部率先集资搞养殖业,办了一个友谊果园种养项目,果园种植面积200多亩,养牛百余头、猪200余头、鸡5000多羽,请来村上两个残疾人进行管理,有力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后顾之忧。通过实践摸索,王克华一班人逐渐掌握了立体式的种养技术。他们就积极鼓励其他村民加入养殖大军,并亲自下到农户家传经送宝,提供养殖技术的咨询服务,开展帮扶活动,切实帮助村名解决资金、技术等难题。在村干部的示范带动效应下,该村涌现出20多户养殖大户,全村年出栏生猪600多头,商品鸡10000多羽、商品鱼250吨,年总产值达500万元。他还利用山多的优势,鼓励村民共栽种果树400多亩、湿地松近500亩,优质稻800多亩,仅此几项年产值就达300多万元。同时,王克华同志又把目光瞄准了就城务工这一产业,每年免费组织村民到农业、科技、认识等部门学习培训,并建立信息档案,动态管理。如今,村民们在建筑业、物流业、物管业等领域大显身手,人均月收入2至3千元不等,全村的务工收入飙升到近600万元。村民的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不足2500元提高到2010年的5600多元。

在带领群众建设民生工程。共同谋发展的同时,他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社会和谐度和群众幸福指数上来。10年来,村里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和事故,没有一个群众上访闹事;殡葬改革后,没有出现一起土葬,全部实行火化;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没有出现一起计划外生育。

他,是一位古道热肠、关心关注残疾群体的贴心人

王克华同志自担任村支书,尤其是区肢残协会主席以来,更是把扶残助残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长期以来,他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认真履行扶残助残义务,营造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为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在担任村支书时,他坚持每半年研究一次扶残助残工作,定期听取村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对扶残助残活动的情况汇报,深入研究工作措施,加强对扶残助残活动的督查指导,协调解决扶残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他还亲自深入困难残疾人家中,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广大残疾群众对村委会扶残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改进该村残疾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为确保残疾人的生活有着落,一方面,将重度残疾和生活困难的残疾人优先列入低保对象,保障其家庭基本生活,并建立了残疾人康复站,添置了残疾人康复器材,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康复训练的活动场所,为残疾人重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村党支部确立了党员帮扶点,开展党员深入残疾人家庭,了解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工作,从而确定帮扶对象、内容和目标,开展了捐款捐物、安置就业、就读救助、生活救助、康复救助、大病救助等一系列活动。同时,他想方设法组织残疾人进行果园、蔬菜类的培育管理,畜禽类的养殖技术以及电器维修、缝纫、理发业和工业品加工等内容的培训,力求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使他们走上脱贫致富路。

每到节日,人们就会看到王克华同志和村干部们登门慰问残疾人的身影,为他们送去年货、带去问候,让残疾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2008年发生严重雨雪冰冻灾害,王克华立即组织村干部为特困及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送上食用油、大米和肉等,保障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残疾户刘斯道一家三口都是残疾人,生活极度困难,住的是危房,阴暗潮湿,急需改造。王克华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终日为他奔走相告,多次跑民政部门了解、打听,终于用自己的耐心、诚心为他一家争取到15000元的房屋改造款。同样,该村委会王家坛自然村村民王安发,夫妻两都是残疾人,住的房屋是一层平房,每逢下雨,雨水都会渗漏进屋,更受煎熬的是,一到夏天,整个屋子就像一个大蒸笼。面对这一情况,更面对当时中心城区范围内不允许擅自建房、擅自加层的情况,王克华同志又积极主动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跑上跑下,忙里忙外,办理加层审批手续终于如愿以偿,第二层屋终于可以兴建。在修建房屋时,王克华又帮他争取到残疾人资金补助,还帮他联系买钢材、水泥等材料。

残疾户王华及其母亲都是精神病人,王克华除帮他们办理低保之外,每年都要多次上门,并提一些油、粮食等生活用品给他们,特别是王华的父亲,因骑电动车在外拉些小货物维持生活,可电动车实在破旧不堪了,出危险的可能性随时会出现。为此,王克华又主动联系相关部门,无偿捐赠了一部新的电动车给予帮助。他的父亲拿到电动车,非常感动,连说“谢谢!谢谢!真是太感谢你了!”

其实,受到王克华同志帮助的残疾人还有很多。他就是这样,始终站在服务残疾人的第一线,热心、精心地为每一位残疾人服务着,给他们温暖、信心与力量。

作为肢残主席,能否得到残疾人的认可和拥护,做好本职工作是关键。王克华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待残疾人如春天般的温暖,遇到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做到笑脸相迎,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平易近人,使残疾人倍感亲切,同时对他们来说也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是最好的表率与模范。为了更好的服务残疾人,他利用业务时间查阅与残疾人工作相关的法规和优惠政策,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做到四勤,即勤问。勤记、勤学、勤走,从而使自己的工作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他运用所学的知识与工作有效的相结合,从组织联络、康复服务、扶贫解困、文体活动、保障服务、就业培训等方面深入开展残疾人工作。

王克华作为一名肢体残疾、扎根基层的共产党人,长期以来他都恪守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默默无闻地服务好残疾人,真正成为残疾人的“亲兄弟姐妹”。

他,是一位耐心周到、倾力服务五保老人的好院长

王克华自2009年底担任院长以来,带领全体工作人员,坚持“以人为本,情系老人”,建立健全了敬老院一整套规章制度,创新“以院养院”工作路子,为孤老们创造了安度晚年的良好环境。

担任院长11年多以来,他始终能够以充足的干劲、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和满腔的工作激情、真诚的为民情怀,默默地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院里住着29位孤寡老人,他们有的长期卧病在床,需要喂饭端药;有的行走不便,需要搀扶起居;有的性情孤僻,精神失常,难以应付。面对这样的情形,他丝毫不嫌麻烦,充分发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满足不同老人的需求。4000多个日日夜夜,他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十几年来,他在家住宿的日子加起来不超过1个月,也从未真正睡过一个安稳觉。他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来呵护,与老人同吃同住,曾多少个深夜,他一次又一次把老人送进医院,亲自陪护在老人病床前,喂饭送药,换洗衣服,端屎倒尿。11年里,他没有一个春节是和家人团聚,每年的大年三十、初一都在院里陪伴老人,在院里总是能够看到他忙前忙后,喂饭喂水、端屎倒尿的身影。每逢节假日,他总要亲自动手炒好几桌菜给院民吃,赢来了领导的认同、群众的信任、院民的点赞。湖南省、贵州省、上饶市、萍乡市、吉安其他县市区等代表团多次到该院参观考察。

他上任后,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院内设有医疗室,配上血压表、听诊器、办公桌、医疗床、体重秤、药柜、各类药品;修建健身场地400平米,健身器材10件,门球场一个,有乒乓球台、扑克、麻将等娱乐品;设有阅览室120平米,书籍350余册;院民生活拥有彩电、冰箱、热水器、洗衣机、取暖器、消毒柜、空调,还购置了一台烧开水的电热器。可以说,敬老院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室内阳光充足,窗明几净,睡的是席梦思床,每人还有自己的大橱、靠背椅、床头柜、暖瓶、茶具等日用品。夏天,有电风扇,有蚊帐;冬天,有取暖器,床上双铺双盖。同时,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净化”“三化”活动,兴建了一座大型沼气池,栽种大树,空地铺上草皮,院内办公室、走廊上摆上盆景,散发阵阵芳香,整个敬老院清幽雅致,犹似一座大花园,让老人们流连忘返。除用政府拨给的供养金安排生活外,院内还拿出创收的资金改善院民的生活。目前,院民生活每人每月达到500元,零用费每人每月30元,劳动院民每月发放劳动费,院民的生活质量极大提升,幸福生活写满老人脸上。

同时,他带领大家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成立了院务管理委员会,制定了院长任期责任、工作人员岗位责任、院办经济责任制度,卫生、安全制度、会议学习制度,请销假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实物管理制度和院民守则;建立了院务管理记录簿,会议学习记录簿,院民工作情况记录簿,请销假记录簿,环境卫生评比登记簿,五保老人健康情况记录簿和五保老人花名册。福利院不但将各种制度装祯后挂在会议室的墙上,供大家学习,还经常组织院民交流遵章守纪的经验和体会。

如何保证五保老人进得来、留得住、住得安?这又成了王克华的一块心病:“保证老人生活、改善院容院貌,仅依赖有限的五保供养经费是不行的,要充分利用政府对敬老院提供的优惠政策,争取更多的经营基地,走以院养院的新路子。”在王克华同志的组织领导下,敬老院充分利用现有的各方面条件,多方创收,坚持“以院补院,略有节余”的办院方针,确保“栏里的猪、笼里有鸡、塘里有鱼、地里有菜”。今年,该院饲养生猪30头,土鸡2000羽、山羊10头、黄牛10头、土鸭100只,年可创利8万元;院内还栽植30亩优质甜柚和20亩优质蜜桔。

敬老院有近一半的五保老人是残疾人,有耳聋的、眼睛失明的,还有疾病缠身的……他把每一位孤老都当作自己的亲人,既当院长,又当医生,还要当护理员,在每一位老人身上,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尤其是对那些孤老残疾人,他更是呵护有加,经常买些水果、饼干看望他们,尽一切能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如今老人讲究过大寿,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也很羡慕别人过生日,他就把老人们的生日写在纸上贴在办公室的墙上。每当有老人过生日,他都精心准备,买来生日蛋糕,做上十多个可口的菜肴和大家一起为老人祝寿,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光荣福利院的宁静。他深知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年前就开启了战“疫”模式。老年人为易感人群,养老服务机构又属于人员密集场所,针对这种情况,他始终牢记“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时刻把院内老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严格落实上级关于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有关部署,全面建立防控机制,大力加强宣传教育,优化管理服务水平,筑牢疫情防控防护墙。疫情发生以来,他始终吃住在院没回家,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真正做到了防疫不留死角,有效保障好老人们的健康,展现了一名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

这就是中国最基层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工作缩影,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悦耳的篇章,有的只是朴实无华、平淡无奇的朴素工作经历,王克华同志正是用他那朴素无奇的人生目标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为群众、为残疾人、为孤寡老人真诚服务的光荣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