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安福 “1+3”主导产业发展及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来源: 安福融媒体中心 2021-05-12 00:12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为了积极策应县委、县政府确立的 “1+3”主导产业(1是指首位产业—电子信息,3是指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及大健康主导产业)发展战略,对接“中国制造2025”,全力打造我县“1+3”特色产业集群,构建高质量工业发展体系,6月下旬,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常委、经科界别委员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就我县如何加快安福 “1+3”主导产业发展及园区建设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考察小组就调研课题详细考察学习了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蓬莱市以及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成功经验,同时,深入我县园区了解“1+3”主导产业发展及园区建设情况,综合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外出学习考察经验体会

调研考察小组深入福山、蓬莱、金坛三地经济开发区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并在当地政协主持下,与当地工口部门进行了座谈交流。从总体上来看,这三个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理念新、速度快、潜力大;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强、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招商引资力度大、措施实;园区建设规划起点高、建园标准高,成效十分明显。

(一)做法与成效

1、产业定位准,产城融合快。三地都能依托本地经济条件、地理区位和已有的优势企业,科学定位产业发展方向。比如,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2002年就开始瞄准汽车零部件产业,规划建设汽车零部件的专业工业园。十六年来,该区围绕汽车车身系统、内外饰系统、动力系统、电气系统和转向系统等汽车产业链不断加大招商力度,先后吸引了韩国浦项钢铁、上汽集团等知名大企业落户,打造出完备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产城融合方面,三地均能注重按照产业空间分布,合理配套建设生活服务设施,完善园区生活服务功能,采用城市化方式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把园区当城区建,实现园区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园区与城区有效对接,形成产城一体化格局,有力促进了产城之间人员交流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

2、营商合力强,项目引进快。为进一步强化营商合力,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党委政府多措并举充分调动部门单位、企业个人积极性,全面提升社会营商合力。政府专门成立了项目服务中心,统一协调税务、环保、质监、国土、城建、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为“项目引进和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提供零距离、全过程、个性化服务。与此同时,该区政府通过开设“金沙大讲堂”,搅动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激发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热情,全面营造“产业兴金坛兴、产业强金坛强”经济发展氛围。比如,金坛区纪委书记带头招商并夺得头奖,反响很大,正是他们狠抓营商环境、增强营商合力的具体体现。在加快项目引进方面,他们开设了“联审联办”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流程。比如,金坛区对重大项目进入绿色通道审批的,可以先行办理土地预审以及规划选址、环评、工程招投标等相关手续,国土部门优先供地。他们还注重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导向功能,科学有效地设置考核内容和指标,形成了“加快项目引进,加快项目建设”的工作考核体系,从而加快了项目引进步伐。比如,引进众泰汽车投资85亿元,从项目谈判到项目落地只用了一个月,从项目建设到项目投产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如此大的企业引进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实属罕见。

3、机制体制活,发展质量高。考察发现,三地都十分注重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工作机制,突出发展经济为各项工作之首。比如,常州市金坛区提出“六二二”时间分配法,即党委、政府60%的精力用于经济建设,20%用于社会稳定,20%用于党建及其他工作。他们还建立了重奖招商有功人士、招商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积极参与招商。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采用智力引进、业余兼职、特聘租赁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实现资源共享、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合作,提升园区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创新水平;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带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该区还十分重视提升园区企业贡献率,主张以“每亩产出经济贡献大小”论英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正确导向。为了企业发展拥有充足人才、技术储备,出台了 “柔性人才合作工程”实施办法,设立了“金沙英才奖”,对企业引进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给予适当奖励,促进招才引智工作,从而带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二)经验与体会

考察福山、蓬莱、金坛三地工业经济发展经验做法,我们为其经济理念之新、发展之快、措施之实、机制之活所震撼,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点启示:

启示一: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定力和耐力仍是我们面临的第一考量。思路决定出路,新理念、新视野引领新格局,新格局成就新伟业。三地在发展新理念上各有侧重,相同点是都奉行“产城融合、项目为王”发展理念,并贯穿于工作规划、部署、推进的全过程。城园融合对接发展,将片状的产业集聚区、块状工业园区与城区融合协调发展,以规划合理的交通连接贯通,形成区域经济整体化发展新格局。不同之处表现在:金坛区侧重于产业战略转型和产业品牌化升级。该区用了8年时间不断收缩制衣、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二百多家制衣企业减少到目前几十家企业,近四百家农药生产等精细化工企业减少到目前不到五十家企业)。近六七年来积极拓展汽车制造、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蓬莱市运用工业经济旅游化理念嵌入到园区企业发展思路,经济开发区积极配合旅游开发发展大健康食品园,引进了30余家企业重点发展葡萄产业,工业+旅游理念拓宽了企业发展空间,开创了企业“接二连三”新局面。福山区长期专注于汽车制造,链条式抱团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新理念引领了当地经济发展,带动了产业振兴。在持续发展道路上,坚持功成不必在我,保持定力和耐力理念是我们“1+3”主导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面临的第一考量。

启示二:新举措营造新氛围,招商和营商仍是我们工作的第一菜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必备条件。营商环境好不好、氛围浓不浓,领导干部是关键,不仅自己重视,还要有不断搅动干部、群众思想的良好措施,使所有干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进来,投身全县招商引资工作中去。用切实有效的举措营造“招商引资是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佳方式”的浓厚营商氛围,使之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共识。三地牢牢抓住招商引资和营商服务两大关键要素,开展项目招商、推进项目建设年活动,建立科学考核机制,推动招商引资引向深入;金坛区政府采取建立项目服务中心、开设“联审联办”绿色通道等举措,优化服务企业发展、服务园区建设等营商环境。招商和营商仍是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 “1+3”主导产业发展的第一菜单。

启示三:新机制激发新活力,科技和人才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敢于改革,自我革新,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使活力迸发出来。三地在建立健全科学考核、投融资、企业招工等机制方面,成效明显;在园区规范管理、简政放权、服务企业水平方面有新突破,新机制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力。党委、政府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关键环节,把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新机制,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作为检验地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最好的标尺,一以贯之狠抓落实,从而激活当地工业经济发展内驱力。科技和人才同样也是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更是推动 “1+3”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园区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二、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县工业园区始建于2002年4月,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和省级民营科技园,2012年8月,被省发改委、省工信委批准为省级液压机电产业基地。工业经济在三产结构中占据半壁江山,工业经济税收占比持续扩大;工业园区建设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功能不断增强。2018年初,县委提出加快“1+3”产业上规模集群发展,加大专业招商力度,大力推进补链招商,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基本格局已经建立。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全县“1+3”主导产业发展与园区建设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1、营商合力不够。虽然县乡领导已经认识到招商引资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全县上下全方位招商引资的氛围和共识并没有真正形成,存在上头热、下头冷现象。主要表现在主要领导高位推动招商、高位谋划调度指挥力度加强,但全县招商育商扶商的意识有所减弱,有些单位和部门对招商引资投入精力不足,行动迟缓,招商、亲商、安商、扶商氛围不浓。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企业家持观望态度,投资迟缓,招商信心不足,缺乏招大引强的气魄和决心,全民营商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形成整体合力。

2、产业龙头不强。我县园区企业大多为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品牌竞争力弱的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含量高、集聚效应强的龙头企业,全县仅有海能电子、超威日化、裕元鞋业、江西液压、中广核实华等几家龙头企业,“1+3”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较小,首位产业不突出,产业龙头不强,优势尚未凸显。

3、机制体制不活。目前,我县招商、营商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致使招商单位、专业招商队看不到前景,动力不足,缺乏激情;考核办法不够科学,考核指标太多,指挥棒指向不明,操作性不强,考核机制体制有待健全。

三、今后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

为了加快我县 “1+3”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我们要在提振信心、昂起龙头、创新机制上下功夫。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坚定信心,不断增强主导产业发展定力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越是形势严峻,越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当前,虽然处于国际国内经济下行态势,县内园区有的产业发展处于低谷,有的企业经营困难,发展缓慢。但从国内经济发展转型技术创新来看,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与全县提出的“1+3”主导产业非常吻合。从梯度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沿海的电子、机械制造等企业逐步向内陆转移。县委确立的“1+3”主导产业发展战略符合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更要从思想上、组织上、规划上等方面坚定信心,保持发展定力。

一要加快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建议加快制订 “1+3”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产城深度融合规划和工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坚持以规划突出首位产业,以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增强“1+3”主导产业发展定力。

二要提升招商引资的精准度。建议谋划制定全县招商产业地图。围绕“1+3”主导产业发展,突出首位产业,进行链条式、抱团式重点招商;并根据“南下东进”各个区块的产业特色,整体统筹布局,有针对性地开展定位招商、敲门招商,精准服务,久久为功;同时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专人服务,盯住项目信息洽谈、签约、注册、开工、建设全过程,全程帮助解决企业的疑难和投资阻力。

三要坚持招商门槛准入。加强进园项目审核,提高选资、选项目标准,坚定环保准入高门槛。建议划定“低产田、高产田”红线标准,制定企业“亩均效益”考核体系,让“低产低效”企业有序退出,“高产高效”企业再增产增收。

(二)昂起龙头,不断增强招商营商的合力

要不断增强招商营商合力,全力发展园区经济,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力促“1+3”主导产业壮大发展,昂起我县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龙头。

一是坚持构建组团招商大格局。要构建招商大格局的工作思路,厚植招商氛围。建议建立由党政班子成员领衔、人大政协班子参与、部门联动招商工作组和若干个专业招商小组及19个乡镇招商小组,形成多层次并行的组团招商大格局。

二是完善工业园区平台功能。建议补齐城园融合发展交通基础滞后的短板,抓住安福融入赣西旅游经济圈的机遇,把握新余至吉安城际铁路、宜井遂旅游高速、昌吉赣客专等大交通建设机遇,有效利用武功山旅游通道,科学规划产城融合蓝图,合理布局园区和城区重点基础设施。同时,建议策应宜井遂旅游高速交通优势,把金田505库大型的液化石油、天然气储存基地建设成为赣西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南乡片以洲湖镇为中心,允许其充分利用洲湖井纺工业厂房发展为分园区,吸引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西乡片以横龙镇为中心,重点发展竹木加工产业。

三是提升工作考核精准度。突出主导产业导向考核,突出跟踪问效考核,突出高产项目考核,以“项目为王”理念提升工作考核精准度。建议增加招商引资在年度考核的权重。发挥考核奖惩导向作用,提高考核奖金,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年终奖金紧密挂钩,对完不成任务予以通报批评,并扣发绩效工资。同时考核指标必须讲实效、可操作性,如固定资产投资以购地税务发票和建设工程税务发票为考核指标、建设进度以实地督查和无人机现场定期拍照为依据、单位土地经济产出以企业销售税务发票为据,对内建立真实可行的统计模式,有利于掌握真实的招商情况,减少数字招商、招假商的现象。项目实行连续跟踪考核。第一年签约落地并开工建设,第二年企业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安装,第三年投入有效生产,通过延续三年跟踪考核,招商的成果才会真正见到实效。以每亩投入资产、产出税收及经济产值等指标考核进园企业,以“每亩产论英雄”促进园区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创新机制,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我们要有举全县之力的勇气、聚天下英才的气势,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1+3”主导产业发展与园区建设,不断创新机制,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力,做大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

一是建立招商引资容错纠错新机制。用机制合理保护干部,积极解决招商引资实际问题,为招商工作人员出面站台,激励干部大胆主动招商。通过招大引强,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建立园区投融资新机制。成立园区投融资建设主体。发挥建设主体的投融资平台功能,捆绑担保,向银行融资,解决园区投资不足问题。加大银企对接力度,强化企业融资平台建设,采取政府担保贴息,搭建过桥资金等形式,解决入园企业融资难题。

三是建立企业用工新机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和园区职业技术学校要联合设立对外招工网络平台,加强与全国各地技校信息联络,以产业分类为目标,实行统一对外招工。同时尽快制定机器换人补贴政策,对实施机器换人的企业按每投入一台机器给予适当补贴,以缓解企业招工难题。县职业技术学校要紧贴“1+3”主导产业开设学习专业,有目的培养技工人才,积极主动服务全县“1+3”主导产业发展。

四是建立科技创新机制。首先要建立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寻求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各类高新技术项目和研发机构。政府为企业搭建有效桥梁,促进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我县开花结果。积极协调好正源新能源研究院建设工作,充分发挥银杉院士工作站作用,切实在本土人才培养、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上求实效。其次要尽快制定“安福英才计划”、本土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引进高科技人才和发挥本地优秀人才相结合办法。同时积极探索工业“旅游+”平台建设,在景区周边划出部分土地用于产业龙头企业发展科技服务业,规划建设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等,作为招商特别优惠措施以吸引大型企业特别是电子信息龙头企业进驻,全力推进全县“1+3”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使“1+3”主导产业成为牵引全县经济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