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不再寒冷
来源: 安福融媒体中心 2021-05-11 23:38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文/张赣秋

寒冷的冬天,总会有一些感动让人无以释怀,总会有一些感悟让人刻骨铭心。在我的人生里,有一段与村庄、贫困的不解之缘,让我记忆犹远。

坐落在江西省安福县东大门的竹江乡店上村,是安福县“十三五”省定贫困村。三年前的一个春天,在单位党组织召唤下,我被派驻到该村任第一书记。近三年来,我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与村民们度过了近千个日日夜夜,深切地体会了当一名第一书记的酸甜苦辣,也亲身见证了村庄的华丽蝶变。 

一个春寒料峭、乌云翻滚的日子。在单位领导的引领下,我怀揣着组织介绍信,来到村党支部报到。汽车在一条通往村委会的泥泞小路上艰难行驶。走进村委会大院,只见几棵高矮不同的小树无力地在风中摇曳;办公楼像一个尘土飞扬中的蹒跚老人,屹立在寒风中。一楼村卫生室里,几位病痛老人坐在一条长凳上打着吊瓶。只有村委会大门上方的这面五星红旗,仍飘扬在天空。

这就是我朝夕相处的村庄?此时,我陷入了一种巨大的失落之中。三位村干部的到来,以及他们的热情相拥,舒缓了我的心情。为了尽快地投入工作,我尽力调整心态。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常与村干部和村民嘘寒问暖,拉起家常。通过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收入来源,家庭住房、水源保障等信息熟悉村情。

这个村是典型的贫困村,村里没有资源,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村级经济近乎空白。全村老弱病残人口较多,没有特色产业。面对这样一个深度贫困村,我沮丧地低下了头。我害怕自己无力改变眼前现实,害怕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但我仍想努力改变他们的命运。于是,一种强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油然而生。

在与村干部的闲聊之中,我开始分析他们的致贫原因,了解“两不愁三保障”的差距。村支书杨书记一语道破天惊:“既没有资源,又没有技术与人才,交通又落后,不穷才怪。”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密集走访贫困户,与他们拉家常,套近乎。惊讶地是,在深入了解之中,我的情绪开始变化。这些变化倒不是有离开家人、同事的寂寞,也不是日晒雨淋的疲惫与艰辛,而是被贫困户艰难的生活艰难所牵挂,于是有了一些发自内心的关怀与思考。我突然感觉到,眼前的这些贫困人口,他们血肉相连,他的精神仍然爽朗。从此,我暗下决心,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们,我要用行动改变他们的现实生活,帮助他们在小康路上完成美丽蝶变。

我终于发现,无声的点滴总会在不经意间存在,耀眼的光环就会在某一瞬间出现。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制定村庄整治规划和脱贫计划。有县领导和乡村干部、扶贫牵头单位的支持配合,村里很快争取到了一批批资金,一个个项目开始动工。当年,“七改三网三场所”建设项目推进。第二年,完成了村组道路硬化、绿化,兴建了卫生室、图书室,建造了污水处理站,排灌站,建起了养鸡厂,动员了贫困户入股分红。一个12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并网发电。我又协调村里的制鞋厂和工业园区企业,解决了十多名贫困户就业。第三年,完成了所有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以井冈蜜柚+光伏产业和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要内容的“2+2”产业模式形成,整村人均收入稳定有较大增长,2019年25户贫困户全部摘帽。争取东投集团捐赠三十万元资金,帮助村委会建起了便民服务中心。三年多来,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一道,一路汗水一路情,唱响了一首扶贫交响曲。

此时的村庄美丽开始显现,容颜开始焕发。我开始欣慰,我离开繁杂熙攘车马喧嚣的世界,获得了一份美丽的天空和灿烂的阳光,还拥有了一阵田野的清风。这一幅幅图画,犹如陶渊明笔下的山水之美,让我领略了悠然见南山之意境。

来到五保老人刘五树家走访,心情格外舒坦。刘五树夫妇无儿无女,是村里的五保户。为了提高他家里的收入,我买来二十只鸡仔,指导他们饲养;为了能让他们顺利与外界沟通联系,我特地送了台智能手机给他们。每次进他们家的门,老人总是拿来家中最好吃的花生、炒黄豆或熟红薯给我吃。这一刻,我感觉异样的幸福。我知道,他们已把我当成了亲人。春节前几天,黄大妈特意拉着我的手说:“你买的小鸡已经长大了,我送两只给你带回老家过年吧。”我忙说:“不用了,等春节过后,我帮你卖出去吧,还可以领取政府补贴呢。”鸡虽然没收下,但老人的话感觉特别暖心。

贫困户刘富英奶奶今年八十八岁,与她唯一的残疾儿子相依为命。儿子三十五岁,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一天,我完成了工作以后正准备离开。突然,残疾儿子破天荒地从火笼屋里挖出一个大红薯,足有两三斤重。他用含糊不清的话对我说:“你吃,你吃。”我愣住了。刘奶奶立即责怪她儿子:“这么大一个有什么用,没熟,你去捡个熟的给书记带着”,回过神来的我忙说“不用不用,你们自己留着吃吧。”望着婆孙俩真诚的笑脸,我倍感欣慰。离开她家的时候,刘奶奶和她儿子站在门口目送我离开。此时,我发现母子俩,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支撑,我没有理由不去为他们做些什么?

年近五十的欧阳兄弟俩天生哑巴残疾,是我帮扶的贫困户。因兄弟俩没有语言能力,我无法与他们交流。每次走访,需要他母亲当翻译。为了便于交流,我下决心向他母亲学习哑语。每次去他家走访时,我用肢体语言与兄弟两艰难交流着,并不断地用眼神观察他们的表情,从中获取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慢慢地学会了哑语,现在与他们交流基本没有障碍。在村干部的支持下,我帮助兄弟俩发展产业,督促他们种植水稻,提供养牛技术,使他们人均年收入有较大提高。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六千多元,实现了脱贫的梦想。几年的帮扶时光,不仅见证了兄弟俩的生活变迁,还与他们结下了深厚情谊。每次从他们家出来,兄弟俩唯一的动作,就是站在大门口,对我竖起大拇指。我知道,这一简单动作,既是对我的褒扬,也是对我最大的鞭策。

其实,生于乡间的我,对这样的场景总有着无比的亲切。吹着田野的风,与纯朴的人对话,那种淡然,会让我的现实拥有更广阔的气概,最终会让我放下心中的羁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塑造一个真实的自我。

贫困户杨东安夫妇均患有眼疾,杨东安病情更为严重,近乎失明。冬至节后的有段时间,贫困户杨东安总是给我打电话,问我在不在村里。这次又来电话,我说在村里开会。一会儿功夫,他和妻子骑着三轮车来到村委会。夫妇俩一看到我们,就说:“太感谢了,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政府没有这么好的医保政策,我早就成瞎子了。”村支书杨书记接过了他们的话:“是啊,如果不是张书记联系南昌的专家来给你做眼睛手术,老杨恐怕你再也出不了门喽。”我忙回答说:“没事,没事,这是应该的,主要是党的扶贫政策好。今天天气这么冷,你们俩多坐会喝点热茶”,杨大妈马上摆摆手说:“不要紧的,我今天知道村干部都在,我是专门来请你们明天去我家吃杀猪饭的。”听到这话,我挥挥手说:“我们忙着呢,吃饭就不用了。”说罢,心里掠过一阵意外的欣喜。我欣喜眼前这些贫困户,他们已开始懂得铭记,懂得感恩。

在驻村帮扶的一次次感动中,我自己也学会了反思,也学会了感悟。这一次次感动常在,但总能戳中我的泪点,最终汇成我对贫困户的真挚情感。回想来时路上的忧虑与彷徨,仿佛已经演变成了他们对我的依恋,这足以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欣慰,当初村庄的寂寞清冷,已变成了今天的车水马龙。我知道,这一切变化并非是我有过人之处,而是缘于党的扶贫政策。贫困户之所以能收获幸福,是坚强的党组织给了他们强大的力量支持。而我已经做的,只是把他们的心灯点亮,把温暖安放在小村的灵魂里,仅此而已。

想起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天空中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曾经飞过。”是的,虽然村庄没有留下我的名字,但给我收获了太多记忆。

以后的日子,我依然会让你的冬天不再寒冷。

2020年安福县脱贫攻坚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