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垅.嬗变
来源: 安福融媒体中心 2021-05-11 23:32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文/王嫦青

小垅,是我出生的地方,一个隶属于吉安市安福县山庄乡的小山村,在地图上籍籍无名。

小垅,名字也应当是取于小垅小丘壑之意思。这里的确很小,距离安福县城约三十公里,偏安于茂盛的山林中,方圆几十公里,总共不过十几户人家。

偏僻,贫困,人烟稀疏,是过去的小垅最扎眼的标签了。如今,这里依旧偏,还是小,但已经不再是僻壤之地了。在党和政府的惠民东风遍吹之下,小垅人正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在两三代人的接力努力下,用力描绘着一幅崭新的青山绿水新图。还是那个小山沟,但小垅,已经不再是昔时的穷山沟。那时候的“穷山恶水”,是今天归乡的游子心中缠绕梦境的好山好水;曾经的“烂泥路”,已经㙂变成了今天的水泥小康路......

小垅,正在经历着属于它的破茧成蝶的嬗变。

小垅的路

如果说一定要拿小垅的一样过去和今天对比,那么最为深刻的今昔比对应当是小垅的路了吧。

留下无数年少记忆的那条蜿蜒的羊肠小道,绕过山头,也淌过田垅,像一条长长的鞋带,系着上几辈人的大山情节,如今,已经在时间的行进当中安静地留在了过去。犹忆得,昔时的土路,晴天黄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走。那时候去学校,我们在零晨四五点钟被闹钟从睡梦中叫醒,匆匆忙忙地吃了自己炒的油盐饭,三五个小伙伴们结伴,打着手电筒摸黑开始走,见到东方的鱼肚白的时候,约摸走了一半的路程了了。每次要走将近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学校。遇到下雨天,要走上近两个小时。记得那时候,穿着雨鞋,快要到学校的时候,把雨鞋脱下来,换上背在书包里的干净的球鞋再去课堂上。

对于那时的我们而言,家乡的路是那条要走很久才到学校的路。而对于大人们来说,这条路,还是一条与生计紧密相关联的踏破铁鞋的“难”路。

这路啊,外面的东西进不来,里面种植的剩余农作物也出不去。去一次城里,大人们也是天刚蒙蒙亮就出发,到太阳西沉才归。这路啊,不知道愁坏过多少人的肠。

记得1997年家里盖新房子,拖瓦的车子由于突遇瓢泼大雨道路湿滑陷进了泥潭里动弹不得,最后只得肩扛手挑地完全靠人力,将瓦一点一点地搬到牛车上拉回去。父母亲在大雨中浑身湿透的样子如今想来依旧让人鼻子酸楚,心中隐隐作痛。

那时候,村里还有人家因为快要生产的媳妇没有及时赶到医院,而导致孩子窒息而亡。遇到红白喜事,需要购买物资的,都要事先看天气预报,就怕天公不作美。

“要想富,先修路。”小垅人日盼夜盼的一条好路,终于在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下,变成了现实。如今,宽阔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的门口。那条延绵十几公里的通往城里的路不再是让人望而发愁的,欣喜和期骥已经将“愁”字覆盖了。那些与路相关的所有艰难的回忆,已经成了泛黄的过往。

有了一条好路的小垅人,渐渐地富了起来。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的小楼,马路上时而有奔驰而过的小汽车的身影。

过去只是单纯依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作模式生活的小垅人,有人开始过起了承包养鸭养鱼的新生活,有人开始到附近的工厂上班,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新一代的小垅人秉承着父辈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外出打拼,正在实现着他们“走出大山”,奔向更高更远的梦想。

小垅的山

小垅四面环山,群山环抱的小垅,其地形像一个小布袋,众山呈捧月之势,抱紧这几十亩大小不一,或肥或贫的耕地。但在过去,这捧出来还是农人们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劳作中的对于丰收的反复期骥,还有,对于走出去的深切渴望。

由于地形的原因,小垅的耕田都散落于山林间,这里几亩,那里十几亩。上辈人分别给这些地方取了很多我至今都记不全的五花八门,奇奇怪怪的名字。大约,只有他们才知道,每一个难以记忆的名字背后,都承载着他们光着脚板扛过来的重量。

过去山上生长的大多数是自然成林的杂木,主要用途也是砍伐用来烧饭,利用率不高。

今天,由于天然气的普及使用,柴木做饭已经是极少了。过去,烧炭过冬,也被电暖取代,森林得以自然地休养生息,于是,更见其苍翠。

过去,难翻的山岭,还存在由于网络不完全覆盖,信息不够畅通的问题。今天,这样的历史早就成为泛黄的笑谈了。

那时候难以翻过去的山,如今山上的每一棵树都长成了乡愁。有的人在这个山里生活了一辈子,终于可以随时去一趟城里,也终于可以停下来,静静地欣赏一下落日倚着山肩落下去的美景,慢一点,感受一下背着夕阳荷锄归的暖意。

小垅的水

一条不算大的小河,从小垅的正中间穿田而下。再加上村上的水库原来就在小垅的入口,这两处的水,便是小垅的过去与水有关的大部分记忆了。

小时候经常是天不亮就能听到小河边妇人们浆洗衣服的榔头声。在那样的声音里,伴着鸡的啼叫,迎来山村的黎明。农忙时节,更是如此。这条不是很宽广的小河确切地承载着三代人的水的回想。小时候,最喜欢跟小朋友们卷起裤腿到河里面捉鱼摸虾,沿着河边摘蔷薇花。

遇到稍微干旱的年份,这条小河还承担着给水的重任。

还有一处水,便是水库的水。过去,靠水力发电,村里有专职的发电工,会在山村每一个夜晚来临时,催亮小村里面稀稀落落的灯盏。而大人们,都往往会提前远远地看一下有水库里有多少的储水量,以便估计晚上大约几点停电,赶趁着这几个小时的时间忙着晚上的活计。如今早就通了高压电,水库己经改变了用途,那时候的发电站,如今只不过是我们去找寻过往岁月痕迹的怀旧去处。

今日的小垅也有了引水上高岗,囤水养鱼养鸭的新水。这些,都给了小垅新的欣荣和向往。

今天,小垅就像垅间一叶小小的绿舟,小而美丽,泛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备注:2020年“吉安脱贫纪事”征文优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