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火”三代相传
来源: 安福融媒体中心 2021-05-11 23:29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文/颜茜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每每听到宋祖英这首歌时,总是感慨万千。我家上下既没有高官也没有富商,很自豪的是“教育之火”三代相传。

我奶奶是个麻利能干的女人,现在70多岁了,回忆起她的教师生涯那叫一个有条有理。贫农出身的她,1963年刚分配到安福县竹江乡城田小学工作时,格外珍惜“公办教师”这个称号。在那个年代考上“公办教师”相当于拥有一个“铁饭碗”,稍微省吃俭用就能勉强维持一家生计。

他们那时住的很简陋,学校把教师宿舍安置在村子祠堂里。礼拜六是不休息的,学校划好片区统一组织老师学习,到了星期天才有空闲时间。家住附近乡镇的老师步行回家,路途遥远的老师干脆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回一次家。奶奶家离城田这个村小有40多里路,平时回去一趟本就不易,怀孕之后还带着各种东西,回家就更困难了。

听到这里,我心疼地问她:“那时有公交车坐吗?”奶奶长叹一口气:“有是有车,但极少也很难碰到。更重要的是车票贵呀!我一开始的工资每个月才29元,一张车票1.65元,把车票钱省下来能给家里添置不少东西呢!我们那个年代,去哪都靠一双脚。”

转眼快年下了,因竹江一带盛产蔗糖,所以奶奶要带蔗糖回家制作过年才能吃到的冻米糖。身怀六甲的她挑着一担蔗糖和其他物品走一阵歇一阵地回去了。到家卸下担子不久,肚子就剧痛难忍,下体见红……缓过好一阵神,奶奶才说道:“双胞胎,一男一女,没了”。这时她眼眶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打转……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85年,爸爸中专毕业后,便早早地走向了三尺讲台,成为我家第二代人民教师,担起了我们的学费和家里一切重担。

爸爸18岁那年分到了安福县横龙镇一所偏远村小———湖丘小学。之后因工作关系,他被调入枫田中学教英语,这一待,就从青丝待到了白发。

据爸爸回忆,上世纪80年代英语老师紧缺,教英语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件颇为洋气的事。学校那时还没有录音机,当学生单词发音不准、不会读课文时,他只能不厌其烦地带读。如果遇到他也不会的情况,爸爸要么课后查字典资料,要么请教其他老师或和学生一起探讨。

就这样教了几年后,他深感自身的知识储备完全跟不上英语学科的发展,于是发愤图强通过成人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吉安教育学院全脱产进修英语。如今他也经常感慨:“还是国家政策好啊,让我从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教好学生。”1995年毕业后,爸爸继续任教于枫田中学,那时的我已经两岁了,所以他经常回横龙老家。他说他比奶奶要幸福一些,可以骑着一辆28型号的飞鱼牌自行车到处穿梭。

后来,叔叔买了一辆小车,他先前骑的那部赤兔马摩托车就留给爸爸了。从此,爸爸上下班的交通工具由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直到五六年前,爸爸也喜滋滋地提回一辆汽车,从此也成了有车一族。

2014年,大学刚毕业的我通过国编考试,光荣地成了家中第三代人民教师。我被分配到奶奶工作的原始地———竹江。相对于奶奶的艰苦年代和爸爸的过渡年代,走在新时代的我们让许多老辈教师羡慕不已。曾经的填鸭式课堂蜕变成高效课堂再到如今的幸福课堂;曾经的老式备课逐渐转变成了电子集体备课再到形成以校为特色的备课;曾经照本宣科的授课已被多媒体互动教学取代,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希沃白板5等教学辅助软件任教师享用;曾经的闭门造车式学习不复存在,教师们走出去学习的机会由周边兄弟学校扩展到县城的大学校和其他地区一些优秀的示范校,甚至是全国优质课竞赛……

记得有一次闲聊,我翻出手机里学校的照片给奶奶看。她咪起双眼仔细打量了起来:“还是你们这辈有福气,改革开放后这时代是一年比一年好。如今的学校环境好像花园一样,老师住宿条件和公寓一样。这要是放在以前,是不敢想的啊!”我笑着回答道:“奶奶,现在国家注重文教事业,且全国上下开展脱贫攻坚,新时代的学校哪家不是环境优美,设备先进?再说您不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成果吗?您想啊,刚开始工作每个月才29元的工资,现在退休了,每个月有好几千元退休金呢!”

“哈哈哈哈……”

获安福县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比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