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巨变
来源: 安福融媒体中心 2021-05-11 23:24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文/刘鹏书

四十多年前的北山畲族村,大概是安福县洲湖镇最闭塞的山村了。几十年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那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曾在洲湖林场(现称明月山林场洲湖分场)工作过多年。那时进山的路可真难啊!从洲湖养路队往北山,没有公路,二十多里的山路全靠两条腿。洲湖至诸桥、深溪村的丘陵上是拖拉机跑出来的所谓机耕路,颠簸不平,下雨一滩泥。在北山的虎形,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用人力修筑了一座小型水库。水利器材是从山沟里十分简陋的便道运进去的,修完水库,便道就被洪冲水毁而废弃了。因此,从深溪村附近的元口桥进山,人们只能沿着山麓边弯弯曲曲的一两尺宽的渠道边岸行走。至于大坝以进,更是一上一下的羊肠小道。

水库末尾的倒坪,往里走分为东西两个较大的山冲,西边叫北坑,东边叫毛岭。十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大大小小的山坳里、山坡上,零零星星地散落着几十户人家。其中,自大坝东面往上的海拔800多米玉泉山的半山坳里,住有五六户。从大坝处上山,到他们的住处,一步一喘往上爬,要半个多小时。村民的房屋绝大多数都是干打垒,屋面盖着杉皮,山里人管叫“住棚”。

红军北上后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北山村也是武功山游击队的活动区域,国民党军队对这里实行了残酷的烧杀清乡政策,给山乡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

北山村有不少人家是畲族。村里(那时叫大队)在北山水库工委会旁边的一栋干打垒房子里办了个一至三年级的教学点,十多个学生。只有一位民办老师,采用复式方法上课,一二年级的同学共一个教室,老师讲完一年级、二年级的课,再去另一个教室上三年级的课。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很多学生的家离教学点要走好几里山路,最远的有近十华里,因此,孩子多是七八九岁才开始上学,甚至从不上学。在1988年前后才在北坑倒坪新建了一个初小教学点,接纳整个北山村的适龄儿童入学。

北山村山高水冷,农田很少,山冲里都是巴掌那么大一块的小梯田,只能种一季稻,自产的粮食只够两三个月。国家每年每人供应回供稻谷约200来斤,根本不够吃,但还有的人家连买回供粮的钱也拿不出。大多数农家在山上开点荒,种些蕃薯等杂粮。即使有林产品,由于运输不便,也很难作为批量商品运出变现。村民们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

在山一把砍刀一把锄,出山一根扁担两只筐。村民们年复一年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穷困而单调的生活。夜晚靠煤油灯照明。至于电力、通讯,由于山高路远,那是无从说起的。少有的几户人家,80年代起利用溪水装个小小的发电机,挂上几盏昏暗的电灯。

交通条件的极度落后,北山村简直成了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如果遇上大病、急病或女人难产,山路崎岖,离洲湖镇可有二十多华里远,那可是要命的事啊!

畲家半封闭的贫困落后状态,自1984年洲湖林场北山工区设立后,有了一定的改观。随着林区开发建设的逐步推进,林场先后修建了洲湖到工区的林区简易公路,大坝以进开设了两米来宽的运材板车道。板车、自行车和摩托车终于开进了山村。山外的文明春风渐次吹入了闭塞而贫困的畲家。山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大坝外,落寞的山村响起了汽车的轰鸣。最先有裸裸腰和玉泉山的几户人家搬出深山,在工区附近建起了几栋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

虽然,从那时起,村民们的出行有所改善,但大部分人家仍居住在大坝以进的山冲里,不便的交通仍然是制约人们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之一。

若要富,先修路,已经成了畲家村民甩脱贫穷的统一认知和迫切要求。新世纪初,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下,由县交通部门、明月山林场及沿途各村村民出资、集资数百万元,修通了洲湖至北山的水泥公路,汽车可直达北坑双江口和毛岭村民的家门口。建筑材料和其它生活用品源源不断地运进山村,山里的林产品也可很便捷地运出。

在明月山林场洲湖分场的示范和帮扶下,畲家群众科学种山,营造杉木和阔叶树用材林,以及油茶、油桐、茶叶、棕榈、药材等经济林。有些青壮劳力,就近从事林场的木材采运作业,增加了收入。

初夏,我来到久别的北山。行进在平坦的水泥公路上,但见沿途林木苍翠,溪流欢唱,蜂蝶翩翩,鸟声啾啾,轻风拂面,怡人心脾。一栋栋宽敞舒适新颖别致的三四层楼房依山而建。休闲处的亭台内雕龙画凤,健身点安置着不少健身器材,村民们笑语盈盈。故地重游,山乡巨变,触景生情,感慨良端。

在政府出资新建在卷丘的村委会,遇见了年轻的村支书黄加文同志,与我喜孜孜地攀谈起来。

他说:改革开放,给闭塞的北山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山区群众逐渐富裕起来了。这些年来我们村走出了十多位大学生,其中有的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工作安家。有些年轻人不愿象祖辈一样守在山里,他们到外面打工经商,闯荡世界,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收入。也有不少人选择在洲湖镇、县城、吉安,以至大城市购房落户。本人也曾在沿海地区务工多年,前两年应镇党委和村民们的要求,回乡挑起了村支书这副担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我们畲族群众的脱贫致富帮扶力度,山乡每年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电力送进了深山。架设了通讯基站,打开电视网络,身在深山也明了天下大事。互联网手机得到普及,与几百上千里的亲人对话视频,方便亲切。

洲湖镇党委和镇政府对我村实行一户一策精准扶贫,着力扶助养蜂及其它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村民自愿组织了蜂业及其它专业合作社。全村有养蜂家庭81户,共2000多箱蜂巢,产蜜五万多斤,全村蜂蜜产值近二十万元。其中养蜂大户廖德明、林武汉、黄忠清、张计善等几家,户均近200来箱。由镇党委、镇政府和县文旅局等部门牵头,连续举办了两届采蜜节,各路宾朋欢聚山村,成为畲家一件盛事。采蜜节的成功举办,打开了北山村和北山蜂蜜的知名度,优质蜂蜜通过网络远销省内外。明月山林场也积极支持我村做强甜蜜产业,承诺每年营造一定数量的蜜源树种。村里大力培育蜜源,动员村民们多栽植枇杷、乌桕、五蓓子等树种。冬闲田种上了红花草、油菜。预计今年蜂群和产蜜量又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拓宽致富门路。由林良汉牵头,组织了几户人家办起了达3000平方米的石蛙养殖基地。廖忠开等几户办起了山鸡养殖场。不少人家有序培育香菇、黑木耳。山上及屋旁种植茶叶、油桐、棕榈、药材、木竹,林产品生产加工初具规模。种植蓝莓,在北山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几位村民在政府的引导下,合伙办起了蓝莓基地。早已挂果的蓝莓,像一颗颗诱人的蓝色宝石,缀着在一片片绿叶之中。林武汉等人先后购买了几辆货运汽车,承运林场和农户的木竹及其它货物,从山外运进了建筑材料。

早些年,林善汉、林良汉兄弟为了改变穷困日子,在洲湖镇附近租赁了100多亩荒山,白手起家,办起了优质杨梅基地。每年杨梅成熟,吸引着远近客人前来采摘购买,当年洒下的汗水终于得到了回报。

村里还不少人家在洲湖镇区或外地开商店、办小厂,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山里优良的空气、甘甜的水源和幽静的环境,吸引了山外人经常前来游览、休闲、钓鱼、购买山货、体验畲家民俗。洲湖有位刘姓老板在合坑建了栋别墅,峻工后可为进山游客提供食宿。

小黄兴奋地说:我们北山村的变化,是搭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快车,靠的是党的富民政策和全体村民的辛勤劳动。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我们北山村一定要更好地发挥山区优势,守护好青山绿水,奋发努力,拓宽生产门路,做强致富产业,让所有农家一个不落地如期实现小康。我相信,我们畲家的日子一定会更加美好!

畲村的巨大变化,也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我为之感到由衷地高兴。欣喜之余,吟成七律一首:

畲家世代在深峦,   茅舍杉棚道窄弯。

田地瘠薄人病瘦,   囊中羞涩日辛艰。

惠风入寨民心暖,   产业脱贫百姓欢。

敞厦新车山水秀,   欣容笑语唱甘甜。

( 附注:2020年安福县脱贫攻坚办“决胜小康.奋斗有我”征文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