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泸水河
来源: 安福融媒体中心 2021-05-11 23:02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文/刘新生

“挹蒙冈之翠,踞牛岭之雄”,山川映带,春满泸水。在泸潇大地上穿行的泸水河,宛若蛟龙,游弋于春天里的安福,顿时,风起云涌,生机无限。一个个脱贫的故事,一次次的温暖和感动,泸水河一定知道。

“小羊倌”郭秀洲

前一阵子,我们前往安福县洋溪镇田里村,去探访90后的贫困户郭秀洲。

那天,天清气朗,静静的洋溪水,在田里人家的门前流过。“田里”,多么接地气的名字!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田畴”和“粮仓”,想起了“炊烟”和“生活”。

沿着水泥路,蜿蜒前行,不久就来到了郭秀洲的家。他的家,在山脚下,是座崭新的楼房。楼房共三层,钢筋水泥结构,琉璃瓦屋顶,给人一种洋气的感觉。

“这还是贫困户,我们住的都没他好!”正狐疑间,一个二十来岁,清瘦的脸,皮肤黝黑,神情略显忧郁的小伙子,站在了我们的面前。

我仔细打量着他:被汗水浸透的白色T恤,微微泛黄;裤脚微卷,泥点斑驳;穿一双拖鞋。许是刚从田里回来吧。他看见我们,有些拘谨,只是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笑意,算是打了招呼。

在攀谈中,我开始走进了他的世界,一个孝顺、坚韧和懂得感恩的灵魂,跃然于我的面前。

2014年,父亲的病逝。他安葬了父亲,抹干眼泪,到外婆家接回了母亲。母亲是个苦命的人。前几年,身患精神分裂症的她,与父亲离了婚,一直住在外婆家。

简单收拾好行李,他带着母亲,住进了他在丰城矿务局的职工宿舍。接下来的几个月,他一边上班,一边照顾母亲,很忙,也很累。最让他担心的是,母亲总是四处乱走,经常不知道回家。

于是,他将母亲送到了深圳的堂姐家,那边条件要好些,也许对母亲的病有益。在深圳呆了几个月,母亲还是老样子,他只得再次将母亲接到了身边。

2016年,适逢全国煤矿“去产能”。是去,还是留,郭秀洲辗转难眠。

大学毕业的他,在丰城矿务局生产技术科,是技术骨干,领导很器重。现在,要他放弃自己心爱的采矿专业,心中万分不舍,但看着病重的母亲,他咬咬牙,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陪母亲回家!

带着母亲和买断工龄的5万多元,郭秀洲回到了老家。面对蛛网密布、霉味冲鼻的老屋,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愿望:“陪”着母亲脱贫。

2017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办起了家庭农场,开始了创业路上的艰难跋涉。

他开始尝试养土鸡。第一批,500只,遭遇鸡瘟,全死了。第二批,他养了700只,出栏时,成活了三分之二。第二年,他养了800只,全部成活了。

他养的五里鸡和柴鸡,个头不大,最多两斤一只,但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口感极好,很受市场欢迎。一年下来,收入有好几万元呢。

鸡蛋在网上卖,每只2.5元,夏天走顺丰,其余走普通的,生意不错。今年碰上了新冠肺炎疫情,生意不好做,好在镇政府及时推出了“消费扶贫”政策,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说来也怪,自从创办家庭农场以后,母亲的病日渐好转。以前的她,老是跟别人吵架,现在不吵了。如今的她,除了帮忙养鸡、捡蛋外,还经常去镇上逢圩呢。说起母亲,他很是欣慰。他告诉我们:“我妈每月有240元低保金和50元残疾补贴“言语中充满了感激。

养山羊,是郭秀洲的主打产业。今年养了200头,清一色的黑山羊和黄山羊。

说起他的羊来,原本木讷的他,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说,早上放羊是不适宜的,因为早上有露水,羊吃了不好。上午也不行,羊吃草会走很远,容易走失。而下午三点后最好,羊吃得快,也吃得饱,还不会走远。羊舍要建在山脚,如果建在山上,羊吃饱了就不归圈了。原来,养羊还有这么多道道。

随着养羊规模的扩大,山上的草不够吃了,在镇政府的协调下,他流转了13亩土地,种上了玉米草、黑麦草。一年四季,草色青翠,山羊撒欢。

此时,正值上午,还没到放羊的时间。为了让我们看看他的羊,他吆喝着,把羊赶出了羊圈。好家伙,“呼啦啦”的一群,“咩咩”地叫着,从滑梯处鱼贯而出。我们赶紧端起相机,“咔嚓、咔嚓”,快门闪烁,留住了这美好的瞬间。最后,在我们的要求下,他双手抱住羊角,与大头羊来了一张特写。

说起未来,他满含憧憬和自信。他告诉我们,农场效益不错,年收入有20万元。去年建好了楼房,今年打算用政府给的“产业奖补”资金,自己再添点,装修一下。然后再买辆车,娶个媳妇,陪着母亲奔小康。

郭秀洲的故事,宛如温暖的阳光,丝丝缕缕的,驻进了每个人的心里,绽放出一片灿烂的金色。

 “蜂司令”彭群丰

在羊狮慕脚下,有个叫社边的小山村。这里森林茂密,环境清幽,但田少而小,多山石,是个“斗笠能盖住田”的地方。在羊狮慕开发之前,当地人以卖竹木、挖竹笋为生,生活来源十分有限。

彭群丰自然也不例外。那年,19岁的他,在山上砍伐竹木时,不幸摔伤脊椎,落下了四级肢体残疾。从此,家庭经济状况一落千丈,没钱建房,没钱成家,你想啊,谁愿意将女儿嫁一个残疾人呢?

也许是缘分吧,他终于娶亲了,妻子是个三级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随着儿子的降生,这个苦难浸泡的家庭,从此才有了些许的笑声。

2015年,彭群丰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工作组进村后,得知他有养蜂的愿望,便免费帮他购进了100个蜂箱和100余群蜂种。看着这些可爱的小蜜蜂,他高兴得手舞足蹈,整天围着它们打转转。

他家的自留山较远,路又崎岖,但花儿多,什么槐花呀、茶花呀、玫瑰花呀、柑桔花呀,应有尽有,将蜜蜂的家安放在那儿,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彭群丰每天都要住着拐杖,一瘸一拐的,在长满荆棘的小路上,艰难地行走,当听见“嗡嗡”的蜜蜂的欢叫,他的心里,就充满了甜蜜的味道。

养蜂是个技术活。彭群丰聪明好学,他读养蜂书籍,看养蜂视频,向专家里手请教养蜂秘笈,不到一年,就掌握了整套养蜂技术。春天分巢割蜜,冬天灌糖护冬,他的“甜蜜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现在,他的蜂群近200箱,蜜蜂超百万,是名副其实的“蜂司令”。他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建了新房,添置了新家具,一个崭新的家,叫人羡慕。

他致富不忘大家。对来请教养蜂技术的乡邻,他总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人们都称赞他是个热心人。

他还有一个梦想,他要将他的蜂蜜产品放到网上去卖。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他正积极筹划与吉安一家电商公司合作销售蜂蜜的事宜,如果签约成功,预计年收入可达6万元。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彭群丰,这个五十出头的残疾人,正怀着感恩和梦想,在小康的路上阔步前行!

 “药材大王”叶昌炎

安福县严田镇的土桥村,背倚陈山,神元湖镶嵌其间,宛如一颗绿宝石。

过去,村民以砍伐竹木、种植水稻为生,守着“聚宝盆”,日子却过得紧巴巴。自从神元出了个“奇人”叶昌炎,乡村面貌才逐渐改变。

1974年出生的叶昌炎,骨子里透着浙江人的“精明”,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中等个子,前额微秃,乌黑的头发,精神而干练——这是他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初中毕业后,他做了10多年药材贩销和加工生意,安福、莲花、永新等地,但凡会上山采挖野生药材的,几乎都和他熟识。他不断向他人学习,无论是普通农民,还是企业商人,他都虚心请教,甚至远在安徽、云南的药材收购商和他也联系密切。

2006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叶昌炎,敏锐地发现了“小药材”里的大商机,果断返乡创业。先后承包土地开发种植苗木、中药材、油茶、水果、食用菌等,并成立绿野家庭农场。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中药材种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5年被评为安福县“十佳致富能手”。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叶昌炎雄心勃勃,他要做大做强他的中药材种植产业。

说干就干。2015年,组建安福县绿野药材专业合作社。叶昌炎一次性在土桥神元租种了100亩良田种植黄精,这一租就是5年。个人黄精种植面积过百亩,这在江西乃至全国都是第一人。2018年,荣获“省级专业合作示范社”荣誉。2019年,注册成立江西神元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武功山、明月山、北华山、坳上等林场建立林下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1300亩。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叶昌炎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积极发展社员200多户种植中药材,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多户,种植中药材面积3000多亩,主要种植黄精、重楼、粉防己、灵芝、射干等几十个品种,带领和帮助100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脱贫。

叶昌炎告诉我们,最早的一批是神元组的20多位农户,在他的精心扶持下,他们种植的黄精普遍产量都比较高。叶昌炎自豪的预测,未来5年里,神元组每户的存款都可以达到6位数,有一半可以超过50万元。

短短几年,除了土桥神元组家家户户加入进来,洋溪的田里、彭坊任头,还有莲花、永丰两县也有慕名而来而来并最终和他合作的。合作社的辐射带动效应越来越大。

在神元组,我们遇到了在田里除草的贫困户黎长春。他做梦也想不到,迟暮之年还能咸鱼翻身走上致富路。他种植了11亩黄精药材,目前长势良好,据估算纯利已经在40万以上了。“这一切,全是托绿野药材合作社的福”,一说起这事,黎长春就对合作社充满了感激。原来,他种植黄精所需的种子、肥料、棚架等均由合作社先行支给他,等收获后再行归还。而黎长春也不负众望,把11亩黄精打理得清清爽爽,就等着数票子呢。

合作社还专门成立了“扶贫车间”,吸纳了严田镇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周边十多户农民稳定就业,还带动51户贫困户以资金入股的形式入股合作社。在扶贫车间里,我们与一位中年妇女聊了起来。“叶老板是个好人,不能的话,我去哪里挣这个稳定的钱?”原来,她的两个孩子眼睛残疾,吃了低保。大女儿在职中读书,儿子在读小学,丈夫没什么文化,在外打点零工,上面还有两个80多岁的老人,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现在好了,在这里上班,每个月可以领到差不多3000元的工资。

“小药材”种出“大担当”。叶昌炎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聘任为中国首批林草乡土专家。江西省只有两人获此殊荣,叶昌炎为吉安市唯一。

如今的叶昌炎,风鹏正举,积极助力脱贫攻坚,把回报社会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备注:安福县县脱贫攻坚征文二等奖、入选江西省作协《红土地脱贫故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