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的调研——以安福县传统文化村落为例
来源: 安福县融媒体中心 2021-05-11 17:22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中共安福县委党校  王玉群、吴淦贤、邹茂景

“吉安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对策和研究”课题组

摘  要:传统文化村落承载着大量的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本课题以吉安市安福县传统文化村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情况进行调研。近年来,安福县在传统文化村落规划和建设、典型建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传承、文化基因的传承弘扬、村落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大量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起步晚,面临着投入经费不足、村民保护意识不强、村落老龄化和空心化、社会力量发挥不明显、旅游业开发层次较低等问题。对此,课题组提出要从加大政府关注和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建档管理机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村落的文化内涵、加强关于传统文化村落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作用、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提升传统文化村落旅游开发质量等方面进行努力,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村落的挖掘和保护工作。

关键词:传统文化村落、挖掘和保护、安福县

一、引言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而传统文化村落则更加强调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本课题鉴于吉安市“庐陵文化”在历史上的突出地位,全市传统村落在文化上更具突出价值,故称为“传统文化村落”。

吉安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其中安福县尤为突出。安福县是江西十八个文明古县之一,有“江南一大都会”“文章理学忠杰之邦”之称,自古被誉为“赣中福地”,人称“鱼米之乡”,2019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认定为“中国福文化之乡”。安福特色村落纷呈,尤以境内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10个中国传统村落为典型代表。这些传统文化村落承载着大量的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安福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让延绵不绝的传统文化记忆在村落中得以延续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1.调研对象

本课题以安福县传统文化村落为调研对象,重点调研其境内现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中国传统村落10个,如下表所示。

安福县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统计表

微信图片_20210511171414

2.调研方法与思路

本课题组综合运用实地考察、个别访谈、意见征集、查阅文献等方法进行调研。调研思路:在对安福县传统文化村落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首先,简要分析安福县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其次,探究安福县在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重点结合意见征集情况,提出进一步做好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的意见建议。课题组通过此次调研,以期为安福县传统文化村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三、安福县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主要做法

近年来,安福县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重要思想,大力推进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工作。

1.注重规划和建设

一是编制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全县已有6个中国传统村落编制了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每个村都综合其村落特色和价值、历史环境、传统文化、建筑、人口、用地、旅游、道路交通等各类要素,形成了详细规划。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的4个村落也已启动了编制工作。二是加强村落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充分利用中央财政对每个中国传统村落下拨300万元资金,对村落进行保护。2015年,安福县住建局、文广新局、文物局、财政局、环保局就联合制定了《安福县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并根据方案要求,重点推进了对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利用、防灾安全保障、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任务。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对村落核心区块进行控制性保护,控制新建房,并对外围区域新建房的建筑布局、高度、风格等要求与村落传统风格相协调。三是加强村落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提升村落环境质量,呈现出干净整洁、秀丽樟乡的美丽风貌。四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通讯网络全覆盖、城乡供水一体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厕所革命等,不断完善了村落基础设施,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

2.注重典型建筑物的保护

传统建筑作为传统文化村落中文化形态的一种表现,蕴含着一个地域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技术、环境、人文观念等信息。安福县每个传统文化村落都有其典型的建筑物代表,如山庄乡大智村的大智彭氏家族石刻群,已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洲湖镇塘边村的“奎光堂”“八栋屋”“大夫第”三组建筑群,已被评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甘洛乡三舍村有“坊下民居群”明清建筑10栋、“田心垅民居群”明清建筑14栋、“柏树下民居群”明清建筑7栋、“康家民居群”清代建筑16栋、“肖家民居群”清代建筑7栋,等等。近年来,安福县通过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主、乡贤资金捐助为辅,着力对这些传统建筑物进行了修缮,很多岌岌可危的建筑都得到了修复。如对洲湖镇塘边村投资600多万元,将“奎光堂”“八栋屋”“大夫第”等进行了维修,对甘洛乡三舍村投资近2000万元,实施了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维修。

3.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传承

一是积极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全县传统文化村落家训家风、风俗礼节、生产习俗、生活习俗、民俗节日、美食特产、传说故事等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二是积极申报上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县文广新旅局的牵头下,整合全县非遗资源,向上申报非遗项目,现全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吉安中秋烧塔习俗;省级非遗项目5个——安福吃新节、安福表嫂茶、安福火腿制作技艺、安福武功山传说、安福垇云火把节;市级非遗项目4个——安福弘济禅师故事、安福祭孔、安福庐陵樟木箱传统制作技艺、安福高洲传统榨油技艺。三是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新形式。除了建设农耕文化展示室来进行静态展现,还积极运用文艺形式进行活态展现。如将国家级非遗项目——吉安中秋烧塔习俗,省级非遗项目——安福表嫂茶、垇云火把节、吃新节等非遗项目通过艺术加工,编排成综合的舞台艺术作品舞蹈《祭月》《火把舞》《吃新》及民俗演唱《表嫂茶》,将本地红色革命故事《三女跳崖的故事》通过采茶小戏改编成《悬崖上的映山红》,以文艺方式进行活态展现取得了良好效果。

4.注重文化基因的传承弘扬

一是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村落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发挥好乡规民约、家训家风的教化作用,在全县中小学开设传统文化村落相关课程,常态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戏曲进校园、国学经典诵读进校园等活动。二是开展业务培训。每年定期举办全县文化志愿者培训班、文艺骨干培训班、“吉安中秋烧塔习俗”培训班、非物质文化遗产暨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等,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编纂相关书籍。政协江西省安福县委员会于2016年出版了《安福村落》一书,于2019年出版了《美好安福》系列丛书之《百官名村》,为广大读者详细解读了安福县15个传统文化村落的人文历史。四是纳入基层宣讲。利用“理响安福”基层理论宣讲平台,将传统文化村落历史纳入基层宣讲,由博物馆讲解员等专业人员为群众讲解村落历史,让更多村民了解村落历史、认同村落文化。

5.注重村落经济的发展

安福县利用传统文化村落往往处于人口较多、农业基础较好的位置优势,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开发乡村旅游业。一是发展现代农业。2018年至2019年,安福县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近7.6万亩,连续两年获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考评一等奖,为村落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2020年,安福县共落实粮食播种面积44.3万亩;开工建设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8个;乡村富民产业持续壮大,上半年新增井冈蜜柚0.89万亩、新增蔬菜基地0.1万亩、特色竹木2万亩、高产油茶0.98万亩,有机茶叶0.19万亩、特色中药材300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500亩。二是推进农旅结合,创建乡村旅游品牌。依托传统文化村落丰富的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紧扣“最美樟乡·福地安福”的品牌定位,围绕构建“龙头引领、核心集聚、多点支撑、区块互动”的全域旅游大格局,积极开发乡村休闲、观光采摘、农事体验、温泉养生、农家餐饮、民宿等颇具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已开发打造乡村生态旅游观光精品点20多处,创建省级3A级乡村旅游点17个、4A级乡村旅游点2个,章庄乡章庄村成功创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泰山文家成功获批“省级旅游风情小镇”。乡村旅游为传统文化村落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四、安福县在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安福县在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过程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部门重视仍然不够,投入经费不足,这是制约传统文化村落挖掘和保护的根本因素;二是村民对传统文化村落的保护意识不强,没有真正把自己当成传统文化村落的守护者;三是传统文化村落面临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村落发展缺乏活力,村落传承缺少人才;四是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村落的挖掘和保护有欠缺,社会力量发挥不明显;五是旅游业开发处于初期阶段,层次较低,亟待提升。

1.政府部门重视仍然不够,投入经费不足

传统文化村落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关注与支持。传统文化村落的修缮和保护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传统文化村落中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宣传也离不开资金支持,传统文化村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离不开资金支持。虽然部分传统村落入选了国家和江西省传统村落名录,被列入国家级和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对象,但仅靠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村内古建筑保护和维修翻新的技术要求复杂,其成本远远高于对原有建筑的推倒重建。同时,全县传统文化村落数量较多,近几年县财政资金紧张,无法顾及到每一个村落,只能综合考虑上级政策、当地实际情况等因素,将目光更多地放在见效快的村落上,且往往将资金更多地放在维修项目上,村落的后续管理保护缺乏资金。村集体和村民大都收入微薄,凭借其微薄的收入进行传统文化村落的保护和维护非常困难。因此,亟需地方各级政府集思广益,采取多种方式引入社会资金进行支持。

2.村民对传统文化村落的保护意识不强

村民是传统文化村落的主人,是传统文化村落实际上的使用者和管理者。政府对传统文化村落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固然重要,但传统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当地村民的支持,必须由村民自己自觉承担起保护家园的责任。调研中发现,大部分村民表示知道保护村落中的古建筑是很有意义的,但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当保护传统文化村落与自身眼前利益相冲突时,他们往往简单地牺牲村落利益而选择自身眼前利益,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应该成为村落的守护者。对于年久失修的传统房屋,村民通常选择视而不见或者另建居所,导致传统房屋坍塌无人管理,且由于宅基地紧张,有的村民即使承受违建罚款,也要在核心保护区内新建房屋,导致新建房屋紧挨着传统房屋,外观上显得格格不入,影响了传统文化村落的整体风貌。如塘边村“八栋屋”与“文明坊”“大夫第”等几栋主要的传统建筑原本都坐落在一个池塘周边,可隔池塘遥望相应,但由于后期村民无序新建房屋,导致池塘周边大部分地区被新房屋占领,几栋传统建筑被割裂开来,失去了原有的整体风貌。可见,很多时候,村民非但未能称为村落的保护者,反而成为破坏者。传统文化村落的保护工作还缺少宣传,调研走访中发现,传统文化村落内往往均有宣传栏对本村的历史文化进行宣传,但几乎没有任何关于保护传统文化村落的基本常识的宣传。因此,村民的保护意识亟待加强。

3.传统文化村落面临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

传统文化村落一般都是历史较为悠久的村落,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相对落后,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财富和机会吸引了众多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或求学,传统文化村落的人口大量转移到城市,留守的人口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导致传统文化村落目前普遍面临着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随着大部分原住民离开,村落文化也日益衰败,传统村落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灵魂。调研走访中发现,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缺少精神文化活动,日常娱乐活动以打牌为主,村庄缺乏活力、呈现萧条状态。安福传统文化村落中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表嫂茶、中秋烧塔、舞龙舞狮等,往往都是老年人和中年人承担表演等职责,年轻人主动融入少,缺少人才传承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由于年轻人才缺失,现有村干部普遍年龄老化,发展思路不够开阔,管理方式较为简单,整个村落的管理无法达到精细化、现代化要求。

4.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村落的挖掘和保护有欠缺

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是一个系统的、庞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保护,但目前全县在引入社会力量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的实践较少,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力量。虽然政府对传统文化村落的管理部门众多,但是权责主体界限仍较模糊,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随着机构改革,人员精简,政府部门专业人士紧缺,难以对全县传统文化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社会价值等进行全面挖掘和保护。乡村干部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又缺少专业知识与科学经验的正确指导,保护方式方法不当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结果,加剧了传统文化村落的破坏。因此,急需引入社会力量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

5.旅游业开发初期阶段层次低

随着传统文化村落资源逐渐被人们挖掘出来,加上政府着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的政策,一些传统文化村落开始走上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但是由于处于探索初期,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第一,旅游业发展不平衡。县内大部分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缺少企业支持,造成缺资金、缺人员、缺项目,处于一种“粗放型”状态,既没有游客体验项目,也没有旅游产品销售,村集体和村民无法从旅游开发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第二,部分村落虽然有企业投资开发,但企业在开发过程中,没有掌握好适度原则,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开发过度使得传统文化村落的原始风貌遭受破坏,打破了村落原有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过多注入新鲜元素和过浓的商业气息,而缺少对传统文化村落中文化内涵的开发。第三,传统文化村落旅游业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村落是由村干部兼职讲解员,而作为身兼数职的村干部,根本无法像专业讲解员一样,能够随时系统地向游客讲解传统文化村落的历史由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地特产美食等。传统文化村落旅游业开发营销手段过于单一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五、安福县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的相关建议

安福县传统文化村落不仅有独特的传统建筑及周边基础设施,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文化、经济、科学、情感研究价值。为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村落挖掘和保护工作,推动传统文化村落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结合调研实际,本课题组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政府关注和投入力度

政府的关注与资金投入是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的重要保障。安福县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构建起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的大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发挥主导作用。注重传统文化村落相关指导文件的下发,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委派工作,确保专业性。进一步明晰不同部门主体的职责,并落实到具体股室、具体责任人,为传统文化村落的挖掘和保护工作严格开展、精细落地和有序推进提供根本保障。同时,在推进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的过程中,要关注与村落息息相关的村民利益,切实改善民生,造福村民,赢得群众的全力支持。在资金投入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各传统文化村落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资金申请报告,取得县级及以上政府财政的专项资金支持,同时乡级财政和村集体要安排相应配套资金。但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政府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物、投资、入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其中。可以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如争取乡贤基金、社会基金、科研教育资金等,还可以引入企业等市场主体进行投资开发。融资完成后,要实行专款专用,强化监督管理,及时公开资金使用情况,让募集资金发挥最大效用。

2.建立健全建档管理机制

落实传统文化村落保护工作必须建立健全保护机制,从制度层面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安福县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建档保护机制。首先,要组织专业人士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传统文化村落资源普查工作,摸清家底,记录建档,尽量翔实记录每个村落自身实际状况。第二,要对每个传统文化村落设置好保护标志,在相应的醒目位置设置保护标志牌。第三,要完善整体规划,根据新情况新形势,完善全县传统文化村落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整体规划,并加快完成对2019年新评选的4个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防止村民无序建设带来破坏。第四,要建立预警机制,根据保护程度,按照差、中、好三个等级对应红、黄、蓝三种颜色,将每个传统文化村落进行分类和动态管理,尤其针对红色村落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工作,防止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村落的文化内涵

安福是“中国福文化之乡”,文化内涵丰富。县内各传统文化村落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它的古建筑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等外在形态,更体现在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其文化内涵不仅包含农耕文化、耕作方式和作物结构为主的文化价值还包含融合传统美德和风俗习惯的情感价值,是构成“福文化”的重要因素。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村落的文化内涵,激发村落的生机与活力,让文化魅力更加深入人心、凝聚人心。安福县要组织专业力量,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村落文化内涵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在此前以文艺形式展示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传统文化村落的精华之处加以拓展和升华,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4.加强关于传统文化村落的宣传教育

传统文化村落经过历史的更迭和自然的洗礼后留传至今,加强关于传统文化村落的宣传教育,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未来传承发展的责任。除了学校的教育之外,对传统文化村落的村民以及其他居民进行传统文化村落的知识普及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宣传教育,可以使得人们从心底里认同村落文化,并可以传授村民保护传统文化村落的技巧,使村民掌握一些技术手段,提高村民自身对村落的保护能力。要从上至下构建起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体系:首先,政府作为领导者,在制订村落发展规划时发挥着决定作用,因此政府本身要重视对于传统文化村落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创新;其次,社会组织是传统文化村落保护的重要推动力量,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介的力量进行宣传,通过线上线下多形式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了解传统文化村落的珍贵价值,强化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意识;再次,村组织是村落的直接管理者,要面向村干部开展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相关专业技能,引导村干部在美丽家乡建设时,发挥带头人作用,做好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工作;最后,家庭是传统文化村落的最小组织单位,要常态化面向各家庭开展相关专题宣讲、讲座等活动,并充分传承和发挥良好的家训家风作用,共同学习理解关于传统文化村落的相关知识,并将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代代相传。

5.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作用

村落首先是村民的生存空间,村民是村落的开发者和村落文化的缔造者、延续者与使用者,是村落的主人,对村落最为熟悉,最具有发言权。因此,为了使传统文化村落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做到合情合理,政府应高度重视村民意愿和利益,让村民在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中实现安居乐业;村民应积极参与全过程,充分行使其话语权,帮助政府相关政策更好落地见效,做到村民建言、政府规划、村民行动、村民监督。首先,政府和村级组织应积极引导村民借助“土生土长”的独特优势,参与传统文化村落挖掘和保护的各个环节中来,包括参与制定传统文化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挖掘传统文化村落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价值。政府应广泛收集民意民智,进行归纳总结,并运用科学领导的方式作出合理规划,具体规划张贴公布,让村民有条不紊地执行与监督。第二,通过动员村民参与,还可以增加村民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提升其获得感。对作出重要贡献的村民个体或集体给予表彰,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帮助村民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化对村落价值的认识,强化自身作为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形成自觉保护村落的意识,增强参与保护行动的能力和信心,进而形成自觉有效、可持续的村民基础保护体系。第三,政府要正确处理好村落发展和村民之间的关系,始终将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要率先解决好村民生产生活问题,做到“以人为本”。如有涉及损害居民利益而又不得不为的事件,要先与相关村民进行协商,不能采取强硬态度和强制行为,可以制定经济补偿机制,必要时给予村民合理的经济补偿。

6.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

目前安福县传统文化村落面临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村落中留守的大多为老人,由于年龄和行为能力的限制,他们难以成为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的主力军。这时就需要响应上级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的要求,在传统文化村落内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把社会各界力量凝聚起来,让来自各行业的志愿者们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其中包括新乡贤、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学生、教师及工商业者等,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参与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规划,共同挖掘村落价值,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帮助村落内留守人员解决生活难题,促进传统文化村落内部及周边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激活村落发展活力。志愿者在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为传统文化村落的开发贡献力量,共同将传统文化村落打造成为适宜居住的美好家园。

7.提升传统文化村落旅游开发质量

传统文化村落进行旅游开发是实现村落振兴的有效方式。但是,目前安福县传统文化村落的旅游开发仍处于初期阶段,不够成熟,课题组建议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力提升:第一,制定科学有效的开发策略。每个传统文化村落的风格各异,所承载的价值各具特色,开发传统文化村落旅游业就是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文化遗产,打破“千村一面”,探求“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有效的开发策略。第二,注重多方主体联合开发,将政府、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作为传统文化村落旅游业开发的四大主体,彼此之间共同协作促进村落旅游业的平稳发展。政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企业投资村落旅游开发,村集体通过出让土地等资源获得租金和入股分红,村民通过出让房屋、土地等资源和以劳务形式获得经济收入,实现多方共赢。第三,提高旅游开发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素质。针对县内大部分传统文化村落无专业讲解员和服务人员的问题,各村级组织或旅游公司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讲解队伍和服务人员,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第四,完善村落内部旅游设施。要完善通讯网络设施,尤其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要全面推进电子化消费服务,给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要完善传统文化村落的旅游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停车场、宾馆、餐馆等旅游接待设施和娱乐设施、旅游购物设施及医疗基础设施,还要增加公共厕所、垃圾桶、饮水点、物品寄存处的数量,最大程度满足游客的需求。只有旅游设施完善才能给予游客最优质的体验,为传统村落吸引更多的游客量。第五,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游客体验项目。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手工艺品、农产品、美食、文化等,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同时,多设计一些能让游客亲自体验、参与互动的游乐项目,满足游客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给游客留下更深的印象。第六,借助新媒体力量进行宣传营销。针对安福县传统文化村落知名度不高、游客量较少的问题,借助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宣传、营销,营造正面热点话题,提高游客的关注度与了解度。

六、结语与展望

1.结语

安福县传统文化村落资源丰富,但对于安福县传统文化村落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针对性、系统的性调查研究。传统文化村落经历了岁月的流淌,见证着文化价值的传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安福县加大了对传统文化村落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在传统文化村落规划和建设、典型建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传承、文化基因的传承弘扬、村落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大量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起步晚,也面临着投入经费不足、村民保护意识不强、村落老龄化和空心化、社会力量发挥不明显、旅游业开发层次较低等问题,导致很多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村落遭受破坏,甚至走向消亡。针对这些问题,需从理论到实践形成系统解决问题的方略。要加大政府关注和投入力度,并引入社会力量支持;建立健全建档管理机制,对传统文化村落实行动态化管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村落的文化内涵,将村落的精华之处加以拓展和升华;加强关于传统文化村落的宣传教育,帮助人们了解保护村落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作用,汇聚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村落的民智民力;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激活传统文化村落发展活力;提升传统文化村落旅游开发质量,以合理开发促进保护传承。

2.展望

传统文化村落的挖掘和保护不是一阵风,而要久久为功,这就需要我们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目前,安福县传统村落的挖掘和保护处于初期阶段,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大形势下,做到深入挖掘其价值,并保护传承,推动发展。同时,对于传统文化村落的挖掘和保护,不仅仅要关注建筑外在形态的保护,更要注重对传统村落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传承发扬。我们要继续针对传统文化村落挖掘和保护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及时提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实现安福县传统文化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让未来更多的人可以看到美丽静谧、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传统文化村落。

主要参考文献

1. 政协江西省安福县委员会,《安福村落》,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年11月;

2. 政协江西省安福县委员会,《美好安福丛书》之《百官百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

3. 杨婷,《江西古村落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探究》,区域治理,2019年第32期;

4. 谢珈、刘蓉玲,《打造江西乡村旅游文化特色品牌》,老区建设,2019年第22期;

5. 王院成,《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三个重要逻辑》,中国文物报,2020年2月14日;

6. 李凌,《北京传统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5月,第29卷第3期;

7. 陆明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杭州市山沟沟村为例》,设计,2016年第4期;

8. 史英静,《从“出走”到“回归”——中国传统村落发展历程》,城乡建设,2019年第22期。

9. 李淑婷,《莱芜市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6月;

10.郑蓉,《何去何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鸣鹤)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中国城市出版社,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