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思考——以安福县A村为研究案例
来源: 安福县融媒体中心 2021-05-11 16:56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中共安福县委党校 王玉群

内容提要: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帮助曾经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民群体稳定脱贫?这既是党中央和各级政府深入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困扰农民和农村工作者的根本性难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这一重要思想,为解决这一重大问题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对安福县A村产业扶贫情况进行调研,总结当地产业扶贫做法,思考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巩固脱贫成效的对策建议,并为其他地区通过产业扶贫实现稳定脱贫提供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对策建议、安福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奋力进行脱贫攻坚战役,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的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为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新思路,寻求长效的扶贫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从我国多年的扶贫工作实践来看,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扶贫政策,有利于提高贫困群体的自主脱贫能力,产业扶贫带动是脱贫攻坚的有力保障。由于地区不同,扶贫方式也不尽相同。根据产业扶贫具有地域性、多样性等特点,需要考虑地域间的差异性,因地、因村制宜发展产业,在实践中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安福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吉安市西北部,是典型的中部县区,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农业等优势。近年来,当地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推行产业扶贫,推动实现稳定脱贫。本文将对安福县A村的产业扶贫模式进行研究,一方面对当地产业扶贫的做法进行总结,并为当地产业扶贫发展壮大、持续巩固脱贫成效提出对策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对该村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为其他地区通过产业扶贫实现稳定脱贫提供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A村基本情况和产业扶贫主要做法

A村位于安福县西北部,距离县城12公里,全村共辖4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组346户。A村是安福县“十三五”贫困村之一,并于2018年实现“摘帽”。目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82人,已脱贫21户73人,贫困发生率为0.6%。在脱贫攻坚攻坚进程中,该村注重发展特色产业,提升“造血”功能。2019年底,A村贫困户人均收入13932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2%,村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

(一)培育特色产业,为贫困户探索脱贫新路子

A村结合当地山清水秀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绿色扶贫产业项目,目前主要发展了稻虾养殖、光伏发电、生态农庄三大特色产业。一是稻虾养殖产业。2018年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帮扶指导下,当地一贫困户流转了62户村民农田230亩发展稻虾养殖,并成立了稻虾养殖合作社。土地流转前村民种粮(双季稻)每亩纯收益约1100元,土地流转后,合作社能获得养殖收益每亩约3000元、有机稻米收入每亩500多元,村民获得土地租金收入528元/亩,部分村民在合作社务工收入150元/天。二是光伏发电产业。按照全县每个贫困村均建设光伏发电站的产业扶贫规划,A村设有1个光伏发电站,并通过光伏扩面,装机容量达到了100千瓦。全村共6户贫困户入股,每户年均收益1500元/年,村集体年均收益54000元。三是乡村生态农庄产业。驻村帮扶单位出资30多万元,将A村300多亩的废弃旧池塘进行全面改造,打造了集特色餐饮、乡村民宿、垂钓休闲、农业观光于一体的乡村生态农庄。村集体2019年获得农庄租金收益3万元,2020年为5万元,预计2021年将达到10万元以上。

(二)实施“一户一策”帮扶,为贫困户个人产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针对贫困户个人产业项目,A村积极落实省市县到户增收政策,为全村有养殖、种植等项目潜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A村按照该县“一户一策”帮扶措施要求,支持村民发展个体农业。落实《安福县贫困户发展产业奖补办法》,今年对新增养牛(含母牛、牛犊)奖补500元/头;新增养羊奖补100元/头;养鸡10羽且2斤以上奖补20元/羽;养鸭10羽且2斤以上奖补20元/羽;养鹅10羽且2斤以上奖补20元/羽;稻虾(蟹、鱼)共作300元/亩,50亩封顶;绿色水稻种植1亩及以上奖励100元/亩;蔬菜种植1亩及以上奖补300元/亩,等等。全力推进“产业扶贫信贷通”,全面落实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积极与农业银行对接,帮助有意愿的贫困户申请产业扶贫信贷资金。驻村帮扶工作队还为该村愿意发展稻虾养殖产业的贫困户出资建好水渠和稻田、购买虾苗等。通过措施精准到户,A村实现了贫困户产业帮扶全覆盖。

 (三)开展志智双扶,激发贫困户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

于产业扶贫而言,“扶志”意味着激发其主动创业的积极性,“扶智”意味着提升其自主择业的劳动技能。在扶志上:一是开展政策普及,推行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干部广泛讲的“三级联动”政策宣讲模式,紧密结合全县开展的“大宣讲大调研”“扶贫扶志感恩行动”“三讲一评”感恩教育(讲政策、讲帮扶、讲成效、集中评议)、新时代文明实践“理响安福”基层理论宣讲等活动,常态化开展脱贫攻坚主题宣讲,不断促进贫困户知政策、感党恩、勇奋进。二是评选先进典型,定期开展贫困户脱贫典型评选活动,并利用该村红黑榜进行公示。在扶智上: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升贫困户自主择业能力,组织贫困户参与全县“雨露计划”,参加职业教育、短期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等,不断提升贫困户劳动技能。

二、A村产业扶贫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尽管A村扶贫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产业发展抗风险能力不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青年人才缺乏、贫困户内生动力不够强等问题。

(一)产业发展基础弱,抗风险能力不足

一方面,产业项目大多依靠原生环境,抗自然风险能力较弱。A村地属于典型的中部丘陵地形区,境内山地丘陵多,人地矛盾较为突出,全村产业扶贫项目选择相对受限,贫困户增收致富路径较为狭窄。目前该村发展的产业项目均为农业项目,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生态环境、自然条件、产业周期和生产方式等众多原生因素的影响。且由于农业保险制度不健全,农民本身抗风险能力差,农业规模化养殖种植基本上属于“靠天吃饭”,这就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形成,难以应对波动的市场风险。A村在产业扶贫过程中,非常注重“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相统筹”,使得产业项目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一是该村发展的农业产业项目多数属于小农经营模式,集约化水平低,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增加了生产成本。农产品缺乏品牌效应,产品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且同质化严重,限制了产业产值的提高。如稻虾养殖产业,在外地小龙虾大量上市且进入本县销售后,该村小龙虾售价下降50%以上,虽然符合市场规律,但养殖户收益明显降低。二是该村公路虽然得到改善,但是交通仍旧不够便利,没有冷链物流设施,导致农产品销售范围仅为本县区域,市场覆盖面窄。三是产业链延展性差。农产品仅为原料销售,没有进行加工,效益不高。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生态农庄仍处于试营业期,主要以租金和劳务的形式来提高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以旅游的形式带动经济发展不明显。四是村民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生产组织形式的接受程度还有待提升,合作社帮扶作用还有待强化。

(二)村集体经济收入少,产业发展资金仍较缺乏

A村长期以来作为贫困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才刚刚突破10万元,且主要用于该村7个公益性岗位工资支出和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支出。该村发展稻虾养殖和乡村生态农庄,前期的启动投入资金大部分依靠县乡财政资金支持和驻村帮扶单位的资金支持。相比于产业发展启动要投入的大量资金而言,现有的村集体经济收入难以负担。

(三)青年人员流失严重,带领致富人才稀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势态日趋显著,A村内各户形成“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村中有一定知识水平、年富力强的青年从农村进入城市,居住在村的村民70%是留守老人和小孩,人口资源“空心化”和“贫血症”问题严重。大量人才流失致使A村成为“人才荒地”,缺少有文化、懂技术、有情怀、爱农村的青年农业人才。该村村支书、村主任、村文书三位主要村干部平均年龄53岁,均为初中文化程度,不懂现代网络技术、创新发展思路较少;全村党员48人,30岁以下4人且全部在外务工;村中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土专家”工作模式传统老化,领头致富能力素质严重不足,村内领头发展新产业的乡土人才、实用人才更是稀缺。另外,该村现有的驻村帮扶队伍由于脱贫攻坚任务繁重,有时也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状态。

(四)贫困户内生动力还不够强,脱贫能力有待强化

在A村推行新产业发展初期,多数贫困户小农思想严重,发展意愿不强,导致“变革”与“守旧”之间的矛盾突出,扶贫产业推行困难大。在脱贫攻坚不断推进的过程中,A村的扶贫产业资源直接下行至贫困户个人,短时间内各项福利堆垒,造成了部分贫困群众自身脱贫意识仍然不足。通过政策福利脱贫的村民一旦失去扶贫资源,具有极大的返贫风险。同时,A村发展产业的主体人群集中于滞留在乡村的中老年群体上。这类贫困户当中除了存在相当一部分重病户、病残户及无劳动力户外,还存在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缺乏自主致富能力、缺少发展门路等问题。如何进一步强化贫困群众脱贫意识和能力,完善产业扶贫中的风险预防机制,是应该考虑的长远问题。

三、相关建议对策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如何通过产业发展巩固扶贫成果,保障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并将脱贫攻坚措施更好地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是接下来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调研内容及影响安福县A村产业发展的因素,对今后的产业扶贫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后备保障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和纽带,也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当地党委、政府在融资过程中,应以政策为引导,依靠有吸引力的财税优惠和和谐的融资环境,吸引更多非财政资金进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二是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机制,统筹使用财政资金,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是基础设施在投入上要顺应产业发展思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补足短板,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业生产稳定。比如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向村庄延伸、推进提速降费,为发展农村电商奠定基础。

(二)加大产业扶植力度,提高产品竞争力

加大产业扶植力度,要从多方面发力:一是扩大产业规模。在目前以稻虾养殖为主的产业基础上,扩大村级稻虾养殖产业的范围和规模,采用“合作社+贫困户”的捆绑扶贫模式,动员更多贫困户入股或参与务工,发挥好“合作社”辐射带动作用,帮助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的发展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发展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A村要着力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从而尽可能避免由农作物价格波动引起的被动抵抗市场风险的成本。加大招商引资,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或进行合作,优先开发稻虾的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稻虾产品附加值。同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还可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三是创响“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着力解决农产品“有产无量”“有品无牌”问题,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对产品进行品牌包装,发挥品牌效应。四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积极融入全县乡村旅游线路打造工程,以生态农庄为精品点,加快推进鱼虾垂钓、果园采摘等体验式游玩项目建设完善,这样既能满足游客游玩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又能扩大农产品宣传推广,拓宽销路,以乡村旅游业带动更多第三产业项目发展。五是创新营销手段。当前,互联网发展迅速,农村电商成为新的机会点。A村要着力发展电子商务,不仅要利用本县供销扶贫微信电商平台销售扶贫产品,更要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扶贫产品销售专店,打通网上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在网上销售。利用本县即将竣工的旅游快速通道,拓宽扶贫产品销售范围,对接城市大市场、打开消费新市场,解决产品价格低、销量差的问题。同时,将传统渠道和网络渠道相融合,形成“线上宣传+促销带动线下体验+销售”的销售模式,实现线上引流,促进线下交易。

(三)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扶贫产业长远发展

当前,A村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调动了各方参与积极性,如何明晰每一类参与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如何在各类主体之间构建完善的利益联结网络,如何完善产业扶贫风险共担机制,是接下来产业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企业、村集体、贫困户是产业扶贫的主体所在,要通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将四个主体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笔者对政府和村集体两个主体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配套扶持政策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不断加大对村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善村内产业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企业进驻;引导A村和其他行政村进行抱团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效应;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普及农业保险政策,防范天灾人祸对产业的影响,针对贫困户入股企业项目进行风险评估,防止贫困户利益受损。第二,作为四方主体中的执行者以及政府、企业、贫困户三方主要对接人的村集体,不仅要积极动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入企业务工,还要结合本村实际,充分整合集体财产,利用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提供资源,为贫困户带来福利;同时,寻找合作企业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通过项目进村拓宽村庄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扩建。

(四)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的人才,待遇、环境对于留住人才非常重要,当地政府要重视人才,增加就业机会,避免人才的流失。一是大力推行人才振兴战略,响应全县推行的乡贤统战工作,呼吁本村本乡本县外流的人才回乡发展。同时,政府可以与本市本省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培养高水平人才,从高校专项引进技术性人才,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也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二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优秀村干部的培养,尤其针对现有村干部年纪大的问题,要帮助脱贫攻坚战一线优秀青年人才留在农村,促使优秀年轻后备力量转化为主力军。三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尤其是要针对产业发展需要进行精准培训,教授相关产品知识、技术知识、营销知识,培养一批养殖、种植能手和营销人才。

(五)解决精神贫困问题,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要加大外部奖惩和内在教育力度,深入解决贫困户的精神贫困问题。首先从外部奖惩而言,A村要加大对脱贫致富典型代表的挖掘和宣传奖励力度,树立“致富领头羊”的形象,促进其他贫困户增强脱贫信心。对于“低保懒汉户”的现象,要敢于实施处罚措施,通过外部力量让村民走出精神贫困,激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从内在教育而言,A村要以本土传统文化和心理特点为依托,加大开展技能培训、宣讲活动等教育力度,提高贫困群众的基本素质,让贫困群众树立起自立自强的意识。只有让贫困村民解决精神贫困问题,才能激发其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参与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持续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