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国际价值
来源: 吉安县委宣传部 2021-05-09 09:40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以天下为己任,心系人类发展,对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摆脱贫困和世界人权进步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彰显了大国领袖对于全球减贫事业的责任担当。

[关键词] 习近平  扶贫工作  重要论述  国际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国际价值

吉安县委党校  钱升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新时代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直接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脱贫进度达到预期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1]我国的扶贫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由于扶贫力度不够大、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极度贫困人口和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扶贫攻坚工作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截至2020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二是贫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数据显示, 90%以上的贫困人口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2013年至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个百分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加,消费结构明显优化,吃饭穿衣支出占比下降。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传统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稳步提高。

三是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四是贫困地区发展明显加快。我国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贫困地区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还草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

中国在减贫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减贫事业的进程,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直接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2]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指导下,我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有效解决贫困这一世界难题提供有益借鉴。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是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证和最大政治优势。政府主导是中国脱贫攻坚的重要特征。“我们坚持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开展大规模专项扶贫行动,针对特定人群组织实施妇女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发展规划。”[3]政府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和绩效考核等全过程,通过“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机制,提升了政府扶贫的整体效能,激发了强大的扶贫动能。

二是强调农户参与。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4]强调贫困户主动参与是我国扶贫攻坚战的一种互动型扶贫模式,是将国际上流行的贫困社区综合发展方法运用于中国实践的一种扶贫模式。通过贫困户的参与,帮助他们彻底摒弃“等靠要”思想,激发了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将贫困群众的收益与自身努力紧密结合,有效切断了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实现了长久稳定的脱贫。在参与扶贫过程中,贫困户必须在帮扶方案的制订、项目的选择和措施的落实全过程, 都要动员贫困群众积极参与, 只有把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和主观努力与各级政府的帮扶措施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更好的帮扶效果。

三是借助社会力量。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除了政府主导和贫困农户积极参与,社会帮助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政府救助的重要补充,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搬迁等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5]

四是转变思想观念。扶贫开发工作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解决人的观念和素质问题。首先是帮扶干部要转变思想观念。帮扶干部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帮扶工作中,要干实事,做好事,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政策和增加贫困户收益上,而不是纠结于软件资料上。其次是需要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扶贫先扶志,要让贫困户从内心觉得贫困可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帮扶干部也需要及时为贫困户出谋划策,帮助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让贫困户以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五是推动制度创新。为确保贫困农民持续增收,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就必须在扶贫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通过建立目标责任机制,不断完善扶贫模式创新和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创新,不断探索产业扶贫机制和社会帮扶机制,认真抓好在考核过程中的绩效评估机制,以推动扶贫攻坚各项部署落地落实。中国在减贫领域的创新做法,对于国际贫困治理理论的创新和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摆脱贫困,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过,中国减贫脱贫成就的取得与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密不可分,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中国经验也需要根据本国国情进行调整。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中所包含的人民本位意识是对共产党人永远站位于人民立场的再次强调。

一是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立场具有全新的意义与价值,包含着丰厚的历史内涵。共产党人既要把人民立场作为自觉的立场追求,又要将其作为现实的工作取向,确立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根本态度与方法。在扶贫攻坚过程中,要求党员干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贫困群众,不断筑牢党的执政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6]

二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确保贫困群众在扶贫过程中真正得到实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7]

三是具有心系人民、胸怀世界的情怀。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中可以真切感悟到,他不仅心怀全党、心系人民,而且具有胸怀世界、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中走来、依靠人民发展壮大,历来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8]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体现了大国担当

消除贫困是全世界的共同使命。作为大国领袖,习近平总书记以天下为己任,心系人类发展,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反贫困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彰显了大国领袖对于全球减贫事业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深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艰辛,对各国人民取得的发展成就都点赞,都为他们祝福,都希望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不会犯“红眼病”,不会抱怨他人从中国发展中得到了巨大机遇和丰厚回报。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9]

第一、给予发展中国家无私帮助。将减贫方略和减贫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发展中国家共享的同时,中国还尽最大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减贫。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10]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主动提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举措。一是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二是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三是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四是2015年至2020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的项目支持,包括100个减贫项目、100个农业合作项目、100个促贸援助项目、100个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100所医院和诊所、100所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五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2万个来华培训和15万个奖学金名额,为发展中国家培养50万名职业技术人员,设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等等。这些给予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帮助,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 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尊重、信任和支持。

第二、积极同发展中国家开展减贫合作。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中国政府和人民还主动、诚恳地向国际减贫输出中国经验、提供中国方案和贡献中国力量,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伙伴关系,为国际减贫事业注入新活力。首先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创设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一系列大手笔有力地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加快消除贫困,仅“一带一路”拉动的投资有望让数千万人甚至数亿人脱贫。其次是中国积极同联合国、发展中国家等开展国际减贫合作,为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作出贡献。为帮助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全球贫困治理目标,中国积极同联合国、世界银行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减贫合作,为构建全球贫困治理体系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在推动全球共同消除贫困的大国担当,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和普遍尊敬,而且让世界人民对早日告别贫困深受鼓舞、信心倍增,有力推动全球减贫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很困难的时候勒紧裤腰带援助发展中国家,事实证明,那时的付出为今天积累了宝贵资源。在这个问题上一定不能算小账。在国际减贫领域积极作为,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这是大账。”[11]

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彰显了中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12]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是中国制度优势中带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在扶贫领域取得的一切成就归根结底是靠这个制度的优势创造出来的。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协调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并通过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引领,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极大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脱贫奔小康。同时,中国共产党能够通过自身的各级组织来有效的执行中央决策,贯彻国家战略意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得以实施的最为有力的保证,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显著成绩也反衬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巨大优势。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制度是一个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13]

一是在战略规划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同时形成了一个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运行高效灵活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规划、决策、管理体制和工作体制。

二是在社会整合方面,中国制度能够有效地整合与协调各方利益,能够最大限度的把中国现有的资源最大程度的调动起来、整合起来,为中国的发展所用,为人民所用。

三是在执行能力方面,在党中央的要求部署下,脱贫攻坚工作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把手工程”,特别是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都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由最初主要是政府的援助行为拓展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共同参与,再发展到包括各类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爱心人士在内的社会各界多形式、宽领域的广泛参与,中国正是通过这些坚定的政策执行实践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实现了各方面的既定目标,深度凸显了中国制度的执行能力优势。

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国保障人权的决心

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国际人权事业的忠实实践者和有力推动者。脱贫攻坚改善了中国贫困人口生存状况,有效促进农村贫困人口的人权保障,对世界人权保障事业也是有力的促进。

一是脱贫攻坚有效改善了中国人权状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中国的减贫行动更加扎实有效,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创造了世界人权发展新奇迹。截至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1567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几乎所有农村人口都摆脱绝对贫困,毫无疑问是中国人权保障的巨大进步。

二是脱贫攻坚提升了中国人权保障水平。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农村贫困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根据目前情况来看,中国脱贫攻坚目标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生存问题和温饱问题的范围,容纳了更加广泛的内容。在扶贫项目上,包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供均等的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部贫困人口、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等。在脱贫指标上,除了收入指标外,还包括义务教育、医疗、住房等指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人民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国际社会应该积极推进世界人权事业,尤其是要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14]

三是脱贫攻坚促进了国际人权保障事业。长期以来,国际社会都把促进发展、消除贫困作为国际人权保障的重要目标,并重点关注生存权、发展权等最基本的人权事业的发展。虽然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在发展,但贫富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贫困问题仍无法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始终无法得到保障。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权事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和根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使命和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脱贫攻坚中始终坚持 “全覆盖”, 将“两不愁、三保障”作为脱贫的底线要求,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极大地保障了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极大推动,也为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权事业必须也只能按照各国国情和人民需求加以推进。发展中国家应该坚持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高人权保障水平。国际社会应该本着公正、公平、开放、包容的精神,尊重并反映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意愿。中国人民愿与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5]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18页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19页

[3][4][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18-719页

[6]《在内蒙古考察时的讲话》, 2014年1月26日,

[7]《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

[8]《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9-10页

[9]《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2017年01月18日

[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21-722页

[1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1页

[12]《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0年3月6日

[1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

[14]《致“2015·北京人权论坛”的贺信》,2015年9月16日

[15]《习近平致首届“南南人权论坛”的贺信》,2017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