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和经验
来源: 吉安县委党校 2021-05-08 17:22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作者:吉安县委党校  钱升飘

[内容提要]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中国老百姓千百年对安定和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期待。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此后,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由“小康”概念的提出,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不懈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对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历程 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伟大历程和经验

吉安县委党校  钱升飘

“小康”源出《诗经》,是中国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亘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小康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出自西汉的《礼记·礼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艰辛的不懈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重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一)小康社会。

1、毛泽东的“大同”和“四个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当时破败的社会状况,在经过三年多的恢复期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推动了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1956年开始,我国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曾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多次提及“大同”,并指明了实现“大同”路径:“经过人民共和国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段的灭亡和世界的大同。”[3] 1954年,毛泽东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还要加上国防现代化。”[4]虽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未提及“小康”一词,但提出了具有小康社会思想萌芽的理论。

2、邓小平首提 “小康”概念。现代意义上关于小康及小康社会的表述始于邓小平。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5]

3、党的十二大初定小康目标。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8000亿元左右。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6]

 4、邓小平:中国将在20世纪末建立小康社会。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指出:“中国现在的情况总的是好的。这几年一直摆在我们脑子里的问题是,我们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能不能实现,会不会落空?从提出到现在,五年过去了。从这五年看起来,这个目标不会落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7]

5、邓小平描绘“小康社会”蓝图。1986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荣氏亲属回国观光团部分成员和中国内地的荣氏亲属时,谈到了小康的目标,他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8]

6、党的十三大将小康奋斗目标纳入“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 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9]

7、党的十五大明确了20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党的十五大强调从1997年到2010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五大指出:“现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10]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江泽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0年6月9日,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继续向现代化目标迈进。”[11]这是党的文献中最早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告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从21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12]

3、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3]

4、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提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4]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15]

 2、习近平首次并提“四个全面”。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并提“四个全面”,勾勒出了一幅治国理政方略图,使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总体思路日渐清晰。习近平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3、党的十九大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报告进一步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6]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经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算只有70多年时间。在这几十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罕见“中国速度” 和“中国奇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 中国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宏伟目标。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经验,具体如下: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更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主心骨”。

1、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勇敢的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17]新中国成立71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绩效,向历史和人民书写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从而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正确性。

2、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是历史赋予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8]

3、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才会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才能成为现实。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演进过程的经济发展为例:从经济总量来看,1978年我国仅有3678.7亿元, 2019年已接近100万亿元;从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来看,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因十年内乱已处于崩溃的边缘,到2000年我国超越意大利居第6位,到2009年我国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2位;从人均GDP来看,我国1978年的人均GDP只有385元(人民币),2019年按美元折算,我国人均GDP达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使得全球人均GDP过万美元的人口由此前的约15亿人跃升至近30亿人;多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和使命的时代要求。

1、坚持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20]

2、一切依靠人民。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就要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各项事业发展中来,就要以扎实成效取信于民,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21]

3、一切为了人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22]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从2012年的24126元,增长到2019年的42358元,年均实际增长超过6%;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从2012年的8389元,增长到2019年的16020元,年均实际增长接近8%;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覆盖近10亿人;在农村贫困人口方面,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

(三)坚持对外开放。

坚持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42年来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全面小康社会得以成功演进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23]

1、改革开放提高了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是由我们党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决定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特别是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24]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必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市场经济的新知识,研究市场经济建设中的新情况,把握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律,学会按照市场经济内在特点和运行规律办事,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2、改革开放焕发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5]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和把握时代特征,不断提高改革开放的质量、水平和成效,不断积聚改革开放的新活力,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改革开放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外开放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为全球经济的复苏与稳定贡献了重要力量,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质和目的,就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42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71元提高到2019年的3073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2019年的4235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2019年的16021元。

(四)坚持新发展理念。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关于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26]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

2、关于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发展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我国的协调发展要处理好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27]

 3、关于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8]

 4、关于开放发展。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就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9]

5、关于共享发展。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0]

(五)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就是民主社会主义制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国情。社会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由一个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经过长期探索实践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结合的产物,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31]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强制度保障和决定性因素。从改革开放至2020年,我们要用短短42年时间,把一个贫穷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 [3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从历史和实践上证明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话》(2013年3月17日)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4]《毛泽东选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6]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82年9月1日)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3-54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页

[9]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87年10月25日)

[10]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

[11]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6月9日)

[12]江泽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00年10月9日

[1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2年11月8日)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10月15日)

[1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10月18日)

[1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7月1)

[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2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10月18日)

[20]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2018年03月20日)

[2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

[2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23]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2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

[25]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日至11日)

[26]习近平:《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年7月17日)

[2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

[28]习近平:《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

[29]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4月10日)

[30]习近平: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3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5页

[32]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2017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