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县实施“志智双扶”巩固提升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吉安新闻网 2021-05-08 17:19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作者:胡 颖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扶贫要先扶志,思想决定出路,过去一些地方过于注重物质帮扶,忽略了精神帮扶。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上的贫困,扶贫要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为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新方向、新方法。

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为巩固脱贫成效,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吉安县就扶志、扶智、育技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志智双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志智双扶是解决贫困户争耻现象的思想保障,在扶贫过程中,有很多贫困户真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政策,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同时也有一些贫困户把扶贫政策当成养人的政策,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的争当贫困户现象屡见不鲜;志智双扶是解决贫困户思想惰性的根本手段,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扶智就是扶技术、扶知识,帮助贫困户转变观念,提高技术,不转变观念,扶贫工作只能是政府和帮扶干部“一头热”,脱贫是短期的,容易返贫。志智双扶是改善扶贫工作环境的重要抓手,改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提升自身内在动力成为当前扶贫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最大难题,思想开放、敢闯敢干的贫困户,贫困也是暂时的,他们会通过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只有不断帮助更多贫困户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提供技术支持,唤起他们想脱贫、会脱贫思想和技能,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二、吉安县“志智双扶”做法

吉安县古称庐陵,地处江西省中部,是国定贫困县。2016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吉安“一户一亩井冈蜜柚、一户一亩横江葡萄、一户一个鸡棚、一户一人进园务工”的“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让农民学得到良法、拿得到良种、找得到市场、分得到红利、看得到希望,是比较扎实的扶贫脱贫路子。

2017年11月1日,经国家第三方评估,江西省政府正式宣告吉安县退出贫困县行列。脱贫摘帽后,吉安县坚持“四个不变、一个不减”,深入推进“春季攻势”“夏季整改”“秋冬会战”行动,进一步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持续加大攻坚力度,锻造过硬工作作风,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和质量。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15222户50929人减少到316户705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17%,86个“十三五”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8年的9061元增长到2019年的10659元,增长17.6%。 “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模式在全省推广。

一是开展感恩教育。2018-2019年,每年在全县范围内评选300名最美脱贫户和 50户“脱贫致富典型”进行表彰奖励,通过宣传手册、电视台、报纸、微信等方式进行正向宣传引导。全县307个行政村每季度定期开展“三讲一评”颂党恩活动,通过开展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讲扶贫政策、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讲脱贫攻坚成效、最美脱贫户和脱贫致富先进典型讲脱贫攻坚获得感,感恩行动评议组评议贫困户内生动力和感恩表现等活动,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听党话、知党恩、跟党走,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二是强化反向约束。采用产业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勤劳致富。建立贫困户自助脱贫奖励制度,将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发展成效显著的脱贫户评定为最美脱贫户。探索建立贫困户不良行为警示制度,将不履行赡养义务、参与赌博、讲排场等严重违反公序良俗等行为纳入警示教育名单,一年内通过三次以上警示教育仍不改的,通过村民主评议小组评议确定公示后,一年内不得享受部分保障性扶贫政策,通过警示教育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警示教育开展以来,全县共警示不良行为贫困户103人,教育转化率达98%。

三是鼓励能人带领。推广“一领办三参与”产业奖补政策,引导带动群众发展高产、高效、优质产业。大力实施“建设十个党员示范产业基地、发展百名乡土人才入党、培育千名致富能手”“十百千”工程,使乡土人才助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着力破解本土人才难留住、难入党、难培育“三难”问题,实现90%以上的村干部和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党员真正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帮扶每个村发展1—2个支柱产业。

四是推动移风易俗。大力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着力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社会氛围。利用红白理事会、农村广播、宣传栏等深入宣传,并向全县群众发出倡议书。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常打招呼、常敲警钟,提出党员干部十不准;红白理事会及时对有婚丧事大操大办苗头的人员说服教育,进行正确引导。在各村的道德讲堂上,将移风易俗作为必讲内容。在全县307个行政村推行“爱心超市”建设,激励贫困群众积极参加村公益活动,积累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通过推行“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的积分兑换制度,帮助贫困群众养成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尚。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对70岁以上农村留守、独居老人的贫困老人实行免费就餐,达到老人开心、子女安心、政府放心的效果,帮助农村特殊困难群众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三、“志智双扶”开展成效

1.转变观念。通过推进志智双扶巩固提升工程,创业有政策、干事有路子、后续有保障,贫困户看到创业干事的机会和美好生活的希望,激发贫困户自强自立、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等靠要”现象得到改善,参与脱贫的主动性日益增强。“想脱贫、要脱贫、能脱贫”信心决心不断增强。通过开展法律宣传,加大普法教育,增强了群众法治观念,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培育新人。选派了222名农林技术人员到全县307个村担任“科技特派员”。围绕“能力培训、孵化创业、带动增收”三大环节,从村“两委”干部、小微企业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场主、种养大户、回乡创业本土人才中积极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探索培育以“土专家、田秀才”为主力军的新型农民,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技能培训平台。夯实了农村人才基础。

3.净化乡风。通过开展“孝顺公婆好儿媳”“孝敬父母好青年”“美德少年”“身边好人榜”,等创评活动,着力推进“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潜移默化影响和教育群众。党员干部在树新风摒弃陋习上带头示范,作表率,全县所有行政村都设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戒赌理事会等,建立了章程,引导乡风建设。乡邻之间互敬互爱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好人好事越来越多,矛盾纠纷越来越少;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先后涌现出梅塘镇栗塘村、凤凰镇田心村、敦厚镇老峰溪村等一批全国和省、市级文明村镇。群众生活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指数有了明显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等靠要依赖思想。少数贫困群众“我要脱贫”意识还没激发出来,缺乏参与扶贫开发项目意识和勇气,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如有的贫困户对给钱给物等“输血式”扶贫项目表示欢迎,对发展扶贫产业、就业技能培训等“造血式”扶贫项目存在畏难情绪,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不强,扶贫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除了有些贫困户因病、因学、因残、丧失劳动力等致贫原因外,很大一部分是好逸恶劳,不愿意工作,等着国家给脱贫,“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愿意通过劳动脱贫。有的甚至陷入“因穷而要因要而,因懒而穷”的恶性循环,以当贫困户为荣,因为想着国家和政府会不断给予各种物质帮助自己生活而不思进取,懒惰成性,不想脱掉贫困的帽子,并担心“摘帽”后相关扶持政策和福利补贴会因此消失,因此他们从源头就丧失了与命运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2.陈规陋习未根除。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一些不良习俗、落后传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和上演,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消费”愈演愈烈。特别是红白喜事、小孩满月、学生考学等许多事情越办越隆重,占据家庭开支大头。一些村民因为婚丧嫁娶大办特办而债台高筑甚至返贫,不少群众苦不堪言,却又不得不施行,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这些陈规陋习,大多属于民事领域、道德范畴,如彩礼多少、礼金厚薄、摆酒丰俭,很难纳入行政管控来强制约束,这也决定了治理陈规陋习难以毕其功于一役。

3.素质能力有差欠。目前,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老人、儿童,他们缺乏与时俱进的产业观念和素质,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发展,导致贫困农村“造血”功能的梗阻。基层致富能人人才队伍总量偏少,学历偏低,年龄偏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脱贫产业的发展。部分贫困群众即使帮扶干部为其介绍工作也时常出现小钱看不上,大钱挣不了的现象。有的贫困户对政府不信任、对政策不了解,认为“贴息贷款”让自己负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政府是为了甩包袱,害怕因搬迁而失去农村户口、土地、老家的住房等。

4.基础条件有欠缺。边远乡村文化设施不完善,一些已经建设起来的宣传文化设施,没有很好的保养、管理和利用。教育对象还存在盲区,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空心村现象明显,实际常驻的人口远远小于户籍人口。在典型评选推荐等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主体。现阶段留守在家的老年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基层文化活动室因缺乏活动主体名存实亡。新时代文化实践中心发挥作用不够。

五、措施建议

1.推动移风易俗。结合脱贫攻坚、扫黑除恶、殡葬改革等工作,把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完善制度,充分发挥乡村红白理事会引导乡风文明作用。坚决打击地下非法宗教,对宗教组织、信教群众进行规范管理。加大对农村等赌博的打击力度,鼓励群众勤劳致富。坚持典型引领和不良警示两手抓。对脱贫致富典型进行表彰和奖励,集中宣传脱贫致富先进典型,对“因懒、因赌、因不孝和讲排场”等导致家庭贫困的贫困户,建立反向约束机制,提高贫困户脱贫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2.建设宣传阵地。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农村文化、农村精神文明和“志智双扶”示范点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道德模范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打造好乡镇精神文明示范村和“志智双扶”示范村。做到试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加大扶持力度,集中资金重点打造一批文化小康示范点,以示范点建设推动全县农村文化建设,为文化小康建设全域覆盖提供现实模板。利用好宗祠、礼堂等乡镇原有基础设施,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进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硬件建设,全面推进特别是边远山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线路,挖掘民间乡土文化,扩大乡风民俗影响力。

3.发挥人才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小微企业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在外务工创业人才作用,引导其通过创业经营、项目用工、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建立带贫益贫机制。全县86个贫困村每个村计划培育3-5名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每人带动3户以上贫困户脱贫,力争实现贫困村所有贫困人口增收。加强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引导群众发展产业。常态化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实现科技引领脱贫的新跨越。

4.加强法治建设。依托扫黑除恶专项行动,进一步完善乡镇司法所、群众矛盾纠纷调解室等平台,开展法律宣传,加大普法教育。围绕法治文化宣传、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人民调解、矛盾纠纷解决等内容,推进法律服务扶贫精品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法律明白人”及其骨干在宣传政策法规、引导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参与社会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农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六、下一步努力方向

一是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打赢脱贫攻坚战,思想脱贫是关键,因此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对贫困户的思想引导,引导贫困户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要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的功能。帮扶干部要贴心服务,为贫困户排忧解难,让有依赖思想、懒情心理的贫困户意识到,贫困不是“勒索”政府的万能法宝,只有自己有志气、有信心,自力更生才能受到別人尊重,才能脱贫致富。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脱贫致富氛围。通过在村级活动室、道路两旁、居住集中区域书写、悬挂、张贴脱贫攻坚标语,把“脱贫必先自立,致富必先自强”的致富理念扎根贫困户的思想中;利用广播、微信公众号、网络等各种宣传方式,倡导文明的生活理念,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激发贫困群众奋发脱贫的热情。利用文化下乡活动,创作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作品,通过典型事例去影响贫困群众,营造“脱贫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很可耻”的舆论氛围,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提升自我发展和自我造血能力。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加强贫困群众的感恩教育,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传统美德,纠治好逸恶劳、争戴穷帽、坐等政府送钱送物等陋习恶习,切实提升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

二是扶贫必扶智,拓宽脱贫思路。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在“最后一公里”的脱贫攻坚路上,帮扶不能仅限于物资上,在做好“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让贫困群众有长久致富的能力。为贫困户提供文化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要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农技推广、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加大农民培训,让贫困户掌握更多的种植养殖、加工、家政服务等技术,让贫困户成长为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芳动者,使每一个有脱贫能力的贫困人口至少掌握一门劳动技能,实现就业人、脱贫一户。改变扶贫方式,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因户施策制定好脱贫方案,帮助贫困群众创建长期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根据不同的贫困原因,制定不同的帮扶方案,特别是帮助贫困群众寻找到合适的产业,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同时与农业合作社做好贫困群众的利益链接,通过资产收益扶贫等模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助力解决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

三是加强组织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农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发挥好脱贫致富的“领头羊”作用。按照“一好双强”标准,坚持政治过硬的原则,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村党组织书记的动态管理,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群众公认,能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队伍,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发展能力。结合“主题党日”持续开展扶贫干部讲脱贫政策、党员脱贫示范户讲致富经验、贫困户结合脱贫感受讲对党感情,组织村干部、党员和贫困户评选“最美贫困户”的“三讲一评”活动。引导贫困群众紧跟党和政府脱贫攻坚步伐,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吉安市社会科学“十三五”(2019年)规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