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源流地精神 提升水生态文明——新江乡强化“五头护水”全域落实“河长制”
来源: 遂川县融媒体中心 2021-05-08 15:11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作者:遂川县新江乡党委书记 吴映红 

新江乡山系好、林系好、水系好,是江西最美河流——蜀水(右江)的主要源流地。乡党委、政府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水土水源保护、生态安全维护作为肩负的重要职责。尤其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和对江西“一个希望、三个着力”重要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河长制”的决策部署,在建设“新型林乡.大美新江”的实践中,围绕水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弘扬源流地精神,创造性地提出并践行“五头护水”(地头、源头、山头、岸头、户头)的水生态治理理念,全域整治乡村环境,全域落实“河长制”,倾心呵护蜀水“母亲河”。通过抓生态建养、抓治污护水,林之乡-新江山清水秀、清净整洁,洁净与秀美相得益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正如愿成像,“好地方-新江”的软实力品牌越擦越亮!

一、强化“源流地”的责任担当

(一)提炼新江“源流地”精神并发扬光大。新江乡蜀水清清、林海莽莽,拥有一流山水林系,为县最早获评的中国绿色名乡、国家级生态乡,森林覆盖率近90%,被誉为林区“绿明珠”。如何保护一方水土、呵护一江碧水,如何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建设“新型林区.大美林乡”的目标,紧扣“源头.全域.责任.担当”关键词,提炼出平白易懂的新江“源流地精神”——垃圾不下河,对水源、对下游、对全流域高度负责。同时,广泛宣传新江“源流地精神”,以对水资源保护高度负责的精神建美林乡、清洁家园,充分认识到山区农村环境卫生尤其水源地垃圾治理,事关农村人居环境,事关上下游水土安全,切实增强全乡上下源头护水、全域护水的责任心、担当力、荣誉感、良知度。

(二)传导并落实源头治污护水的主体责任。要求乡村组织在治污护水、水生态治理中,担负起辖区垃圾治理“减存量、控增量”的主体责任,像信访维稳“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一样,对乡村组产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尽量做到辖区本土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严禁垃圾下水下河下塘。乡党委政府突出农村垃圾治理的终端、中端、前端建设,毅然废弃垃圾埋填场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新型热降解终端处理设施并投入使用;各村组科学加密布点清洁桶,还在相对集中地指定建筑渣土填埋点,实现了农村垃圾“不出村、不出组、不出户、不上交”,全域保洁基本实现了乡、村、组、户保洁设施、保洁人员“全覆盖”,辖区“本土化”治理的主体责任落到了实处。我乡被列为2017年全市农村清洁工程试点乡镇,有关做法在市委农工部《简报》刊发。

(三)创新“五头护水”全域落实“河长制”模式。在全域落实“河长制”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三个践行”:一是践行“护水必先护山”的理念,做好“山上涵养、山下再造”文章,推进林乡转型发展;二是践行“护水必先治源”的理念,抓实抓细农村垃圾长效治理,呵护林乡优质水源;三是践行“护水必先育人”的理念,坚持群众主体与人文教化并举,提升林乡水生态文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三个践行”提升为“五头护水”,即强化“地头、源头、山头、桥头、户头”护水,全域落实“河长制”。“五头护水”河长制工作模式已上升为我县构建“五头护水”生态管护体系改革项目,被列为2017年我县三个重点改革项目之一及全市2017年打造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改革项目,我乡有关做法在《遂川调研》、《参阅件》、市委《登攀》刊发。

二、抓实“五头护水”工作创举

(一)强化“地头”责任,落实属地护水。一是落实“四长”(乡长、村长、组长、塘长)河长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以乡长为河长的蜀水右江新江段乡级“河长制”,在此基础上对蜀水右江8条一级支流、5条二级支流所流经的10个村 52个组,对蜀水一级支流所流经的1个村6个组,以及乡域3座山塘进行拉网延展,均落实了河长地段及属地护水责任,实现了蜀水及蜀水右江乡村组三级“河长制”全流域覆盖。二是落实保洁员河道保洁责任。各村组共选聘保洁员33名,明确治污护水保洁责任,均落实了包括河道在内的保洁区域承包制、保洁效果奖惩制,实行地段与河段同保洁,地域与流域同治理。三是落实乡村组干部督查监管责任。分片区落实乡村组干部河道保洁宣传教育、监督管理责任,乡专门成立督查组,坚持月巡查通报、月整改落实、年汇总评比制度,每月巡查扣分及整改情况直接与村级年度考评挂钩。

(二)强化“源头”管控,落实面源护水。一是突出源头治理。强化责任担当,牢固树立“源头”理念,以对水源、对下游、对全流域高度责任的源流地担当精神,铁心硬手狠抓山区垃圾源头长效治理,推进农村垃圾“六化”即“本土化、源头化、网格化,减量化、资源化、少害化”治理。在“本土化、源头化、网格化”治理方面,落实属地管理、源头治污、全域保洁,明确垃圾就地治理、“矛盾”不上交的主体责任,倡导垃圾不下地,严禁垃圾下河,把垃圾治理在前端,并向千家万户保洁延伸。在“减量化、资源化、少害化”治理方面,落实农村垃圾粗放型分类,对医用有毒害垃圾由专人移交,对可用物垃圾由保洁员回收,对可燃物垃圾由保洁员焚烧,对厨余物垃圾由农户自行沤肥,对建筑垃圾统一在各村建筑渣土填埋点填埋,逐步实现农村垃圾就地“减量少害、变废为宝”处理。二是突出水源保护。划定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发挥环境监管网格员作用,对保护水源水质实施网格化监管、常态化巡查,强化水源环境监测,切实筑牢护水屏障。着力抓好生活面、农业面、企业面污染源管控,严禁在饮用水源上游建工厂及养畜禽,对全乡企业建立“一厂一档”,督促企业做好环保措施,凡是发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第一时间要求其停工整改,确保水源地安全,并为下游全域提供优质、清澈、安全的一江碧水。

(三)强化“山头”涵养,落实固土护水。新江拥有一流山水林系,优质水源受益于优质山林。为此,践行“护水必先护山”理念,做好“山上涵养、山下再造”文章,形成护山、护林、护土、护水的良性循环。一是坚持山上抓植树造林以涵养水土。加大生态建养力度,坚定不移抓造林、抓育林、抓护林,每年高质量完成造林1万亩、中幼林抚育3.5万亩,全乡活立木蓄积量130多万立方米、立竹103万根,森林覆盖率近90%。抓好护林管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大力整治林政秩序;深化林权改革,巩固提升以“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为核心,由集体统一造林、抚育、管护、采伐、经营,再集中分红,被誉为林改“新江模式”的“五统一分”创举,实现林业资源有序开发、细水长流、可持续利用。通过保护山上、保护林木,进而保护水土、保护水源。二是坚持山下抓转型发展以保护林木。引导林乡群众解放思想,“跳出新江看新江,跳出林业看林业”,在巩固传统林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乡逐步从“砍树”向“看树”转型,为“护山护水”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通过创新“靠山吃山”,推进本土创业,开拓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的新路子。

(四)强化“岸头”堵疏,落实治污护水。突出抓好桥头、沿岸等群众习惯倾倒垃圾的重点部位、地段,坚持堵疏结合,设立标语、禁令等禁止性标识牌,严禁垃圾下桥、下岸、下河,确保全乡每座桥头、全域沿岸看不到垃圾。同时,突出“管用”关键词,探索了“户保洁桶分类、村电瓶车(人力板车)收集并中转、乡卸运车转运、乡终端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模式并取得实效:一是实现了清洁工程从“主线”向“边角”的全域拓展。按照全域保洁的要求,突出抓好保洁设施、保洁机制、保洁队伍、净居文化建设。全乡配备垃圾卸运车1辆、电瓶中转车17辆、人力板车12辆、240升公用清洁桶750个、20升户用保洁桶3000个,新建终端处理设施1座;按照不低于3‰的比例配备了39名保洁员,打造了乡卸运车转运、乡电瓶车街道、村电瓶中转车路道、村板车河道及公共场所四支精干的保洁员队伍。乡垃圾卸运车转运路线覆盖全乡11个行政村主次干道80%以上的村民小组,村电瓶中转车(人力板车)覆盖全乡所有自然村点,全乡农村清洁工程实现由点线主道向边角面上全域拓展。二是实现了环卫保洁从“终端”向“前端”的有效延伸。庭院环境卫生是家庭的门面、村庄的窗口,也体现一个地方的文明水平。为家家户户配备了20升容量的户用保洁桶,并在山居散户中推行“涵管沤堆”工程,引导分散住户恢复农家经济、环保、实用的“沤堆”设施,实现庭院有机垃圾沤堆积肥、就地减量,垃圾处理由村电瓶车中转、乡卸运车转运、乡集中处理的终端,向千家万户保洁的前端延伸。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在乡村保洁车去不了的村组庭院,尤为注重教育群众不乱倒垃圾(废弃物),践行“垃圾不下地、不下河,进清洁(保洁)桶,做文明新江人”的要求;不乱堆放柴火杂物,按照“清爽、干净、整洁”的要求,养成庭院保洁的良好习惯,通过千家万户保洁实现公共环境保洁。三是实现了农村垃圾从“处理”向“治理”的转型升级。乡党委政府把农村清洁工程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提升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积极主动作为,切实担负起辖区垃圾治理的主体责任。毅然废弃垃圾埋填场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精准布局、加密布点公用清洁桶,并在各村组相对集中地指定建筑渣土填埋点。开展“讲卫生、除陋习、树新风”活动,落实乡村干部、小组长分片包干制、保洁员保洁路道河道承包制、巡查通报制。通过宣传到家、责任到人、督查到位,全域保洁基本实现了乡、村、组、户保洁“全覆盖”,农村清洁工程已从过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式的严防死守,逐步实现向“设施完善、人员精干、机制健全、治理到位”的转型升级。

(五)强化“户头”宣传,落实全民护水。加强对千家万户的宣传引导,着力提升群众公共环卫意识。一是突出抓早抓小。注重护水行动“从娃娃抓起”,将公共卫生、净居文化进家庭、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提升公共环境保洁意识;采取卫生评比、巡查曝光、“小手牵大手”等方式,寓宣传引导于奖惩督促中。二是突出常态长效。运用村民自治手段,发挥乡贤理事会、“两代表一委员”宣传和监督作用,引导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将保护水源水质等条项纳入村规民约。挖掘林乡村落、庭院、民俗、生态文化,通过系列连环画宣传的方式,涵养乡风文明,提升群众“垃圾不下地、不下河,进垃圾棚,做文明新江人”的品位。三是突出入脑入心。山区群众讲究建筑环境,为此因势利导进行宣传引导:环境风水是门科学,沿路沿河倾倒垃圾是陋习,垃圾“围河、围村、围路、围屋”,势必影响健康进而影响人文,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弘扬客家净居文化,并对其只顾小庭院而忽视大环境的糟粕进行改良,宣传“干干净净,一生无病”,教育群众认识公共大环境与个人小环境的关系,既注重自身“小家”的环境卫生,也践行身外“大家”的环境保护,让举止文明内化为生活习惯,让净居文化焕发出新时代风采。

三、推进“水生态文明”合力共为

(一)坚持宣传触动,推进全民护水内化外行。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人文教化作用、净居文化作用,注重打牢群众基础,加强宣传引导尤其是净居文化的弘扬,并与民众形成互动,让民众举止文明,提升公共环卫意识。突出入户宣传,宣传举止文明、乡风文明的养成,宣传客家净居文化的传承,宣传“垃圾不下地、不下河,进清洁棚,做文明新江人”的品位,宣传“干干净净,一生无病”的环境风水。全乡在各村河段醒目处树立“河长制”永久公示牌20块,其中乡级河长牌3块、村级河长牌9块、组级河长牌5块、塘长牌3块;在路段醒目处树立与河长制、清洁工程有关的永久宣传标语24处。(附:新江乡河长制、清洁工程永久宣传标语)

(二)坚持督查催动,推进全民护水共识共为。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总河长,乡长任副总河长,其他班子成员任片区河长,相关驻村干部为成员的“河长制”工作机构。出台“河长制”、水污染整治等工作方案,召开清净整洁工作动员会、六项整治工作推进会、“五头护水”暨“河长制”专项会议。落实乡村组干部分片宣传教育、巡查督管责任,及保洁员保洁流域承包、保洁效果奖惩责任,河长制”公示牌明确各村、组、塘长的属地管理职责,落实“四长”(乡长、村长、组长、塘长)河长责任,及河段保洁员姓名、保洁范围、保洁员电话,乡域蜀水右江及其境内8条一级支流、5条二级支流实现全流域保洁护水全覆盖。乡专门成立由纪委书记为组长的“河长制”暨清洁工程专项督查组,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乡域河段、路段进行巡查,督查结果通过林乡微信公众号及乡村干部工作交流群进行曝光,坚持月巡查通报、月整改落实、年汇总评比制度,每月巡查扣分及整改情况直接与村级年度考评挂钩。

(三)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全民护水常抓常新。倡导“源流地精神”、全域“河长制”,地段与河段同保洁、地域与流域同治理,“护水必先护山,护水必先治源,护水必先育人”等一系列理念并落到实处。同时,将农村垃圾“处理”提升为“治理”,发挥圩镇垃圾终端处理设施作用,在横石等中心村建设小型终端处理设施;推广农家户用涵管式沤堆,将农村垃圾治理由热降解的终端向千家万户保洁的前端延伸,实现乡、村、组、户保洁设施、保洁人员、保洁机制的全覆盖,致力打造新江农村垃圾治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