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老传统的新魅力——江西省遂川县深入推进“干部夜访”的成功实践
来源: 遂川县融媒体中心 2021-05-08 15:02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干部夜访”是苏区的老传统。2013年,江西遂川县针对走访群众时出现“白天干部下乡群众外出、晚上群众回家干部回乡”的“时间差”问题,大力弘扬“干部夜访”这一苏区时期的老传统,在全县建立“干部夜访”制度,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利用夜晚闲暇时间走近群众听民意、办实事、解难题。今年以来,又把“干部夜访”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通过建立“干部夜访日”等制度加以深化拓展,探索出一条改进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路子。全县呈现出政通人和的喜人局面,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遂川这一成功做法在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共同举办的“群众工作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评为优秀案例,并作为全市唯一县级案例入选《全省群众工作经验选编》。

一、背景起因

1、“干部夜访”的推行有深厚历史渊源。早在中央苏区时期,就已经形成“干部夜访”的优良传统。至今传唱不衰的红色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就是当年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真实写照。江西遂川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原中央苏区县。当年就有“干部夜访”的生动实践,可以说是“干部夜访”的发源地。1928年秋,毛泽东夜宿遂川县草林镇恒昌客栈、与主人吴亮宗促膝夜谈,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的故事,至今在遂川广为流传。在新形势下,遂川推行“干部夜访”就是对当年苏区干部老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2、“干部夜访”的推行有重大现实意义。遂川位于江西省西南边境,与井冈山毗邻,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二五”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境内多属山区,山高路陡,群众居住分散。长期以来,“白天干部下村,群众下地干活;晚上干部回乡,群众收工回家”的“时间错位”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以往干部下基层,往往不管白天群众在不在家、欢不欢迎,虽然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效果不佳,群众不领情。遂川推行“干部夜访”,就是着眼于解决这一“时间错位”问题,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确保干部与群众能“说得上话、交得上心”。

二、主要做法

1.确定“夜访日”,保证夜访时间。构建日常夜访与集中夜访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将每月1日、15日确定为全县统一的“干部夜访日”。每个“夜访日”,乡镇除留部分值班人员外,全体人员分成若干夜访工作组深入村组户夜访,每次覆盖乡镇所有村(社区),一年内覆盖所有村(居)民小组;县直单位每批4人左右,分期分批到扶贫攻坚、美丽乡村、社区共建、重点项目等挂点帮扶的村(社区)开展夜访。为使夜访真正落到实处,建立访前报告、访后报告、夜访日志、台账登记、督查通报等制度,要求各乡镇场和县直单位在每个“干部夜访日”前上报夜访人员及地点,县纪委、县委活动办根据访前报告情况进行抽查并在全县通报。夜访后,各夜访小组将夜访情况上报单位,由单位梳理汇总后上报县委活动办。除“夜访日”集中夜访外,要求各乡镇各单位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组织党员干部搞好日常夜访。

2.坚持“八必访”,突出重点对象。“干部夜访”中既注重走访对象的普遍性,又注重突出走访重点,做到“八必访”:即困难户、信访户、征地户、拆迁户、“五老”户、党员户、产业户和边远户必访。重点征求群众对整治党员干部“四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和个人的利益诉求,有效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知民度”。

3.推行“四访法”,聚焦群众诉求。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夜访方式。一是上门走访。上门到群众家中走访,听取意见建议,解答有关问题,拉拉家常,联络感情。二是议事约访。根据产业发展、公益事业、中心工作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确定议题,到村(居)组召开群众座谈会,征求意见,交流思想,统一认识。三是集中接访。选择群众居住较集中的地方,集中受理群众信访,解答群众问题,化解矛盾纠纷。四是跟踪回访。对征地拆迁户、重点信访户等进行跟踪回访,了解所反映问题的处理过程及结果,听取群众对问题处理情况的反映。

4.健全“三办制”,注重立行立改。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对“夜访”中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和诉求,着力健全整改落实机制。积极回应“夜访”中的群众意见和诉求,健全整改落实机制。一是限时帮办制。针对群众的一般诉求即时受理,及时交办,限时办结,能现场解决的现场解决。二是批转承办制。对一时难以解决、涉及多个部门工作的问题,按照管理权限,分成需要县一级部门解决、需要乡镇党委、政府解决和需要村(居)解决三个层级,给相关责任单位下达承办函,实行“销号”管理。三是跟踪督办制。对党员干部在“夜访”中回应群众诉求、为民办实事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对落实不到位、群众不满意的,以督办函、诫勉谈话等形式,督促整改落实到位。

三、主要成效

1.通过“夜访”,听取意见渠道得到畅通,民情民意进一步集聚。“干部夜访”不会耽误群众农活,不会增加群众负担,使群众有充裕时间向党员干部反映问题,一些平时不愿说、不想说、不便说、不敢说的问题都能反映出来,进一步畅通了社情民意收集渠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干部夜访”成为党员干部听取意见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全县党员干部通过“夜访”共收集整理了6大类1400多条意见,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下一步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奠定了扎实基础。

2.通过“夜访”,“四风”问题得到有效匡正,干部作风进一步改进。“干部夜访”系列制度的建立健全,促使党员干部真正深入到群众当中,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疾苦,有效解决了党员干部习惯于用电话代替面对面交流、用上网代替上门,不愿零距离接触群众、不愿扑下身子抓落实等问题。现在,全县党员干部打牌娱乐的少了、静心学习的多了,忙于应酬的少了、扎实工作的多了,闲坐机关的少了、进村入户的多了,打官腔忽悠群众的少了、下力气帮助群众的多了。在今年的“干部夜访日”中,还出现了夫妻、兄弟、父子同时夜访的情景。在三月份的第一个干部夜访日,左安镇人大副主席任国根夜访农户时,家人电话告知他小孩生病了,任国根赶紧给在黄坑乡工作的妻子打电话,没想到的是,妻子也在群众家中夜访,任国根只得拜托朋友把孩子送到医院。群众听说了这件事,由衷称赞:“这真是党的好干部,苏区干部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3.通过“夜访”,许多突出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干部夜访”的深入推进,使干部切实掌握了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增强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聚焦民意不虚浮、解决问题不落空的行动自觉,推动了征地拆迁安置补偿不到位、交通出行不便、人居环境不优、子女上学、安全引水等一系列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解决,有效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今年3月,县委主要领导在雩田镇盘溪村夜访时,得知该村2500人饮水不安全,积极协调,第四天就促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在雩田镇龙脑村夜访中,群众反映本村每天仅有一趟公交车到县城,出行很不方便,立即协调有关部门增加了公交班次,群众交口称赞。县政府主要领导在泉江镇四厢街社区夜访时,听到不少群众反映县城有些小街小巷存在脏乱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及时研究决定开展美丽社区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受到居民好评。今年以来,全县党员干部共夜访群众5万余户,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30多个。

4.通过“夜访”,各项工作得到切实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迸发。将“干部夜访”与征地拆迁、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攻坚等有机结合,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形成了推进工作的整体合力,真正实现了活动开展与中心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在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中,127个县直单位的近600名干部深入108个贫困村,深入开展“民情大夜访、村情大调研、干群大谈心、愿景大规划”活动,查找致贫根源,理清发展思路,很快赢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可,顺利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87个,扶持发展特色产业208个,并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移民进园”试点工作,被评为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