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来源: 遂川县融媒体中心 2021-05-08 15:00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作者:遂川县委党校  肖有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落实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今后我们要从全局和长远的高度,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要目标、重要任务和重要抓手,深刻领会、精心组织、稳步推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在新发展理念框架下,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部署,也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困境的根本途径。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强调没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农村、农业仍然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推动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持续加大力度、加大投入。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国家将从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对贫困地区给予倾斜,我们要抓住政策机遇,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衔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够格步入小康社会。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近年来,我们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转型发展、追赶超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发展动能,有利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追赶超越的应有之义。

2015年2月,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切实抓好粮食生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抓好扶贫开发等工作,要求我们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这次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着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我们要不折不扣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为新时代追赶超越奠定坚实基础。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满足广大农民美好生活期待的内在需要。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是农村的日渐萧条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形成强烈反差,群众的需要日益多样化,可以说,当前我县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加快补齐农业农村这个短板,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着力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切实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

在万众瞩目的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高瞻远瞩、鼓舞人心的报告。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并列提出来,而且是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提出来,可以看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是今后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那么,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呢?我认为,至少有这样几方面原因: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平衡发展”的要求。

十九大报告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在广大农村地区,每年都有许多人,其中大多数是青壮年,离开家乡走向城市,老龄化日趋严重,活力越来越小,面临着凋敝和衰落的客观事实。当前,农村还是发展中的最大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构建新时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新机制。

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现实选。

以前的城市化思维,按照刘易斯的说法,就是通过城市工业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城市化的目的。不过我国的现实情况是,那些“户籍在农村,工作在城市,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的农民工,大多数人并没有在城市真正扎下根。究其原因,城市的接纳能力有限是不容忽视的。在教育、医疗、社保等不均衡的情况下,城市还没有让农民工享受到跟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民在乡村过上与城市居民相同甚至更好的生活,更加贴近实际。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自2003年以来,中央连续15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聚焦于三农问题。十七大和十八大分别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但是从发展动力看,政策重点侧重于城市,使用的手段是城市和工业对农村的反哺和扶持,把农村放在了城市的从属地位。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把乡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位置上,更加注重从内在动力上激发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发展”。

人的充分发展即要实现物质与精神、体力与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发展。时下,在城市里,每个人在各自的精细分工范围内生活,与农村人的接触越来越少,甚至与周边人的接触也越来越少。而广大的农村居民还在为生计奔波,物质上的满足都还没有实现小康,精神上就更是贫瘠。农村普遍出现的凋敝现象,堵住了城市人前往家乡贴近自然、寻找乡愁的去路。即使回家过年,也感到“越来越没有意思”。如果乡村发展好了,城乡互动就会增加,人民生活品质才会提高。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已明显升级。由过去的“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生活宽裕”升级为“生活富裕”;“村容整洁”升级为“生态宜居”;“民主管理”升级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则一以贯之。坚信,农业农村将在十九大之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深度融合的新时期,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三、当前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总体布局,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政策推动下,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差仍是短板

在生产设施方面,各地反映最突出的就是水利灌溉问题, 水利系统不健全,灌溉成本高,制约了农村产业发展。在生活设施方面, 农村的水、电、气、路、教育、文化和网络依然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

(二)脱贫攻坚出现新问题需高度关注

1、部分贫困户缺乏内生动力

调研显示, 贫困户脱贫致富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少数贫困户吃惯了“救济粮”, 花惯了“便宜钱”,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 不想着主动脱贫致富奔小康,而是将脱贫希望寄托于各级政府、帮扶部门和结对干部给钱给物。

2、部分非贫困户群体对扶贫政策和工作存在意见

贫困户享受“建房、看病、小孩读书、生产”等基本不花钱的帮扶措施,而处于贫困边缘的其他农户则享受不到政策的帮扶,越来越多的非贫困户群体对扶贫政策和工作产生不满,为基层干部推进脱贫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了难度, 也不利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群体自食其力脱贫致富。

3、传统孝道文化受到冲击

部分农户把老人分出去单独立户, 且不赡养,找政府要求解决其“贫困户待遇”。这种状况呈现蔓延趋势,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敬老、爱老、孝老文化,开始成为基层政府抓“乡风文明”的难点。

(三)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力不足

1、资金不足

乡村振兴千头万绪,基层反映的共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如有效治理污水需要铺设排水管网,资金投入巨大,乡镇财政无力承担。

2、人才匮乏

调研显示, 农村产业的发展提升与需要匹配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已经形成剪刀差,年轻人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人,基层农技队伍知识严重老化,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推广新技术的人才尤其缺乏。

3、贷款难办

调研中不少省份反映,金融机构存在融资手续繁杂, 时间长、可抵押担保物少、贷款数额小、周期短等问题。

(四)基层组织建设和带动力弱

1、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

调研显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落后村, 其村“两委”班子能力薄弱, “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农村“两委”班子目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2、缺乏对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

目前村干部收入较低,普遍在1000~3000元/月,远低于外出打工收入。此外,村干部政治和荣誉方面的待遇少,缺乏激励机制,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留在村里做村干部, 影响了村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

(五)部分领域融合发展不够

1、 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深

调研显示, 目前“农业+”发展的广度深度不足, 与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以及物流业融合不紧密。同时,农业产业链过短,农业研发能力弱,加工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仓储,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多数地区没有形成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2、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对接难

调研显示,大多数贫困村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从事分散的传统农业生产,传统农业未能与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农产品的附加值不能得到充分提高。这些落后地区都存在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不足,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产业布局较为分散,缺少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等问题。

3、城乡互联互通不顺畅

目前,部分发达省份通过建立新型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 为城市与农村的双向互通打造绿色通道, 推动着城乡产业经济圈发展。但当前城市优质资源下乡仍缺乏有效联结渠道和承接平台,支持鼓励资本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制还不够健全, 不利于实现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共赢”、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乡村振兴的意见和建议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教育、科技的振兴,以及农民素质的提升,我们要系统认识,准确把握。其内在要求是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推进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振兴。

(一)抓乡村经济建设,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乡村经济,重点在如何发展产业。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寻求在乡村产业方面的突破。首先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稳定的土地政策有利于做好“三农”工作,对增进农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增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民在较长时期内合理规划农业经营,合理投入资金。其次是要大力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唤醒、整合农村资源,解决乡村产业融资难问题。由于乡村产业的投资大、周期长,导致大资本很少把投资重心放在乡村产业上,在没有政府强力投入下,乡村产业很难快速发展,这也是当前乡村产业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国多个农村“三变”改革成功试点告诉我们,农村“三变”改革,是破解“三农”难题,推动产业发展,改善农村面貌,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通过“三变”改革,农村资源要素能得以盘活,各种渠道资金能得以整合,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能得以加快,农村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能得以有效对接,二三产业随之也将逐步发展。各类基础设施基本健全,如果“三变”改革能够成功,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开发,该村产业发展前景将一片光明,经济建设将更上一个台阶。再次是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引导农民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重点扶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二)抓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宜居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条件,现在的乡村在垃圾处理、农作物存储、能源使用、空间布局等方面还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人居环境不容乐观。改变目前这种状况要加大政府投入,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依据乡村的自然特点进行一村一规划,也可以将毗邻的几个村统一进行规划。在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方面要注重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开发利用太阳能、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

(三)抓乡村政治、社会建设,实现治理有效振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时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振兴。自治就是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应该在政府主导下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方式,合理确定自治边界,创新自治的方式方法,使自治合理有效;法治是国家法律法规,行事主体是政府,要全面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积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努力使依法办事成为全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基本行为方式,使法治成为社会治理的一种常态;而德治则是农村世俗社会长期形成的道德体制,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我国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在农村实现德治。

(四)抓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风文明振兴。

一是多渠道有效投入,加快文化硬件建设。当前农村文化设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不足。为此,首先村级组织要结合自身实际,因村制宜,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其次地方财政应加大补助力度,帮助各村尤其是贫困村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再次要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财力,投资新农村文化建设,更好地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丰富形式内容,满足村民需求。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文化建设的软件,针对当前文化供给相对单一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掘乡村的民间艺人,由其指导村民开展相关的文体活动,以丰富文化活动,培育文化氛围。三是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农民内生动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各项建设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目前,在农村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要抓好村规民约的制订,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好形式,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好方法;二要抓好先进典型树立,开展文明家庭、诚信村民、尊老爱幼、好婆婆、好媳妇、讲文明讲卫生示范户等评选活动,把中华民族崇尚文明、追求文明、建设文明的行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三要用好传世家训家规,并大力推广;四要开展道德讲堂和道德评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我们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一个个田园牧歌、秀山丽水、和谐幸福的美丽宜居乡村必将在不远的将来遍布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