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 论“小康社会”概念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
来源: 遂川县融媒体中心 2021-05-08 14:55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作者:中共遂川县委党校 王莲红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众所周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形成和确立,是有一个逐步演进的历史过程的。概括地说,就是经历了一个由 “小康”(“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演进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任务的形成,经历了几代领导人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到2000年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仍不全面、低水平、不平衡。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小康社会。其维度不仅仅是经济、政治,也包括生态环境文明等多方面。因此'四个全面'的龙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后三个'全面';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面的小康社会,不是片面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而不是惠及少数人口的小康社会;是进入"共同富裕"阶段,告别了"先富论"阶段。"四个全面"理论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四个全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既包含了战略目标,又包含了实现战略目标的动力、引领规范、根本保证。但是,"四个全面"在整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又不完全相同。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其他"三个全面"要始终服务于这个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引领和规范,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揽全局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全面深化改革,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都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采取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战略举措。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渝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一、“小康”目标的提出、演进和确立

考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形成和确立的历史过程,首先还须从“小康”概念说起。“小康”是一个极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概念。最早见于西周的《诗经》,《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之句,反映了人民对安定富足生活的向往。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小康”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与“大同”相对的社会状态。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与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国由此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当时提出的奋斗目标就是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简言之,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回答他关于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问题时,使用了“小康”的概念,即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称之为 “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建议,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两步走”的战略。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为了实现20年的奋斗目标,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十年重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1987年党的十三大之前,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制定的“两步走”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即20“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30年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这里不仅再次使用了“小康”概念,而且赋予了它现代化战略的内涵和意义。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确认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个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把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进一步肯定了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第二步目标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不仅将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强调一定要在90年代 “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404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经超额完成。这表明,我国已胜利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达到“小康”的战略目标。

二、从“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 “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基于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的实际,同时考虑到已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明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据此,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个目标也就是党的十五大设想的新“三步走”的第二步目标,即建党100年时的奋斗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除国内生产总值和综合国力的目标外,还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等,总之就是“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虽然仍坚持和使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法,但又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最突出、最重要的表述变化是:“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与党的十六大报告相比较,一是减少了 “力争”二字,二是增加了“人均”二字,这就意味着党的十七大提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指标的标准和要求。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过程中,还直接和间接地使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表述。这就是:“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就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内涵而言,虽然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有着很大的差别,但这毕竟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第一次明确使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表述。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和确立

2012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已经接近于十八大报告。同年11月,党的十八大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充实和完善,正式提出和确立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只有一字之改,但却反映了我国发展阶段的新飞跃,它把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更具体更生动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也把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展现出来。

由"建设"到"建成",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我们成功地迈上了三个大的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遥遥在望,只要我们奋勇攀登,奋力跨越,就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

由"建设"到"建成",是形成解决现实经济社会矛盾的倒逼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断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新的目标,更加注重推动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 8年的时间,我们面前还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抓住本世纪难得的发展机遇,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体制基础。

不仅如此,党的十八大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特别是提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两个翻番”,使小康社会目标更明确、标准也更高。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报告从以下5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总之,要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更加坚实。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提出了一些新构想新要求。首先,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其次,他强调“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第三,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四,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之“成为引导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第五,他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等等。这就使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个战略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是一个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内容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就在 “全面”。一方面是人群的全面覆盖,是不分地域、城乡、行业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掉队的全面小康。另一方面是领域的全面覆盖,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全面小康;是“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全面小康;是“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确保拥有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威武之师”的全面小康。这两个“全面”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关键,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重要特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并将两个“全面”(即人群和领域的“全面覆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和衡量标准,不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而且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性发展目标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所谓决胜,就是举全党全国之力,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时间来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收好官,是党的十九大后全党承担的首要历史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我们党的重大历史责任。现在,时间紧迫,时不我待,非有决胜的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不可。

从要求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层面的目标,是对我国发展所要达到的状态、所要进入的阶段的整体性描述,是国家发展水平的总体展现。如果到今年我们在总量和平均水平上完成了目标,但在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上问题依然突出,短板依然明显,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全面小康必须是实打实的、不掺任何水分的,是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实现这些要求,非有决胜的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不可。

从任务来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完成这些攻坚战任务,也非有决胜的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不可。

我们相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