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遂川实践与经验
来源: 遂川县融媒体中心 2021-05-08 14:54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作者:中共遂川县委党校  刘善琰

遂川县地处江西省西南边境,国土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309个行政村,总人口61万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885户85645人,“十三五”贫困村90个、其中深度贫困村8个,是吉安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对,同时也是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县。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近年来,遂川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工作标准,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2016年获全市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第3名,2017年获第1名;2018年被评为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优秀县、全省财政涉农扶贫资金统筹整合评价好县,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全省脱贫攻坚第一方阵;2019年以零漏评、零错退、群众满意度97.9%顺利通过第三方评估,正式宣布脱贫“摘帽”,获市委、市政府特别嘉奖,再次被评为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优秀县、全省财政涉农扶贫资金统筹整合评价好县,进入全省脱贫攻坚第一方阵。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三大保障”。一是强化思想保障。以“三学三讲三考”为抓手,不断提高县乡村三级扶贫干部攻坚破难的能力,筑牢思想之基,促使其自觉肩负起脱贫攻坚的历史责任。“三学”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学脱贫攻坚政策知识;“三讲”即邀请名师讲、压实责任讲、现场观摩讲;“三考”即随堂试卷考、领导遍访考、末位再补考。2018年以来,累计培训9500余人次,干部培训实现了全覆盖。二是强化队伍保障。在全省率先建立“部、办、站、室”四级工作平台,为一体化推进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队伍支撑。“部”即在县级层面组建脱贫攻坚指挥部,内设“八部一中心”,抽调53人集中办公;“办”即在县直单位层面设置扶贫办公室,专司行业扶贫职能;“站”即在乡镇层面设置扶贫工作站,做到机构编制、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四固定”;“室”即在村级层面设置扶贫工作室,并配齐扶贫专用工作室、文件柜、帮扶卡、资料袋和公示栏。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开展扶贫项目真实性、合规性、可行性、必要性和准确性“五性”核查,形成县级项目库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建设规模,精准测算资金需求,确保资金安排精准;开展扶贫项目到村、到点、到户、到人“四到”验收,实行资金支出周调度,确保资金绩效。2016年至2019年四年间,共投入扶贫资金24.05亿元,其中整合资金10.79亿元、政策性支持资金3.10亿元、自筹资金10.16亿元。

(二)狠抓“三个落实”。

一是狠抓责任落实。坚持“县抓落实、乡镇推进和实施”,做到县乡村三级书记带头抓脱贫。县党政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第一副组长和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第一副指挥长,带头挂脱贫任务最重乡,包贫困程度最深村;分管扶贫县级领导负责具体协调推进,其他县级领导负责分管部门行业扶贫工作,各行业扶贫部门分工协作推进,乡村具体抓好项目到村、资金到户、措施到人,县直单位驻村帮扶,帮扶干部结对帮扶。

二是狠抓政策落实。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既不脱离实际、拔高标准,也不降低标准,下好“绣花功”,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落实。

第一、在产业扶贫上,通过开展种养技能培训、完善农企利益联结、延伸产业链条等,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户发展茶叶、油茶、井冈蜜柚、板鸭、金桔、毛竹、光伏发电等富民产业为基础的产业扶贫格局。通过“龙头企业+贫困村+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不断加强,入股合作社,参与监督合作社经营管理,将贫困群众领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2016年以来,共发放扶贫小额信贷8386户,“四个一”产业奖补14392户,支持市场经营主体建设产业扶贫基地109个,组建服务农村合作组织109个,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508人。

第二、在就业扶贫上,通过为贫困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开展“雨露计划”,推进转移就业,建设扶贫车间,购买公益岗等,多途径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2016年以来,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5余万人。八是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及后续帮扶情况,2016年以来,共搬迁群众2229户,在移民安置点建设产业基地12个、扶贫车间17个,为397户贫困户办理扶贫小额信贷,为655名贫困人口办理低保,引导327户贫困户加入光伏合作社、78户贫困户加入旅游扶贫合作社。

第三、在教育扶贫上,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学校校长与乡镇属地双负责制,2020年春季学期共发放各类教育资助22507人次、1163.3万元,2016年以来共发放雨露计划补助6240人、1619.8万元;

第四、在健康扶贫上,围绕让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更好防病,构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实行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补偿比例稳定在90%。同时遂川县为了进一步保障贫困户健康还设立“爱心基金”。县财政投入100万元、募集社会资金421万元,设立健康扶贫爱心基金,对年度自付医疗费用超过5000元的易返贫户和超过3万元的易致贫户实施定向救助。2016年以来,累计救助1439人次、489.9万元。

第五、在安居扶贫上,大力实施拆旧建新、维修加固、政府代建、移民搬迁 4 种建房模式,2015年以来,共实施了34535户危房改造任务(贫困户10401户),新建 23852户(含交钥匙工程1104户)、维修10683户,确保了所有农户都实现住房安全的目标;

第六、在饮水安全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2处,加强水源保护,开展水质监测,组建乡镇水务公司,确保所有农户都能够饮水安全。

第七、在保障扶贫上,衔接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2016年以来,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4亿元。

三是狠抓工作落实。按照“七步工作法”和“七清四严”要求,以“五类人员”为重点(住危房农户;因婚嫁、升学、户籍迁出迁入等原因,致使“两不管”的农户;新发生贫困的一般农户;未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户、老人户;曾经提出申请而未被纳入的农户),定期开展摸排核实和跟踪回访。

(三)聚焦三项动能。

一是把产业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长久之策。通过免费种养技能培训、完善农企利益联结等,引导贫困户发展茶叶、油茶等富民产业,以及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新型产业。2016年以来,共发放扶贫小额信贷8386户、3.70亿元,“四个一”产业奖补14392户、2629万元,支持市场经营主体建设产业扶贫基地109个,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508人,带动贫困户发展茶叶、油茶等传统产业76416亩、养殖猪牛羊9002头,户年均增收2000余元。引导5874户贫困户加入光伏合作社,20年可分红1万元;1565户加入乡村旅游合作社,五年可分红6000元;2829户加入各类产业扶贫基地合作社,每年可分红不少于400元。

二是把就业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通过为贫困劳动力提供针对性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政策咨询、岗位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等,持续推进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因地制宜建设扶贫车间,加大扶贫公益岗购买力度等,多渠道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

三是把志智双扶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方。大力开展感恩立志教育、感恩自强培育、感恩自力激励、感恩自尊治理“四大”行动和“三讲一评”颂党恩活动,探索实行贫困户积分制管理,选树脱贫先进典型等,帮助贫困群众增强内生动力。对因懒、因赌等不良习性致贫的实施惩戒,促进社会风尚好转。

(四)构建三大机制。

一是三级调度机制。县级层面,县委、县政府每月至少召开1次调度会,县脱贫攻坚指挥部、行业主管部门每月至少召开2次例会,查找、分析、解决存在问题;乡镇层面,每周至少召开1次调度会,研究脱贫攻坚,分析问题,拿出举措;村级层面,村书记、主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做到每天开一次碰头会,掌握工作进展。

二是三方帮扶机制。驻村帮扶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90支驻村工作队、309名第一书记、706名队员吃住在村。干部结对帮扶上,构建“9753”责任帮扶体系(即1名县级领导帮扶9户贫困户、1名科级领导帮扶7户贫困户、1名股级干部帮扶5户贫困户、1名一般干部帮扶3户贫困户),6675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帮扶结对子。爱心人士帮扶上,充分运用扶贫日、“百企帮百村”和中国社会扶贫网等载体,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扶贫济困。2016年以来,扶贫一日捐共筹集善款421万元,争取对接民政部44家部管社会组织捐赠款物2.1亿元。

三是三方监督机制。坚持行业扶贫部门监督检查、纪委监委监督检查和年度脱贫成效考核评价相结合,行业扶贫部门紧盯项目招投标、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环节,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县纪委监委持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解决违规使用扶贫资金等问题背后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完善脱贫攻坚考核办法,提高脱贫攻坚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中的权重(占比60%),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乡镇及县直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同志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五)推进“三项任务”。

一是推进贫困户脱贫。从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事情入手,对照致贫原因精准帮扶、对照脱贫标准压茬推进、对照扶贫政策逐项落实、对照合理需求逐户解困。比如,缺技术的,安排技能培训,对接就业和发展产业;缺资金的,落实扶贫小额贷款、产业奖补及创业贷款政策;无安全住房的,实施高标准维修加固、拆旧建新、交钥匙工程等,把有限的资源、有力的措施精准投向贫困对象。

二是推进贫困村退出。以“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和“8+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2017年以来,共实施基础设施扶贫项目1851个,拓宽村道194.56公里,硬化通组公路492.39公里、入户路493.67公里、公路排水沟109.5公里、村庄排水沟83.85公里,维修水毁公路115处,改厕10383户,建设文化室90所、卫生室195所、便民桥142座、垃圾集中收集点605处,发放户用垃圾桶2万个,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2个、小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134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81个。

三是推进贫困县摘帽。建立易致贫返贫预警机制,强化脱贫跟踪监测,不定期开展脱贫成效“回头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后续帮扶,巩固脱贫成效,提高群众认可度。

二、特色亮点

(一)走出茶业扶贫新路子,进一步打好增收致富组合拳。

依托狗牯脑茶资源禀赋和品牌优势,以“五个一”产业扶贫模式(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为抓手,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到全县的茶业发展中来,通过发展茶业实现脱贫致富。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县财政每年投入资金用于奖补茶叶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品牌宣传、加工企业设备升级和投资创新等。2016年起,对贫困户新种茶叶的,每亩奖补1000元,实施低改的,每亩奖补500元。为化解疫情影响,自2020年起,又将新种奖补标准提高至1200元,低改奖补标准提高至600元。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支持有实力的市场经营主体建设产业扶贫基地,以自主发展、反租倒包、母鸡带小鸡等方式带贫益贫,让贫困户参与和监督企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持续获得股份红金、土地租金、经营利金、劳务薪金等多重收益。三是加强技术指导。举办茶叶种植技术培训班,组建茶叶技术推广员队伍,组织茶叶种植能手与贫困户结对子,不断提高贫困户种茶技能。2020年,全县茶叶种植26万亩、年产量8000吨、年产值近20亿元,近10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其中有4000多户贫困户参与种茶,户年均增收4000元,贫困户参与茶叶种植、管理、采摘、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条扶贫的生动格局已经形成。

(二)开启积分管理新路径,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内动力

一是宣传发动有声有色。充分利用横幅、百姓屋场会、组织帮扶干部入户宣讲等,让贫困户积分制管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积分内容有点有面。内容涵盖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劳脱贫、节俭持家、孝敬父母、教育子女、家庭卫生、热心公益、邻里和睦、感恩社会等十个方面,每一项均有具体的评分标准。三是评价打分公平公正。贫困户每月积分总分为100分,帮扶干部初评和乡村干部审核分值各占50%,由帮扶干部和乡村干部根据贫困户当月综合表现,按照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分档分级原则逐项评分。分值经公示无异议后,折换成积分券,贫困户可在规定时限内到爱心超市消费。四是超市设置就近就地。按照便民利民原则,在各乡镇圩镇、深度贫困村确定了65家爱心超市,其中生产资料超市24家、生活用品超市41家。

(三)开辟教育扶贫新渠道,进一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线。

一是全面落实无辍学。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在县城新扩建8所学校,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10670个、高中学位5500个,为贫困户进城进园后子女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对无法到校学习的残疾学生开展送教上门,“一对一”提供心理、生活和学习帮扶。二是全员覆盖无遗漏。针对729名在县外就读但未落实政策的贫困学生,建立资助台账,根据“不重不漏”的原则全面落实各项资助35.71万元。三是全力扶持无间断。出台从师范“三定向”划出40%指标单独招录贫困学生政策,取得贫困户稳定脱贫和贫困村稳定师资的“双稳双赢”实效。四是全域排查无盲区。组织全县教师和结对帮扶干部,逐村逐户、双线摸排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和各项资助落实等情况,查缺补漏,做到资助政策不漏一项,贫困人口不漏一人,国内就学不漏一地。

(四)实行搬迁入住新模式,助圆困难群众安居梦。

一是统规统建移民房。在移民搬迁试验区和部分圩镇统规统建移民房,严格按照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以内的规定和家庭人口数量设计户型,“四条红线一步到位、搬迁目标一揽子解决”的搬迁方案受到国家第三方评估组的充分肯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连续多年在全省作典型发言、获全省先进。二是大力推进“交钥匙工程”。在开展农村危房排查鉴定并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的基础上,对1104户无房或住D级危房,且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能力极弱的“五类人员”(分散供养五保户,孤寡残疾人,女儿均已外嫁无入赘、夫妻双方或一方已达60岁的纯女户,18至60岁成员均为残疾人和无18至60岁劳动力的家庭),由乡镇组织实施交钥匙工程,在满足基本居住条件后,免费提供居住。三是精心打造“爱心公寓”。对旧学校、旧村委会、旧厂房等一些闲置资产进行高标准维修加固,提升设施功能,具备基本居住条件后,免费提供给特别困难户居住。

三、主要成效

1.脱贫攻坚质量高、成色足。截至2020年6月底,全县共脱贫22370户84755人,尚有515户890人未脱贫,共退出90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5.66%降至0.16%。2019年4月28日,经省政府批准脱贫退出贫困县序列。

2.群众收入增长快、可持续。2014年至2019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751.67元增加到11804元,年均增长11.72%。在收入构成上,群众的生产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群众的工作技能明显提高,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显著增强。

3.农村面貌改观大、效果好。村组道路实现高标准硬化,排水设施齐全畅通,供电、电信、公交、卫生室、文化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功能完备,农民群众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住上了安全房、用上了卫生厕,过上了文明、舒适、便捷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