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起来 百姓富起来——遂川县大力推进生态扶贫试验区建设
来源: 遂川县融媒体中心 2021-05-08 14:35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遂川县国土面积314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8.6%,是中国绿色名县、中国生态魅力县、全国生态旅游大县和首批省级生态县。近年来,遂川县以列入全省4个生态扶贫试验区试点县建设为抓手,以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增强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获得感为导向,以机制体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为重点,以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价值转换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创新出贫困群众深度参与生态保护、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生态提升等三大机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双赢,开辟了一条绿色富民、绿色惠民的新路径。截至目前,全县86个“十三五”贫困村,2.35万户8.26万贫困人口,已实现1.7万户6.8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3.1%。

一、构建贫困户参与生态治理保护受益机制

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深度参与生态保护,构建“水、陆、空”全方位生态治理保护体系,让贫困户在生态保护治理中受益。

一是开发一批生态公益岗位,让群众在保护中增收。整合中央相关补助资金、森林管护资金及县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开发设置了村庄保洁员、河道保洁员、生态护林员、生态护鸟员等四类贫困户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按照“应聘尽聘”的原则,选聘能胜任岗位要求的贫困人口参与生态管护工作,实现家门口脱贫。2017年,全县聘请了贫困户村庄保洁员686名,河道保洁员281名,生态护林员386名,生态护鸟员152名。全县生态管护人员队伍总规模达1505人,人均年增收近1万元。通过构建贫困户全方位参与的环境综合管护体系,实现了群众在生态保护中脱贫增收的目标。

二是实施一批生态移民搬迁,让生态在退让中保护。对居住在边远深山区和地质灾害区的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整体搬迁单元,做到应搬尽搬。围绕“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总目标,把贫困人口向县城、园区、中心镇、中心村有序搬迁转移。率先在全省启动了“移民进园”试点工程,投资2.5亿元,在园区安排用地185亩建设了1296套移民房,实现移民搬迁进园5550人。对搬迁户原有宅基地及生活设施通过复垦、退耕还林等措施,实施生态退让,在有效改善贫困群众居住生活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助推了生态环境保护。截至目前,全县已实施易地搬迁1.2万户5.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334户25409人。

三是推进一批生态整治项目,让环境在治理中巩固。坚持聚焦贫困地区,全面实施贫困山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及时消除地质灾害等隐患。大力推进矿山复林复绿工程,以禾源镇花岗岩开采区和大汾镇硅矿开采区为重点,专门出台了裸露山体复绿规划和具体方案。同时,针对全县森林植被多的实际,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对贫困村组和重点林区,定期实施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县财政每年安排生态复绿、灾害防治经费达3000多万元。2017年,全县实施贫困山区生态治理工程11个,涉及8个乡镇,受益贫困人口达1.2万人。在实施的各类生态治理工程中,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工程建设,贫困户人均增收达2000多元。

二、构建贫困户参与生态产业发展激励机制

通过出台奖补政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鼓励、引导贫困户发展生态产业,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

一是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奖补机制。出台《全县生态产业扶贫基地建设方案》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发展奖补办法》,重点依托茶叶、金桔、板鸭等“遂川三宝”传统产业优势,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或参与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积极组建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在贫困村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入股分红、订单帮扶、合作经营、吸纳就业等形式,与贫困人口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目前,在全县309个行政村,均建立了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并吸纳贫困户入股或聘用贫困户务工。全县共培育省、市龙头企业49家、专业合作组织798家、家庭农场372家。全县茶园面积达24万亩,年产量7000吨,年产值18亿元。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户均增收达5000元。

二是建立绿色工业发展扶持机制。树立“二产服从生态”理念,着力发展绿色工业。规划建设了绿色食品产业园,大力发展茶叶、金桔、井冈蜜柚、板鸭、油茶、中药材等绿色产品深精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按照就地就近原则,实施“扶贫车间”进村组工程,引导园区企业到乡村开设扶贫车间,县财政按每个扶贫车间2.5-5万元标准给予开办补贴,既帮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又解决企业用工和原料供给问题。目前,全县34500名贫困劳动力中, 9200人在扶贫车间就业, 13426人实现转移就业。2016年以来,共签约引进项目107个,实际用工从6000多人增加到目前12000多人,成功培育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11家企业在新四板挂牌,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由全省68名跃升到59名。

三是建立新型业态扶贫保障机制。积极发展电商、旅游、光伏等新型业态。借助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契机,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在每个乡镇建设电商服务站,按3万元/个的标准进行奖补;在全县建立了155个村级电商网点,每个网点给予2万元补贴,同时对农产品上线销售给予快递补贴。目前,电商服务点覆盖全县所有“十三五”贫困村,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贫困户通过电商销售当地特产,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工程,专门组建了县旅游开发公司,吸纳1900户贫困户入股参与景区景点开发,贫困户年均分红达3000元。积极实施光伏扩面工程,在所有贫困村建设1个100KW以上村级光伏电站,光伏电站收益全部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和补助失能弱能贫困人口。

三、构建贫困户参与生态建养提升获利机制

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建养工程,建立贫困户参与生态建养互哺机制,提升生态质量,帮助贫困户在生态建养中获利。

一是实施森林涵养工程,促进生态品质再提升。积极推进国家主体功能示范县和罗霄山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生态质量。一方面,大力实施封山育林。编制了全县封山育林规划,以遂川江、蜀水河等流域贫困村为主要区域,实施封育工程。2017年,新增封山育林面积20万亩,全县森林面积达373万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帮助贫困户增收。2017年,全县发展林下经济30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达8.6亿元。另一方面,推进非国有商品林赎买试点改革。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沿河等主要生态区域内,以及贫困户的非国有商品林,以赎买、租赁、协议封育等形式,进行转换经营试点。今年,重点选择南风面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非国有人工商品林进行赎买试点,投入300多万元赎买了2400亩林地(其中杉、松人工林900亩,毛竹林1500亩)。通过赎买、协议封育,实现森林系统更稳定、生态功能更完备、扶贫效益更明显。

二是推进湿地保护工程,促进生态基础再夯实。出台湿地保护规划,启动建设了遂川五斗江国家湿地公园,提升湿地公园生态管理水平。挖掘湿地生态文化,加大湿地保护工作宣传,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湿地的浓厚氛围。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聘请50名巡护员对五斗江国家湿地公园区域进行巡护,既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又增加贫困户收入。

三是发展生态康养工程,实现生态价值再转换。全面整合“红、绿、古”资源,修复森林古道,挖掘森林文化,发展森林人家,建设森林氧吧,定期发布森林负离子数等核心森林康养指标。着力发挥良好生态的特殊功能,推进生态保护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入融合,努力实现从砍树到看树、从观光到休闲、从赏景到养生的转型升级,促进生态价值转换。目前,围绕争创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重点推进左安桃源梯田、蜀水河流域生态旅游区、红色文化街区、草林红圩特色小镇“两绿两红”核心景点建设,均已初见成效。发展生态旅游业,让生态文化与景区景点相互交融,让青山绿水为贫困群众带来收益,让贫困群众在资源利用中增收。(中共遂川县委书记 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