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林乡.大美新江”的护水实践 ——遂川县新江乡推进长效治理呵护一江碧水
来源: 2021-05-08 14:30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遂川县新江乡蜀水清清、林海莽莽,是蜀水右江的主要源流地,承担着水土水源保护、生态安全维护的重要责任。乡党委政府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按照“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社会生态民风淳朴,自然生态山清水秀”的要求,注重打基础、管长远、重治理。特别是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和对江西“一个希望、三个着力”重要要求,按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要求,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狠抓生态建养、治污护水,全力维护林乡秀美生态、一江碧水,着力打造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江样板”,林乡洁净与秀美相得益彰。

一、践行“护水必先护山”的理念,做好“山上涵养、山下再造”文章,推进林乡转型发展

新江拥有一流山水林系,蜀水右江穿境而过,为县最早获评的中国绿色名乡、国家级生态乡,森林覆盖率近90%,被誉为林区“绿明珠”。为切实保护好蜀水“母亲河”,我乡围绕“新型林区.大美林乡”目标,做好“山上涵养、山下再造”两篇文章,着力打造“四区”即“特色林区、产业新区、镇村靓区、观光景区”,通过保护山上、保护林木,进而保护水土、保护水源。

1.坚守山上底线,涵养一方水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主动策应国家生态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战略,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甚至保护略重于开发,抓好山上生态建养,让新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围绕“山上涵养一个新江,山下再造一个新江”,加大生态建养力度,坚定不移抓造林、抓育林、抓护林,每年高质量完成造林1万亩、中幼林抚育3.5万亩,全乡活立木蓄积量130多万立方米、立竹103万根,森林覆盖率近90%。同时,抓好护林管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大力整治林政秩序;深化林权改革,巩固提升以“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为核心,由集体统一造林、抚育、管护、采伐、经营,再集中分红,被誉为林改“新江模式”的“五统一分”创举,实现林业资源有序开发、细水长流、可持续利用。

2.坚持山下再造,引导转型发展。围绕“山下再造一个新江”,坚持以新理念培育农林新业态,引导林乡群众解放思想,“跳出新江看新江,跳出林业看林业”,在巩固传统林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本土创业。按照“适地、适种、适养”原则,结合新江资源特点和产业扶贫实际,深度对接县六大富民产业,引导林农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茶叶、油茶、蚕桑、竹筒菜、苗木花卉、生态大米、食用菌类、水产养殖、楠木种植等林下经济,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开拓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的新路子。为了促进林农创新创业、林业转型升级,围绕“林业+”做足生态文章,鼓励林农创新发展理念,培育“大健康产业”的新型农林业态,全国首批、全省首个生态文化村石坑的楠木群原始森林游、红军长征始发地横石的重走长征路“一线天”探险体验游等逐渐“热”了起来。通过创新“靠山吃山”模式,林乡逐步从“砍树”向“看树”转型,为“护山护水”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践行“护水必先治源”的理念,抓实抓细农村垃圾长效治理,呵护林乡优质水源

山区农村环境卫生尤其水源地垃圾治理,事关农村人居环境,事关上下游水土安全。我们坚持建美林乡、清洁家园,以对新江水资源保护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碧水行动、护水实践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清净整洁”的要求,大力实施以治污为重点的农村清洁工程,强化农村垃圾“本土化、源头化、网格化;减量化、资源化、少害化”长效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探索加强源头治理、水源地保护的有效路子。我乡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工作连续三年荣获县委县政府表彰,是近三年及2006年全国新农村建设推开以来全县获此奖项最多的乡镇。《山区乡村垃圾长效治理的实践及对策——以遂川县新江乡为例》刊于省委党校《领导论坛》内刊。

1.明确一个定位。新江地处山区,人居分散,地广人疏,国土面积188平方公里。我们在农村垃圾治理中紧扣“有效、管用”关键词,结合实际,立足实用,循序渐进,把垃圾“不下地、不下河、进清洁棚”,把垃圾就地“减量少害、变废为宝”处理,以维护上下游水土安全,作为首位度来倡导落实。山区垃圾辗转运送处理成本高,着力解决垃圾“往哪倒”的出口问题和“怎么管”的长效问题,确立农村垃圾就地“本土化、源头化、网格化”治理,就地“减量化、资源化、少害化”处理的务实定位。除了对有毒害垃圾由专人封存移交、可用物垃圾回收利用外,采取“棚池焚烧利用(可燃物)、农家沤肥利用(厨余物)、填坑整地利用(建筑物)”三种方式,实现垃圾“减存量、控增量”与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治理成本降低的良性循环。

2.建好一批设施。清洁棚(池)是清洁工程的基础,垃圾“疏”的出口。以便于清运为首位,兼顾造型美观,在向农户发放保洁桶的同时,在群众习惯倒垃圾且交通便民之处精准选点建设清洁棚,力避走弯路、重复建设,务求建一个、成一个、见效一个。在乡村组干道沿线科学加密布点,精准选点建清洁棚设施,淘汰露天垃圾池收集设施,实现了清洁工程设施向村组延伸的全覆盖并切实发挥作用。坚持垃圾处理设施相对集中与相对散户相结合,考虑山区人居分散的实际,引导山居散户恢复农家经济、环保、实用的“沤堆”简易处理设施,以此作为集中棚池的补充,利于农户庭院有机垃圾沤肥利用、就地减量。试行成本低廉、便于处理的“涵管沤堆”保洁工程,全乡各村定置一批涵管沤堆,免费发放给适地群众并签订保洁责任书,垃圾治理向千家万户“本土化、源头化、网格化”推进,保洁效果明显。

3.健全一套机制。加强乡村保洁员队伍管理,各村组选聘了一批保洁员并落实考核措施,以微信图文形式,坚持月巡查通报月整改年考评制度。乡级层面建立了“一模式、一制度”:“一模式”即“户分类、清洁棚定点倒放,村组宣传监督,乡村组定期焚烧清运”的垃圾处理模式;“一制度”即农村垃圾处理月巡查、月通报、月整改、年考评制度,每月巡查扣分及次月整改直接与年度考评挂钩。村级层面主要建立了“三项制度”:一是责任制,即村组干部分片落实宣传教育、监督管理责任;二是承包制,即聘请保洁员分区域路段承包垃圾处理;三是奖惩制,即定期评定保洁包干绩效并兑现奖惩。通过构建实用管用的长效保洁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垃圾“重处理轻治理”“重建轻管”“重突击轻日常”的现象。由于设施管用、机制到位,农村垃圾治理卓有成效,近几年我乡在市县历次明查暗访中均未被曝光。

4.传导一份责任。农村垃圾治理点多面广,涉及千家万户,乡村基层组织在农村垃级治理的实践中,除了要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发挥群众自治的主体作用外,还要担负起辖区垃圾治理“减存量、控增量”的主体责任。我们按照生活垃圾就地“三化”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像信访维稳“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一样,要求乡村组产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尽量辖区本土化治理,从而降低山区垃圾反复转运治理的市政成本。我们在圩镇周边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新型终端处理设施,各村组科学加密布点清洁棚(桶),逐步恢复农村庭院有机垃圾“沤堆”设施,还在相对集中地指定建筑渣土填埋点。通过突出抓好保洁设施、保洁机制、保洁队伍、净居文化建设,实现了农村垃圾“不出村、不出组、不出户、不上交”,切实将辖区“本土化”治理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5.筑牢一扇屏障。严格落实“河长制”,按照属地原则,落实乡村组三级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传导压力。划定乡自来水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对保护水源水质实施网格化监管;发挥环境监管网格员作用,经常性开展巡查,做到常态长效,着力抓好生活面、农业面、企业面污染源管控,严禁在饮用水源上游建工厂以及养殖畜禽,确保水源地安全。对全乡企业建立“一厂一档”,督促企业在抓好生产的同时做好环保措施,凡是发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第一时间要求其停工整改。通过强化水源环境监管,切实筑牢护水屏障。

三、践行“护水必先育人”的理念,坚持群众主体与人文教化并举,提升林乡水生态文明

1.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绿色崛起的本质是生态文明的崛起。在农村垃圾长效治理中,我们像建设新农村那样,注重打牢群众基础,加强宣传引导尤其是净居文化的弘扬,并与民众形成互动,让民众举止文明,提升公共环卫意识,充分发挥山区群众参与治理的主体作用,从而防止政府“大包大揽”唱“独角戏”。运用村民自治手段,发挥乡贤理事会、“两代表一委员”宣传和监督作用,激发群众参与到“碧水行动”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将保护水源水质等条项纳入到村规民约中去,让洁净家园成为共识共为。

2.注重发挥人文教化作用。采取卫生评比、巡查曝光、“小手牵大手”等方式,寓宣传引导于奖惩督促中;落实村规民约,在规范举止中宣传引导。深入挖掘林乡村落、庭院、民俗、生态文化四大文化系列,通过系列连环画宣传的方式,涵养乡风文明,提升群众“垃圾不下地、不下河,进垃圾棚,做文明新江人”的品位意识,提升公共环境保让举止文明内化为生活习惯,逐步遏制了沿路沿河乱倒垃圾陋习。注重宣传方式创新,针对山区群众对建筑环境风水比较讲究的实际,宣传告知群众,环境风水是门科学,乱倒垃圾以致垃圾“围河、围村、围路、围屋”,将会影响身心健康进而影风水人文,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3.注重发挥净居文化作用。山区客家人自古讲卫生,庭院屋里屋外洁净清爽,净居文化习俗源远流长。当年客家先祖为避战祸辗转迀居,深知病从口入,对环境卫生极为重视。山区农村多系客家并遍及全县,我们挖掘和弘扬客家人“净居文化”,并对客家净居文化中只顾小庭院而忽视大环境的糟粕进行改良,宣传“干干净净,一生无病”,教育群众认识公共大环境与个人小环境的关系,既注重自身“小家”的环境卫生,也践行身外“大家”的环境保护,提升公共环境保洁意识,让净居文化焕发出新时代风采。(遂川县新江乡党委书记  吴映红